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鋰儲量佔全球20%消費超40% | 車企加速布局鋰礦原產地

新能源汽車的迅速發展帶動對鋰資源的爭奪, 使得車企不能再像以前一樣只顧整車產品生產製造, 車企若想發展新能源不被制約掣肘, 則必須從原材料源頭入手. 而且這場世界鋰資源搶奪大戰只會愈演愈烈, 畢竟鋰資源屬於非可再生資源, 誰越早下手越能在這場 '大戰' 中享有主動權.

'在亞馬遜雨林裡一隻蝴蝶翅膀的偶爾振動, 也許會在兩周后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 ' 對於這樣的描述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 這便是對蝴蝶效應的直觀解釋. 如今蝴蝶效應的描述已經涵蓋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其中在汽車行業來講, 最為典型的便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對於世界汽車行業的影響. 具體來說, 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已經對世界的鋰資源造成 '搶奪大戰' 之勢.

12月3日, 據日媒報道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新能源汽車電池原材料鋰資源需求大國. 隨著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的極速上漲, 中國對於新能源汽車電池原材料鋰資源的需求已經引起全球鋰資源原材料價格的上漲. 而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已經引起世界各大區域的鋰資源恐慌. 包括自主品牌車企以及大眾汽車在內的車企紛紛布局原材料上遊產業.

數據顯示, 2016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為50.7萬輛同比增長53%, 位居世界第一. 另外根據中汽協數據顯示, 今年前10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已達49萬輛, 同比增幅為45.4%. 同期美國前十月新能源累計銷量為15.7萬輛, 毫無懸念今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將再度蟬聯世界第一.

中國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 對於整個產業鏈帶來一系列連鎖反應. 在新能源汽車 '三電' 中的電池方面更是明顯, 如果說電機, 電控更多的是依賴於技術, 而電池方面除了依賴技術方面對於原材料的依賴尤為巨大.

從目前電動車的動力電池發展趨勢來看, 市場上的主流電動車多採用鋰電池, 如典型代表中, 比亞e6採用磷酸鐵鋰電池, 特斯拉採用三元鋰電池, 啟辰晨風採用錳酸鋰電池, 而且三元鋰電池在市場中佔比近7成. 這不難看出, 鋰資源已經成為制約電動汽車發展的關鍵因素.

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的數據顯示, 中國目前鋰資源儲量僅佔全球的20%. 但對鋰資源的消費卻超過全球40%. 巨大的缺口不得不導致中國將更多的目光轉向海外. 而全球三分之二的鋰都集中在南美, 僅智利的儲量佔到全球一半. 要保證鋰資源供應, 中國企業正紛紛加強原材料上遊產業的布局.

前不久, 北汽集團高管層動身前往智利, 開始預智利經濟發展局(Corfo)展開談判. 該局在資源開發方面擁有影響力, 北汽提出了從鋰生產, 電池製造到純電動汽車組裝在內的產業振興政策.

此外, 比亞迪也開始為在智利開展業務做準備. 據當地媒體報道, 比亞迪統括該地區業務公司的高管表示: '正探索與當地企業圍繞鋰開展合作, 還計劃直接投資' . 中國鋰行業大型企業成都天齊實業集團也向全球大型鋰生產商智利礦業化工(SQM)出資2%.

南美多從鹽湖水中提取鋰離子

有著豐富鋰資源儲藏量的智利似乎並沒有完全滿足中國市場對於鋰資源的渴求. 據了解, 南美洲主要是通過晾曬法提取鹽湖中的鋰, 這種方法比較費時. 相比之下, 鋰資源儲量僅佔全球10%的澳大利亞採用的是從礦石中精製的方法, 這種方法生產效率高於南美, 其產量佔據全球首位, 佔到40%. 中國企業在盯准南美市場的同時也進軍澳大利亞市場.

其中, 長城汽車於今年9月28日外發布公告稱, 公司間接全資子公司億新發展有限公司擬以自籌資金1.46億元人民幣收購Pilbara Minerals不超過3.5%的股權, 並獲得Pilgangoora鋰礦項目部分產品的包銷權. 其中包銷權指的是長城將按照雙方約定的定價包銷Pilgangoora鋰礦項目生產的鋰輝石精礦7.5萬噸/年, 如果長城汽車提供項目二期建設資金50%的支援, 鋰輝石精礦的包銷權益可增加至15萬噸/年. 預計在2020年上半年開始供貨.

此前, 中國的天齊實業也收購了澳大利亞泰利森鋰業(Talison Lithium). 據悉, 天齊實業主要從事鋰系列產品的研發, 生產和銷售.

含鈷金屬礦石

當然在這一點上, 除了中國企業有所動作之外, 跨國公司同樣也在原材料方面入手. 與長城汽車收購澳大利亞鋰礦的同時, 大眾集團欲以超500億歐元向相關行業發出購買金屬鈷的商業計劃書, 目的便是要提前囤貨鈷金屬, 確保集團未來研發生產鋰電池的長期供應. 但目前並未有相關消息進展的報道.

能夠引起世界 '搶奪鋰資源大戰' 的原因最重要的一點便是中國的新能源汽車政策. 根據中國政府發布的新能源中長期規劃, 以及 '雙積分' 政策的出台這將進一步刺激或倒逼車企發展新能源汽車, 根據要求, 202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將達700萬輛. 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 中國市場的變化將對世界汽車產業鏈產生緊密的連鎖反應, 據日本調查公司富士經濟預測2016年全球電池市場規模為840億人民幣, 到2025年將增至3960億人民幣.

如此龐大的市場規模, 使得車企不能再像以前一樣只顧整車產品生產製造即可, 車企若想發展新能源不被制約掣肘, 則必須從原材料源頭入手. 而且這場世界鋰資源搶奪大戰之後越演越烈, 畢竟鋰資源屬於非可再生資源, 誰越早下手越能在這場 '大戰' 中享有主動權.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