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巨頭紛紛搶灘, 零售業重整在即

日前, 永輝超市股份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 騰訊擬通過協議轉讓方式受讓永輝超市股份有限公司5%股份, 此外, 騰訊擬對永輝超市控股子公司永輝雲創科技有限公司進行增資, 擬取得雲創在該次增資完成後15%的股權.

而在這項公告發布兩天前, 阿里巴巴正式提出無條件現金要約收購高鑫零售全部已發行股份, 每股要約價格為6.5港元. 而高鑫零售早在11月20日就已發布公告披露了收購的相關資訊. 其宣布, 阿里巴巴集團, 歐尚零售, 潤泰集團達成新零售戰略合作, 阿里將投入224億港元(約合190.02億元人民幣), 直接和間接持有高鑫零售36.16%的股份, 從而成為後者第二大股東. 高鑫零售旗下有歐尚, 大潤發兩大品牌, 2016年的營收超過1000億元.

早在去年馬雲提出新零售後, 京東也提出了第四次零售革命的概念, 兩家企業都在探索由線上向線下發展, 並爭搶輿論主導權. 電商落地的原因在於線上零售增長乏力, 空間越來越少, 而且獲客成本越來越高. 另一方面, 相對於中國年零售總額30萬億的規模, 電商只佔了15%左右, 傳統零售市場更大.

實際上, 在過去十幾年電商快速發展起來的原因是, 電商作為生產端與消費端之間的供應鏈被去掉了, 生產上直接面對消費者, 因此, 具有巨大的低成本優勢. 而傳統零售, 在生產與銷售之間, 存在一個多層級制的批發環節, 比如省, 市, 縣逐級代理批發, 等到零售商最終拿到商品的成本會比出廠價高很多, 這個過度臃腫的供應鏈侵佔了生產與銷售部門的利潤. 電商與消費者之間只有電商平台費用, 快遞成本等, 大大降低了中介成本. 更具優勢的是, 電商以相同的透明的價格面向全國消費者, 從而碾壓了各地傳統零售商.

電商企業作為零售平台, 從中發現了傳統零售供應鏈過長帶來的巨大的想象空間. 對於大部分不適合線上銷售的商品, 或者線上銷售成本過高(比如新鮮食品的冷凍與配送), 如果電商落地後, 直接連接生產與銷售, 意味著存在巨大的盈利可能. 比如, 阿里巴巴正在全國大規模投資盒馬鮮生店, 阿里佔據了零售端, 在生產段採購時具有很大的議價能力, 而且, 阿里既可以全球採購, 又可以直接生產, 產銷一條龍, 佔據市場主動.

電商介入傳統零售的另一個渠道是所謂的賦能, 比如京東提出流量賦能, 效率賦能, 用戶運營賦能等, 為傳統零售業賦能, 幫助傳統零售完成互聯網轉型升級. 阿里也想改造全國數百萬家夫妻店, 通過大數據為夫妻店提供市場熱銷的商品, 阿里扮演著供應商(批發商)的角色, 又可以擁有終端消費大數據, 反向對生產端佔據主動. 也就是說, 所謂的賦能, 主要是為獲取線下零售商的大數據. 未來, 大數據將成為市場的王者, 而生產與銷售只是打工者.

我們可以看出, 零售行業的垂直整合蘊含著巨大的寶藏, 這是因為中國傳統供應鏈過於落後, 如果電商利用自己的互聯網經驗, 大數據, 品牌, 資本等優勢, 介入傳統零售領域的垂直整合, 將逐步擊垮傳統零售企業. 阿里, 騰訊等併購傳統連鎖商業企業, 就是為了佔領銷售端, 並積累天量的大數據, 這樣才能通過集團採購, 大數據等反向控制生產端, 從而獲取豐厚的中間利潤.

考慮到中國每年超過30萬億元的零售額, 而且在消費升級的過程中, 中高端產品的需求增速快, 利潤高. 這也是為什麼阿里大規模推廣盒馬鮮生, 而騰訊也跟著入股永輝, 因為永輝子公司 '永輝雲創' 年初也推出永輝超級物種, 採用 '高端超市+生鮮餐飲+O2O' 混合業態, 與阿里巴巴戰略投資的盒馬鮮生類似. 這種中高端的生鮮與餐飲模式, 在消費升級時代市場需求大, 利潤空間更大, 因此, 阿里與騰訊兩大巨頭都在爭先恐後的圈地.

不久前, 馬化騰在某個論壇接受採訪時表示: 阿里巴巴和騰訊都是強調賦能的企業, 如果兩家有不一樣的地方, 可能我看重的是被賦能者的安全程度, 如果說被賦能者的收入, 利潤都在賦能者手中, 那這就沒有任何安全可言. 這個判斷對我們而言至關重要, 就像人類目前擔憂人工智慧反客為主一樣, 如果一兩家巨型企業控制了商業供應鏈以及市場大數據, 那麼, 所有的供應商意味著只是代工者, 而消費者也失去選擇的自由, 剩下的只有商業帝國.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