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高通與蘋果等巨頭起摩擦 | 巨額專利費或將鬆動

1.高通與蘋果等巨頭起摩擦 巨額專利費或將鬆動; 2.DIGITIMES: Hock Tan拋出風向球廢除高通稅, 期挽回大客戶蘋果; 3.可折迭手機回歸? 蘋果跟三星揭開戰爭; 4.蘋果申請可折迭iPhone專利 內藏大玄機; 5.Waymo起訴Uber案進展 法官接連發兩項命令

集微網推出整合電路微信公共號: '天天IC' , 重大新聞即時發布, 天天IC, 天天集微網, 積微成著! 複製 laoyaoic 微信公共號搜索添加關注.

1.高通與蘋果等巨頭起摩擦 巨額專利費或將鬆動;

與蘋果等巨頭起摩擦 高通巨額專利費鬆動

本報記者 陳寶亮 北京報道

導讀

隨著三星, 華為自研通信晶片, 蘋果公司也開始採用Intel晶片產品, 高通晶片的統治力在不斷下滑. 晶片訂單流失, 這是高通, 蘋果發生摩擦, 並引起蘋果公司及其供應鏈與高通在全球發起訴訟的導火索.

'美國的專利定價太高了, 比如高通, 是其他公司的10倍. ' 11月23日, 強國智慧財產權研究院對外公布了華為高級副總裁, 首席法務官宋柳平的演講內容, 宋柳平分析, '美國FTC調查以及蘋果與高通的訴訟, 會打出一個世界規則, 高通的專利費會降下來. '

這一演講發生在2017年9月16日. 當時, 高通剛剛在財務溝通會上對外披露, '因為與蘋果的訴訟, 另一家全球手機巨頭也單方面拒絕向高通支付專利費. ' 業內大多猜測這一巨頭是華為, 但華為從未回應此傳言.

在消費級市場, 高通以 '晶片巨頭' 馳名. 但事實上, 晶片技術在高通技術總積累中的佔比低於10%, 高通是不折不扣的通信技術公司, 且從2G時代以來長期扮演著通信標準的引領者. 但與愛立信, 華為, 諾基亞這些通信巨頭不同, 高通並不生產通信設備, 而是向通信設備公司, 終端廠商輸出技術, 通過專利授權的方式收穫回報.

依靠龐大的專利積累, 高通也成為全球最大的專利公司. 上市以來, 高通1999-2017年的19個財年中, 專利授權收入總計716.49億美元, 年均37.71億美元.

同樣作為通信專利巨頭, 愛立信至2001年起公布專利費收入, 2001-2016年專利費收入總計131.77億美元, 不足高通1/5. 而每年獲得6000-7000件美國專利, 連20多年成為美國專利數量最多公司的IBM, 在1999-2016年間, 專利授權, 專利出售的收入總計為137.67億美元, 同樣不足高通1/5.

2015財年, 高通專利收入達到巔峰的79.47億美元. 這一年, 根據知名市場研究機構GfK統計, 全球智能手機總收入為3952.5億美元, 高通專利費撇脂2%.

2015財年之後, 高通遭遇多國反壟斷處罰, 多起專利訴訟, 專利費收入略有下降, 但仍在2016, 2017財年分別創收76.64億美元, 64.45億美元. 而且, 根據高通預測, 2020年, 專利收入可達100億美元.

巨額專利費

在中國, 國產手機的總體利潤或許趕不上向高通繳納的專利費.

根據市場調查機構Strategy Analytics發布數據, 2016年全球智能手機營業利潤為537.72億美元, 其中蘋果利潤為499.97億美元, 三星利潤為83.12億美元. 而國產手機中, 華為利潤9.29億美元, OPPO利潤8.51億美元, vivo利潤7.32億美元.

2016年, 華為, OV總計利潤25.12億美元, 考慮到諸如TCL, 中興, 聯想等持續虧損的手機品牌, 整個國產手機的利潤還將低於25億美元.

但這一年, 根據高通在2016年初分析預測, 中國手機廠商整體手機銷售額為829億美元, 其中3模手機172億美元, 多模手機657億美元, 但存在25%的漏報率. 按照發改委在2015年2月對高通的整改要求, 在手機淨售價65%的基礎上, 高通3模手機專利費率3.5%, 5模手機費率5%, 以此計算, 高通2016年在中國實收專利費不低於18.73億美元, 佔總專利費收入約30%. 2015年, 發改委對高通9.7億美元的罰款, 僅僅占高通2016年在中國專利費收入的50%.

