回顧過去十年, 半導體行業研發投入持續增長, 研發費用占營收比例與美國的差距在逐步縮小. A股半導體企業年均研發費用從2007年的1572萬元增長至2016年的1.59億元, 營收佔比從2.8%增長至8.17%, 高於國際上科技企業5%的研發營收佔比, 與美國常年處於10%以上的比例相比, 差距在逐漸縮小. 考慮到美國半導體企業的營收體量, 比如英特爾每年研發投入在 100億美元左右, 從研發投入的絕對值看國內仍然需要持續大規模投入.
伴隨國內智能手機產業崛起和全球電子製造產業向大陸轉移, 國內半導體產業進入黃金髮展階段. 受宏觀經濟複蘇以及2009年低基數影響, 2010年半導體板塊個股平均營收和平均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速出現波峰, 隨後在2011年回落觸底, 並開啟新一輪向上增長. 2011~2016 年A股半導體個股平均營收不斷增長, 同比增速呈加速向上趨勢. A股半導體板塊中, 個股營收平均值從2007年的5.62億元增長至2016年的19.51億元, CAGR為14.84%, 個股營收中位數從2007年的4.69億元增長至2016年的10.85億元, CAGR為9.78%.
2011年~2016年A股半導體個股平均歸母淨利潤持續擴大, 同比增速呈向上趨勢. A股半導體板塊中, 個股歸母淨利潤平均值從2007年的4929.99萬元增長至2016年的1.38億元, CAGR為12.10%, 個股歸母淨利潤中位數從2007年的3256.37萬元增長至2016年的9854.94萬元, CAGR為13.09%.
從毛利率和淨利率角度看, 2007年~2016年A股半導體板塊毛利率維持在20%以上, 淨利率處於6.5%~11.6%. 受摩爾定律影響, IC產品每年均在降價, IC企業只有持續推出新產品, 研發新技術, 新工藝, 才能維持較為穩定的毛利率.
據集微網不完全統計, 目前已上市IC設計公司超過20家, 有70家半導體和元器件行業的A股上市公司, 半導體以及手機產業鏈公司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活躍. 以中芯國際, 紫光國芯, 兆易創新, 韋爾股份, 士蘭微, 景嘉微, 國科微, 北京君正, 匯頂科技, 長電科技, 通富微電等為代表的IC概念股已經形成, 而IC概念股之所以屢屢走強, 是多方面因素共振的結果. 中國IC概念股已經形成並將逐漸壯大, 如果說過去五年是中國手機概念股成長壯大的五年, 相信未來五到十年IC概念股將迎來巨大的爆發周期.
根據《國家整合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對行業增速超過20%的要求, 華泰證券預計我國半導體產業規模到2020年將達到1430億美元, 2015-2020複合增長率超20%, 遠高於全球平均3%-5%的增速. 從A股各行業發展潛力橫向比較來看, A股科技未來之星將誕生在電子領域.
華泰證券認為, IC概念股將孕育下一個 '三星' , 而非 'FAAMG' (Facebook, Apple, Amazon, Microsoft和Google). 這是由三方面原因決定的: 首先, 我國資本市場現有的市場體系和發行制度更多考慮傳統企業的特點, 國內互聯網科技藍籌多在海外上市, 中國的 'FAAMG' 在中概股而非A股. 其次, 中概股BAT等已形成壁壘優勢, A 股互聯網公司難出其右. 最後, 借鑒日韓等國依靠政府扶持完成高科技產業技術遷移成功案例, 國內正大力發展半導體產業. 隨著物聯網, 汽車電子的發展將帶來巨大新興市場需求, 國內是全球最大的下遊需求和加工市場, 再依託政府政策支援, 中國大陸將會是未來 10 年半導體行業發展最快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