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先量行的最新轉型策略, 不僅可以擺脫大陸IC設計公司動輒殺價取量的不公平競爭壓力, 也讓內部研發資源投入, 回收的整個過程更偏向正面迴圈, 而這對公司中, 長期營運穩定成長將大有助益.
面對大陸IC設計公司家數已衝上逾1,300家規模, 加上大陸產, 官, 學界刻意的資源傾斜, 台系IC設計公司過去力抗外商, 努力降低成本的決勝優勢, 幾乎已消失殆盡.
甚至一些市場進入門檻較低的類比IC, MCU, 語音玩具晶片, 驅動IC訂單, 台系IC設計公司在成本明顯比不上大陸競爭同業下, 早已默默退出市場, 太過同質性及價格競爭激烈的晶片生意, 台系IC設計產業已經明顯玩不動了.
事實上, 這也是激發台灣IC設計產業上下都正想辦法升級, 創新的關鍵因素, 只是台灣IC設計產業都有心的轉型動作, 到底要如何開始?
目前看到比較成功的案例, 台灣小型IC設計公司多是打掉重練, 重新布局, 耕耘利基技術, 利基產品及利基市場; 至於中, 大型IC設計公司則努力拓展第二, 第三產品線, 來幫助公司營收及獲利數字成長, 並避開不必要的營運衰退風險.
而不論如何轉型, 價先量行的策略似乎與過往只追求營收成長動能的想法明顯不同, 更刻意選擇高單價, 高毛利及高獲利的晶片市場來經營, 似乎已成為現階段台灣IC設計公司轉型過程中的最新顯學.
以聯發科為例, 多年來布局物聯網, 穿戴裝置, 智能語音裝置及車用電子等高毛利率的新興晶片市場動作, 讓內部在2017年上半風雨飄搖之際, 仍穩穩的找出一條複興道路, 並順利在2017年下半看到毛利率止跌回升的契機.
至於聯詠及瑞昱也不斷擴充TV, 物聯網, SSD, Type-C等新晶片生意, 新產品毛利率一定要比既有晶片生意為高, 短期市場需求量能不足也沒關係的價先量行想法, 不再像過去一樣單純追求營收增加, 而是尋求更有機的健康成長藍圖, 讓研發資源的投入與回收成正比, 才是有效避開惡性及不必要競爭的好方法.
面對全球半導體產業在摩爾定律(Moore' s Law)有可能開始減速的新世代, 轉型已是每家IC設計公司的最新要務, 台灣IC設計產業在累積近40年的技術, 產品開發經驗, 加上績優的研發人才基礎仍厚實, 配合高品質, 高良率的晶片規格要求習慣, 確實是有不錯的升級條件.
尤其在各家IC設計操盤手不再過份追求單純營收的成長速度與幅度, 而是更看重公司獲利能力的提升下, 更健康的轉型策略或許需要更長時間的耕耘, 但在這過程中所建構的有形, 無形進入障礙, 不是任何人可以再恣意抄捷徑就搶得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