當然, 如果其餘25%漏報的手機也如實繳納專利費, 高通在中國應收專利費為25.26億美元. 而且, 考慮到銷往海外的國產手機不享受折扣, 高通實際從國產手機企業徵收的專利費還將高於這一數字.

2015年之後, 為了增加中國地區的許可收入, 高通正在不斷加大對華投資, 同時對類似魅族不繳納專利費的行為發起訴訟, 並且僱傭大量事務所對手機廠商的實銷數據進行審計, 以減少 '漏報' 現象.

當然, 除了專利費之外, 2016財年, 高通來自中國大陸地區收入135.03億美元, 佔總收入比高達57.33%.

'所以, 2015年, 高通反壟斷案塵埃落定後, 大家都覺得高通是最大的受益者, ' 多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專利費只是打了6.5折, 但以前不怎麼交專利費的企業, 現在都只能認認真真地交錢了. '

相比之下, 其他專利公司在中國市場卻罕有收穫. 已經在全球向三星發起訴訟, 與蘋果簽署較差授權的華為卻 '從未向國內手機廠商提起過訴訟' . 而專利巨頭愛立信在國內的專利收費也相當堪憂, 手機行業人士告訴記者: '高通的錢, 頂多能拖, 但肯定得交, 而且沒得談. 但愛立信的專利費, 拖到最後也不過是訴訟而已. '

商業模式基礎

固然, 高通的技術儲備與專利質量遙遙領先, 但這並不是高通能夠常年徵收專利費的唯一原因.

目前, 高通擁有超過13萬件專利, 涉及所有移動通信技術, 手機, 晶片, 映像, 音頻等各個領域, 其中晶片專利佔比低於10%, 絕大多數為通信專利, 且覆蓋手機上大部分技術領域, 這也是高通以整機作為專利收費基準的原因.

13萬件專利中, 包括超過2.2萬件PCT專利. 由於專利價值往往需要通過大量司法判決, 難以直接衡量, 但業內普遍採用專利引用數, 權利要求數, 同族, 技術特徵等要素來分析專利質量.

通過世界智慧財產權WIPO資料庫檢索分析PCT專利, 對高通, 愛立信, 華為專利質量進行對比, 高通專利的平均權利要求數為35.97, 愛立信, 華為分別為22.1, 12.97, 同時高通的專利同族為15.41, 後二者分別為6.38, 3.12, 此兩項標準高通大幅領先; 從專利引用數分析, 高通專利平均引用數為3.7, 愛立信, 華為分別為4.73, 0.64, 由於產業早期高通獨立支撐CDMA技術, 產業玩家較少, 高通專利引用數低於愛立信.

同時, 高通的多個專利要素優於愛立信, 但該差距遠趕不上收入差距. 愛立信2016年專利收入11.7億美元, 高通2017財年專利收入64.45億美元, 是愛立信的5.5倍. 但同期, 愛立信的研發支出遠高於高通. 2001-2016年, 愛立信總計支出研發經費671億美元, 同期高通2002財年-2017財年研發總額為468億美元.

差距的核心在於商業模式. 高通發展初期, 也曾生產通信設備, 手機, 但這主要是因為當時CDMA產業鏈只有高通自己, 高通為了驗證產業成熟度, 必須承擔全產業鏈工作.

但CDMA產業鏈成熟之後, 高通出售了手機, 通信設備業務, 開始專攻難度極高的晶片業務, 使得手機產業能夠跟上3G, 4G網路技術更新的節奏, 在3G, 4G業務初期, 手機廠商最早推出的手機均使用的是高通晶片. 而且, 至今包括蘋果, 三星的高端旗艦機仍主要採用高通晶片.

但長期以來, 高通晶片業務與專利業務捆綁, 購買晶片之前首先要簽署專利許可協議, 高通的晶片是手機廠商競爭最關鍵的因素, 這也是高通專利費遠高於愛立信的根本原因. 相比之下, 除了法律之外, 愛立信沒有其他手段保障專利收入.

2014年, 愛立信在印度起訴小米, 但3年以來, 這一案件鮮有進展. 甚至, 小米與高通的專利授權還幫助小米解除了愛立信申請的 '售前禁令' .

蘋果的反彈

通信行業的標準開放形成了全球統一產業鏈, 高通, 愛立信, 華為等公司標準專利的開放, 也使得諸如小米, OPPO, 魅族等公司省去了百億美元級的通信技術研發支出, 取而代之的是繳納專利授權費.

