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先量行的最新转型策略, 不仅可以摆脱大陆IC设计公司动辄杀价取量的不公平竞争压力, 也让内部研发资源投入, 回收的整个过程更偏向正面循环, 而这对公司中, 长期营运稳定成长将大有助益.
面对大陆IC设计公司家数已冲上逾1,300家规模, 加上大陆产, 官, 学界刻意的资源倾斜, 台系IC设计公司过去力抗外商, 努力降低成本的决胜优势, 几乎已消失殆尽.
甚至一些市场进入门槛较低的类比IC, MCU, 语音玩具芯片, 驱动IC订单, 台系IC设计公司在成本明显比不上大陆竞争同业下, 早已默默退出市场, 太过同质性及价格竞争激烈的芯片生意, 台系IC设计产业已经明显玩不动了.
事实上, 这也是激发台湾IC设计产业上下都正想办法升级, 创新的关键因素, 只是台湾IC设计产业都有心的转型动作, 到底要如何开始?
目前看到比较成功的案例, 台湾小型IC设计公司多是打掉重练, 重新布局, 耕耘利基技术, 利基产品及利基市场; 至于中, 大型IC设计公司则努力拓展第二, 第三产品线, 来帮助公司营收及获利数字成长, 并避开不必要的营运衰退风险.
而不论如何转型, 价先量行的策略似乎与过往只追求营收成长动能的想法明显不同, 更刻意选择高单价, 高毛利及高获利的芯片市场来经营, 似乎已成为现阶段台湾IC设计公司转型过程中的最新显学.
以联发科为例, 多年来布局物联网, 穿戴装置, 智能语音装置及车用电子等高毛利率的新兴芯片市场动作, 让内部在2017年上半风雨飘摇之际, 仍稳稳的找出一条复兴道路, 并顺利在2017年下半看到毛利率止跌回升的契机.
至于联咏及瑞昱也不断扩充TV, 物联网, SSD, Type-C等新芯片生意, 新产品毛利率一定要比既有芯片生意为高, 短期市场需求量能不足也没关系的价先量行想法, 不再像过去一样单纯追求营收增加, 而是寻求更有机的健康成长蓝图, 让研发资源的投入与回收成正比, 才是有效避开恶性及不必要竞争的好方法.
面对全球半导体产业在摩尔定律(Moore' s Law)有可能开始减速的新世代, 转型已是每家IC设计公司的最新要务, 台湾IC设计产业在累积近40年的技术, 产品开发经验, 加上绩优的研发人才基础仍厚实, 配合高品质, 高良率的芯片规格要求习惯, 确实是有不错的升级条件.
尤其在各家IC设计操盘手不再过份追求单纯营收的成长速度与幅度, 而是更看重公司获利能力的提升下, 更健康的转型策略或许需要更长时间的耕耘, 但在这过程中所建构的有形, 无形进入障碍, 不是任何人可以再恣意抄捷径就抢得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