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iPhone X不把蘋果logo製成後置指紋解鎖?

從手機工業設計及顏值出發, 將logo與指紋識別二合一顯然能夠讓手機外觀更加簡潔…避免滿目瘡痍的感覺. 鎚子推出堅果Pro 2的一大亮點就是採用了這種設計, 保留指紋識別功能的同時又沒多多開孔! 那為什麼同樣重視設計的蘋果沒有採用這項技術呢? 我認為有以下這幾點原因:

為什麼iPhone X不把蘋果logo製成後置指紋解鎖?

1, Face ID: 一山難容二虎, 不需要

儘管發布會上首秀Face ID不成功, 儘管已經被雙胞胎 '玩壞' , 儘管已經被民間高手用模具 '破解' , 但蘋果仍舊對這項技術有著強大的自信! 既然有了這麼先進的解鎖技術, 指紋解鎖就沒有必要了!

從這個角度來看, 蘋果的策略與三星顯然不同! 三星的原則是, 用不用是你的事兒, 有沒有就是我的事兒了! 所以到目前為止, 三星手機可以說是解鎖方式最齊全的: 密碼解鎖, 圖形解鎖, 虹膜識別, 面部識別以及指紋識別等應有盡有!

'一山不容二虎' 有了Face ID, Touch ID就可以退役了

蘋果用Touch ID引領了手機指紋識別的普及之風, 那麼Face ID是不是也會引領面部識別的潮流? 貌似很有可能! 那麼既然都要成為 '引領者' 了, 還有必要回過頭去為了指紋識別增加成本嗎?

2, 成本

說到成本, 此前很多同學應該也看了, iPhone X的維修費用可是很驚人的, 屏幕2288元, 其他部件損壞甚至需要4588元, 這已經相當於一部Android旗艦的價格了. 那麼在背部 '不得不' 給攝像頭開孔的前提下, 再給指紋識別開孔, 顯然會進一步增加成本, 並且產能也有可能面臨除原深感攝像頭系統之外的新壓力.

在iPhone X發售前, 外界就推測受原深感攝像頭影響, iPhone X產能不足 (這也有可能是蘋果的套路) . 但不管則那樣, iPhone X的原深感攝像頭系統中包括豐富的組件, 可以說是 '空間雖小, 科技俱全' : 紅外鏡頭, 泛光感應元件, 距離感應器, 環境光感測器, 揚聲器, 麥克風, 前置攝像頭以及點陣投影器, 正是這個複雜精密的系統保證了Face ID的精度 (任何其他人用面孔解鎖你的iPhone的機率大約為百萬分之一) .

3, 沒空間

作為一項 '重要' 更新, iPhone X支援無線充電, 手機背部玻璃面板下方就是無線充電線圈, 這顯然沒有給指紋識別留下空間 (除非繼續增加手機厚度) . 通過此前拆解, 可以看到在玻璃面板下方其實還有一個金屬框架, 而為了保證無線充電, 金屬框架也被挖出了一個區域. 從這個角度來看, 加入後置指紋識別, 會讓iPhone X的重量, 厚度再上一個台階!

此外, iPhone X採用了 '雙層主板' + '雙電池' 的內部設計, 可以說蘋果為了充分利用有限空間已經是絞盡腦汁了. 如果再擠進去一個指紋識別…我的天呐!

X光下的iPhone X

4, 顏值

儘管從iPhone 6開始, 蘋果在 '忘記顏值' 這條路上一去不複返, 但iPhone X已經有了劉海屏, 再加上一個 '凹凸不平' 的手背, 那就真的是過分了!

認真講一下, 在很多應用完成適配後, 劉海屏在使用過程中的存在感並沒有那麼 '辣眼睛' , 對於用戶更多的影響在與系統全新的交互方式. 比如返回主界面, 呼出任務管理, 開啟控制中心或者通知等等. 在上手之初這些操作會讓你不太適應, 但習慣之後會發現: 誒? ! 蘋果的手勢交互還是挺好用的.

當然這一切並不足以彌補iPhone X在顏值上的不足. . . 還有就是真的挺沉的!

5, 不方便

儘管Touch ID '在世' 的時候支援的交互有限, 比如雙擊呼出任務管理, 輕觸兩下將屏幕 '下移' , 長按喚醒Siri…但相信很多iPhone用戶已經習慣了這種操作, 如果將Touch ID放到iPhone背面, 那麼即使是這些功能實現起來都很彆扭…不信你試試, 用食指用力按下手機背部, 是不是有一種要把手機 '捅飛' 的感覺?

其實還有最重要的一點, 可能是蘋果的潛台詞: 無論iPhone變成什麼樣, 該買的還是會買的, 對不對?

最後再來展望一下, 有沒有 '不打孔' 的指紋識別? 有屏下指紋解鎖, 目前高通已經推出了這一解決方案, 此前筆者在展會上也體驗過某些OEM廠商準備的 '原型機' . 講真, 諸如超聲波等屏下指紋解鎖方案還不夠成熟, 反應速度, 延遲讓人難以接受. 想象一下, 手機解個鎖要等上三四秒你就明白了! 所以從目前來看, 面部識別是一種值得推廣的解鎖技術, 當然如果能夠與指紋識別並存就更好了! 兩者相互彌補, 像戴手套無法解鎖, 手指潮濕無法解鎖的尷尬就不存在了.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