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 '大制造' 战略背景下, 智能装备炙手可热, 而掌握雄厚资本实力的家电企业, 无疑也希望分一杯羹, 包括格力, 美的等在内的家电企业纷纷发力智能装备市场, 不过, 关于向智能装备升级的路径问题, 是选择自主创新, 还是选择海外收购, 两方阵营分歧显著.
在2017广州财富全球论坛上, 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表示, 美的将通过收购的方式进行扩张. 他着重提到, 美的近年来向科技企业的转型, 便是通过一系列收购实现的, '通过与库卡, 高创, 安川等巨头合作, 我们不仅获得了世界领先的工业及医疗机器人制造, 工厂自动化解决方案, 同时美的在家电领域积累的经验与市场资源, 也将与合作企业产生可观的系统效应. '
同时, 他表示, 未来美的还将有一些列收购动作.
就在方洪波 '收购扩张' 论发表同时, 身处南京 '世界智能制造大会' 的董明珠针锋相对地回应说, '过去的中国制造一直在模仿, 只要能生存, 能赚钱就满足了. 但是进入供给侧改革的新时代, 我们必须思考企业能够做什么, 应该做什么. 我不反对到国外购买技术或谈合作, 但要看到中国企业的责任是成为真正的创造者, 这就决定我们必须走自主研发的道路, 自主研发是我们必须补足的一课!'
董明珠坚持认为, '宁可慢, 也要坚持自主创新, 自主研发, 掌控核心技术. ' 对于购买技术, 董小姐从骨子中透露着不屑一顾, '买技术不能让企业长久发展的, 没有高瞻远瞩的思想, 逐利而行, 不是中国制造业特别是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代所应有的定位. 作为一个制造业企业, 要建立自己的信仰. 中国最缺的是掌控核心技术, 这就是我们要去做的. '
在会上, 董明珠为自家的智能装备 '站台' ——5组格力 '小黄人' 机械臂现场伴奏《歌唱祖国》. 同时, 董明珠一再强调, 格力智能装备均是 '自主研发' —— '2016年, 格力通过自主研发的智能装备, 整体生产效率提升了10.5%. '
面对 '咄咄逼人' 的董小姐, 美的方面辩称说, 海外并购与自主研发并不矛盾. 在方洪波看来, 美的并没有通过简单的并购直接获取核心技术, 而是从2011年起就不断调整自己的科研战略, 布局全球科研网络, 加速转型升级.
方洪波表示, 过去5年, 美的科研投入高达200亿元, 重金打造的创新体系已初见成果, 据悉, 美的集团目前在全球8个国家设立了20个研发中心, 研发人员超万人. 5年来, 其专利申请数量约3.2万件, 是中国研发总投入最高的家电企业. '我们深知, 单纯的并购可以收获一时的市场和财务增长, 但终非长久之计' , 在人工智能, 芯片, 传感器, 大数据, 云计算等新兴领域, 美的研发一直在推进.
在美的集团2017年三季报中, 并表后的库卡为美的带来198.3亿元营业收入. 申万宏源研报分析认为, 库卡自身业绩增长确定性强, 到2020年实现目标在40-45亿欧元, 同时预测其中国区业务收入将由目前的5亿欧元增长至10亿欧元, '目前, 库卡50% 的业务来自汽车领域, 不过未来其在3C自动化等领域会进一步扩大比例, 迁移到其他制造业中技术并没有本质差异. '
方洪波强调, 收购库卡, 美的注重的是产业链的协同效应, 在美的为全球用户提供家电的同时, 生产线与配套物流体系的建设, 本身便为智能装备提供了广袤的 '试验田' .
此外, 还有一笔 '时间账' 需要算一算, 一位行业观察人士认为: '企业的掌舵者, 必须正确理解资源的运用, 保持竞争力是重中之重. 通过合理使用资本并购缩短时间成本, 建立较高的行业壁垒, 可以为企业提供充足的时间, 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竞争策略. 自主创新应该鼓励, 但利用资本优势为企业创造先天竞争优势也值得借鉴. '
他引用了一组数据显示, 格力智能装备布局从2013年起步, 目前累计产值约25亿元;而库卡已经为美的带来接近200亿元的营收. '这就像两个为了高考奋斗的考生, 一个奋发苦读, 一个苦读以外还请来了专业 '外援' 辅导功课, 从起跑线上便产生了差距. '
市场对于两家企业的反响也从市值上体现出来, 截至2017年12月上旬, 美的集团市值约为3500亿元, 格力电器市值约为2600亿元. 参考Wind给出的2018年一致盈利预期, 美的市盈率预期提升61%, 格力市盈率预期提升34%, 市场无疑更看好美的的长期治理结构和业务布局.
当今时代, 企业想要获取缺乏的资源, 通常有两种手段, 一是自主研发, 二是购买业已成型的产品. 即使对于体量庞大的企业, 全面构建全新领域的技术储备, 也是一项不小的负担, 收购此时便是一个好选择. 20年前, 苹果收购NEXT, NEXT开发的技术成为苹果复兴的基础;2014年, 华为收购Neul, 为华为物联网发展提供了核心技术.
该观察人士指出, '收购并不意味着自主创新的停滞, 关键是如何将自主创新成功 '嫁接' 在收购的技术上' , 虽然在中国家电企业发展史中不乏收购失败的案例, 但追溯因由, 大部分是由于缺乏经验, 管理不到位造成的. 事实上, 包括家电产业在内, 中国制造业很多都是在借鉴国外技术基础上, 通过自主研发, 发展起来的, 其中便有我们的高铁, 大飞机, 蛟龙号, 关键在于如何将外援式的增长转化为内生式的增长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