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Face ID: 一山難容二虎, 不需要
儘管發布會上首秀Face ID不成功, 儘管已經被雙胞胎 '玩壞' , 儘管已經被民間高手用模具 '破解' , 但蘋果仍舊對這項技術有著強大的自信! 既然有了這麼先進的解鎖技術, 指紋解鎖就沒有必要了!
從這個角度來看, 蘋果的策略與三星顯然不同! 三星的原則是, 用不用是你的事兒, 有沒有就是我的事兒了! 所以到目前為止, 三星手機可以說是解鎖方式最齊全的: 密碼解鎖, 圖形解鎖, 虹膜識別, 面部識別以及指紋識別等應有盡有!
蘋果用Touch ID引領了手機指紋識別的普及之風, 那麼Face ID是不是也會引領面部識別的潮流? 貌似很有可能! 那麼既然都要成為 '引領者' 了, 還有必要回過頭去為了指紋識別增加成本嗎?
2, 成本
說到成本, 此前很多同學應該也看了, iPhone X的維修費用可是很驚人的, 屏幕2288元, 其他部件損壞甚至需要4588元, 這已經相當於一部Android旗艦的價格了. 那麼在背部 '不得不' 給攝像頭開孔的前提下, 再給指紋識別開孔, 顯然會進一步增加成本, 並且產能也有可能面臨除原深感攝像頭系統之外的新壓力.
在iPhone X發售前, 外界就推測受原深感攝像頭影響, iPhone X產能不足 (這也有可能是蘋果的套路) . 但不管則那樣, iPhone X的原深感攝像頭系統中包括豐富的組件, 可以說是 '空間雖小, 科技俱全' : 紅外鏡頭, 泛光感應元件, 距離感應器, 環境光感測器, 揚聲器, 麥克風, 前置攝像頭以及點陣投影器, 正是這個複雜精密的系統保證了Face ID的精度 (任何其他人用面孔解鎖你的iPhone的機率大約為百萬分之一) .
3, 沒空間
作為一項 '重要' 更新, iPhone X支援無線充電, 手機背部玻璃面板下方就是無線充電線圈, 這顯然沒有給指紋識別留下空間 (除非繼續增加手機厚度) . 通過此前拆解, 可以看到在玻璃面板下方其實還有一個金屬框架, 而為了保證無線充電, 金屬框架也被挖出了一個區域. 從這個角度來看, 加入後置指紋識別, 會讓iPhone X的重量, 厚度再上一個台階!
此外, iPhone X採用了 '雙層主板' + '雙電池' 的內部設計, 可以說蘋果為了充分利用有限空間已經是絞盡腦汁了. 如果再擠進去一個指紋識別…我的天呐!
4, 顏值
儘管從iPhone 6開始, 蘋果在 '忘記顏值' 這條路上一去不複返, 但iPhone X已經有了劉海屏, 再加上一個 '凹凸不平' 的手背, 那就真的是過分了!
認真講一下, 在很多應用完成適配後, 劉海屏在使用過程中的存在感並沒有那麼 '辣眼睛' , 對於用戶更多的影響在與系統全新的交互方式. 比如返回主界面, 呼出任務管理, 開啟控制中心或者通知等等. 在上手之初這些操作會讓你不太適應, 但習慣之後會發現: 誒? ! 蘋果的手勢交互還是挺好用的.
當然這一切並不足以彌補iPhone X在顏值上的不足. . . 還有就是真的挺沉的!
5, 不方便
儘管Touch ID '在世' 的時候支援的交互有限, 比如雙擊呼出任務管理, 輕觸兩下將屏幕 '下移' , 長按喚醒Siri…但相信很多iPhone用戶已經習慣了這種操作, 如果將Touch ID放到iPhone背面, 那麼即使是這些功能實現起來都很彆扭…不信你試試, 用食指用力按下手機背部, 是不是有一種要把手機 '捅飛' 的感覺?
其實還有最重要的一點, 可能是蘋果的潛台詞: 無論iPhone變成什麼樣, 該買的還是會買的, 對不對?
最後再來展望一下, 有沒有 '不打孔' 的指紋識別? 有屏下指紋解鎖, 目前高通已經推出了這一解決方案, 此前筆者在展會上也體驗過某些OEM廠商準備的 '原型機' . 講真, 諸如超聲波等屏下指紋解鎖方案還不夠成熟, 反應速度, 延遲讓人難以接受. 想象一下, 手機解個鎖要等上三四秒你就明白了! 所以從目前來看, 面部識別是一種值得推廣的解鎖技術, 當然如果能夠與指紋識別並存就更好了! 兩者相互彌補, 像戴手套無法解鎖, 手指潮濕無法解鎖的尷尬就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