但是, 所有企業的專利收費幾乎都是不公開的. 2016年初高通與國內手機廠商陸續簽署專利授權協議時, 有手機公司人士告訴記者: '誰也不知道其他人交了多少錢, 交多了就虧了, 所以就拖幾天, 能少交肯定會少交一些. '

而如今, 隨著FTC對高通的調查, 蘋果與高通的全球訴訟, '少交一些' 的機會來了.

在整個3G, 4G時期, Intel錯過了整個移動市場, 愛立信, 博通, Marvell先後關閉了通信業務, 高通的通信晶片幾乎一騎絕塵, 競爭對手只剩下聯發科, 展訊兩家公司. 高通保持著對高端晶片市場的絕對控制, 而且晶片售價並不高. 根據2017財年Q4財報, 高通晶片業務的毛利率只有21%, 晶片毛利9.76億美元, 而專利業務毛利高達68%, 毛利8.25億美元, 專利業務貢獻利潤45%. 相比之下, 中低端市場的聯發科一直都能保持30%-40%的晶片毛利率.

顯然, 高通通過較低的毛利提高晶片競爭力, 且長期規劃控制晶片毛利率低於20%, 而專利業務毛利率未來規劃高達80%以上, 將貢獻主要利潤.

但是, 隨著三星, 華為自研通信晶片, 蘋果公司也開始採用Intel晶片產品, 高通晶片的統治力在不斷下滑. 晶片訂單流失, 這是高通, 蘋果發生摩擦, 並引起蘋果公司及其供應鏈與高通在全球發起訴訟的導火索. 而其他終端廠商也在趁勢尋求 '更合理' 的專利費.

此前, 三星與蘋果的專利戰可以追溯到2010年, 且至今仍在持續中. 而寄希望通過訴訟改變專利費的訴求可能也需要漫長的等待. 而在此期間, 5G或許是高通反轉的機會.

如果高通依然可以在5G商用時推出絕對領先的晶片產品, 那麼高通在專利收費時就仍然具備話語權. 也正是因此, 2017財年, 高通雖然收入下滑1%, 利潤縮水超過50%, 但仍然把研發投入提升了接近7%. 而且, 在目前5G的推動力中, 正在與時間賽跑的高通明顯最期望5G能夠儘早商用. 21世紀經濟報道

2.DIGITIMES: Hock Tan拋出風向球廢除高通稅, 期挽回大客戶蘋果;

