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藥企 | '走出去' | 變身跨國企業的突破口在哪裡?

醫藥網11月30日訊 本土藥企的國際化步伐加快, 通過海外併購加速全球產業鏈整合, 加強自主研發全球新藥實力, 並通過多元化的合作方式融入全球市場. 本土巨頭都想變跨國企業? 現階段風嚮往哪走?
'走出去' 的步伐加快
湯森路透報告顯示, 2016年已公布的跨境併購主要集中在金融, 能源與電力, 電信三個行業. 從併購金額上看, 醫療板塊躋身top10.
數據來源: 湯森路透
自2014年以來, 本土企業在醫藥領域的海外投資交易增勢迅猛, 交易數量和交易金額實現突破性增長, 交易金額同期比的平均增速高達400%, 於本年度上半年已達42.53億美元 (約289.5億元人民幣) .
民營企業和上市企業是醫藥行業跨境併購的主力軍, '本土企業跨境併購' 無論是併購交易數量還是金額方面都已全面超越 '本土企業被併購' .
尋找海外市場增長點似乎已經成為本土企業快遞發展的必然選擇. 國內醫藥行業群雄割據, 競爭激烈. 相比之下, 海外醫藥企業估值更低, 更具性價比, 通過海外併購, 藥企找到進入國際市場的切入點, 優化自身產品組合.
代表企業: 複星醫藥
10.91億美元併購印度注射劑生產商Gland Pharma , 創下本土藥企海外併購最高金額記錄
在複星醫藥完成併購後, 複星醫藥相關人員曾表示, 收購印度藥企Gland Pharma主要為了進入歐美市場, 進一步獲取全球註冊與認證的能力. (Gland Pharma在美國市場共有17個上市的品種規格, 是印度第一家獲得美國FDA批準的注射劑 藥品 生產製造企業, 並已獲得全球各大法規市場的GMP認證, 這對複星來說進軍國際市場尤為重要) .
除了加強主營業務實力外, 藉機進入過去布局不深的領域, 橫向拓展也是本土藥企海外投資的風向. 在現階段, 比較熱門的 醫藥 行業海外標的集中在化藥, 生物藥, 醫療器械 等三大類, 而包括轉化醫學, 醫療美容, 緩控釋製劑, 醫學檢驗試驗設備, 手術O2O, 醫藥電商, 醫藥移動營銷, 移動醫療, 醫療資訊系統等在內的新興領域已經被不少藥企瞄上.
代表 企業 : 綠葉集團
典型買手, 涉獵醫療, 醫美, 器械等大健康領域
港股上市公司綠葉製藥在2016年4月完成與澳大利亞第三大私立 醫院 集團HealtheCare 6.88億美元的交割, 希望藉此順利從製藥領域邁入中國最大的國際化的綜合性私人醫療集團行列. 通過此次交易, 綠葉集團由原有製藥板塊延伸至醫療領域.
'走出去' 的底氣: 創新
中國已成為亞洲最大的新藥研發國, 同時也是全球第四大新藥研發國. 以恒瑞為代表的創新型製藥企業, 已在全球範圍內通過開發 '全球新' 藥物, 設立研發中心, 開展海外臨床試驗, 海外建廠, 國外註冊等動作, 拓展海外市場, 實現由原料出口到製劑出口.
'海歸' 團隊成為藥企中堅力量. 其中包括 '千人計劃' , 海外科研人員, 任職跨國藥企的高端人才, 曾就職於FDA的技術人才等.
國內研發機構蓬勃發展. 受利好研發政策鼓舞, 一致性評價工作的落地, 中國進入ICH, MAH制度持續推進, 國內研發機構的數量和規模在迅速擴增.
多元化合作
跨國合作涉及研發, 生產, 銷售各個環節, 多元化合作能夠加強本土企業與海外的緊密聯繫, 本土企業通過各階段的成果或銷售權益轉讓來實現自身盈利和商業成果化.
市值飆升, 縮短與全球巨頭差距
全球市值TOP10醫藥企業, 6家來自美國, 沒有一家企業來自中國. 但在2017年, 我國已經實現首家市值突破2000億企業. 隨著千億市值隊伍逐步擴大, 資本市場向實體經濟輸送血液, 即使褪去泡沫的外衣, 本土巨頭這股中國力量在國際舞台的亮相也絕非只是龍套擔當.
(截至11月24日收盤)
多元化的國際進程, 本土企業紛至遝來. 但是對標海外, 巨大差距是我們要面對的現實, 要真正實現 '跨國' , 本土企業要做的事情太多.
本文部分觀點參考商法月刊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