若說博通(Broadcom)斥資超過1,000億美元收購競爭對手高通(Qualcomm)這件事, 稱得上是全球半導體產業曆來規模最大的一場購併案, 恐怕還不足以形容其影響之深遠, 但觀察博通這場千億美元豪擲購併高通一案的關鍵戰場, 其實是在於博通將如何出手修整高通旗下目前四面楚歌的專利授權商業模式(授權業務部門). 消息傳出博通執行長Hock Tan業已拋出風向球, 有意拋棄過去 '高通稅' 的作法, 此舉或將贏回包括蘋果(Apple), 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 華為等在內的大客戶芳心, 而贏得重要客戶的支援, 也將掃除未來博通收購高通所必須闖關之監管機關重重審查障礙. Hock Tan擬廢除高通稅, 將專利授權列入晶片計價 根據聖地牙哥論壇報(San Diego Union-Tribune), 路透(Reuters)等媒體報導指出, 再與博通管理團隊包括以及投資人交換過意見後, 研究機構Bernstein Research分析師Stacy Rasgon表示, 他相信博通執行長Hock Tan有意將廢除原先高通此前將專利和晶片視為兩種不同產品的授權商業模式, 相對地, Tan的策略將把專利授權列入晶片計價中, 好讓包括蘋果等智能型手機業者客戶群只需一次付費即可. 誠然, 此舉勢必將使高通原本的授權營收大為縮水, 但Tan的作法還將與一線智能型手機業者大客戶等簽定長期晶片供給合約, 藉此彌補縮水的營收來源, 在此同時, 向來雷厲風行的Hock Tan還將拿出看家本領, 從高通的行政和研究等費用支出, 大砍成本估計高達30億美元水準, 以此來填補營收不足的缺口. 過去10年來, 在全球智能型手機銷售呈現爆炸情況下, 高通旗下的專利授權部門每年進帳將近80億美元水準, 直到近年來遇到監管機關掀起反壟斷調查以及大客戶展開訴訟. 有些智能型手機業者對於高通一頭牛剝兩層皮的作法身為懊惱, 他們在採購晶片以外, 還要被迫支付專利權利金一次. 就以蘋果為例, 就在2017年初停止向高通支付權利金, 也在1月間向高通提起訴訟, 主張其授權商業模式違反專利法. 在此同時, 全球反壟斷的監管機關也認為高通的商業模式, 疑有運用其主導地位之嫌, 迫使智能手機廠商不得不接受高額的專利授權金, 否則怕因此失去高通晶片貨源供給. 上述這些來自客戶以及監管機關的授權糾紛, 使得高通的授權營收大幅萎縮, 根據財報數據顯示, 2017會計年度只剩下64億美元規模, 一下子就打了8折有餘, 也相對影響了高通的股價表現, 使得博通趁此機會開價收購. 重點在挽回大客戶芳心 奠下邁向5G時代基石 2017年即將進入最後一個月, 從年初以來與蘋果以及韓國, 台灣等監管機關的交鋒, 高通對於其獨特的授權商業模式以及由其所引發的不公平競爭爭議, 至今為止的態度並沒有太大的改變, 他們認為蘋果要的只是相對更低的專利授權權利金費率而已, 雙方只是針對費率尚未得到共識, 但這些事件終將只是曇花一現, 一旦事過境遷, 重回正軌, 就會重回到高通所習慣的現狀上. 然而, 博通執行長Hock Tan所代表的想要收購高通, 想要挑戰高通稅既有作法的顛覆邏輯, 似乎在向高通宣稱: 別再做白日夢了, 高通擁抱的授權商業模式已經一去不再回頭了. 路透引述博通發言人早在11月初的談話表示, 該公司相信全球的監管機關, 應該會歡迎博通收購高通的提案, 畢竟, 這是高通稅問題的解決之道; Hock Tan更信心滿滿地認為, 之所以會提出收購案其實是在有信心彼此的大客戶將會以雙手擁抱這項提議後, 才會做出的決定. 蘋果不也是博通與高通雙方的大客戶之一? 與博通關係良好, 目前卻與高通交惡? Hock Tan暗指的大客戶, 難不成是蘋果嗎? 即使不是, 但可以推測的是, 倘若Hock Tan當真成功接管高通, 廢除高通稅, 蘋果與之庭外和解之期, 怕也不遠矣. 為何博通如此急於收購高通? 誠然, 博通未來成功購併高通並非不可能的事, 畢竟, Hock Tan業已累積一連串成功的複雜購併案: 他的安華高在2016年收購了老博通後, 把無線物聯網業務賣給了Cypress; 博通收購Brocade一案雖然還在審查中, 但Hock Tan已經同意將旗下Ruckus Wireless售出. 如今, 博通又要收購高通, 最感興趣的又是哪項業務? 基本上, 應該是智能手機處理器和基帶處理器晶片業務概無疑義, 在全球轉換到5G網路之際, 高通是第一領先群, 相對地, 如果博通沒能收購高通成功的話, 缺乏蜂巢式Modem晶片產品系列的博通, 將在5G時代受到衝擊. 如此看來, Hock Tan此時拋出廢除高通稅的作法, 比起損失的營收, 若能換來高通5G, 又算得了什麼呢? DIGITIMES

3.可折迭手機回歸? 蘋果跟三星揭開戰爭;

可折迭式的智能型手機到底會由誰領頭髮表呢?

各大廠商喊說要推出可折迭式智能型手機或者是可折迭的屏幕已經很久很久很久了, 不過至今還是處在一個只聞樓梯響, 請大家再等等的階段, 折迭式手機在我們還拿著非智能型手機的時代就非常熱門 , 大家開始轉用「一張」像紙的平板型的智能型手機之後, 折迭式手機好像變成了一種舊時代的過去記憶, 不過廠商們沒有遺忘折迭式手機, 只不過讓折迭式手機換一個方式出現

不只Apple與Samsung, 日本電信Docomo要跟中國的ZTE推出三個屏幕的折迭式手機, 華為, OPPO, LG也都已有消息傳出要推出可折迭式智能型手機, 當然, 還有Lenovo在去年的Tech World上發表的可彎曲屏幕C Plus

▼去年Lenovo發表的C Plus

圖擷自CNET

手機大廠紛紛朝著可彎曲屏幕, 可折迭手機發展, 究其原因大概也跟目前智能型手機已經非常普及, 但是現在看起來手機的長相都大同小異有關, 大屏幕, 全屏幕已經不再那麼吸引大家的目光, 硬體技術也超過了軟體所需的要求, 在這狀況下, 廠商的求新求變方式朝著讓硬設備可以彎曲或折迭好像也是蠻合理的.... 大家都很關注的Apple, 在這兩天發現他們已經在美國申請了一項可折迭屏幕的專利, 專利申請內容中顯示Apple的這款「iPhone」會分成兩個部分, 中間將會有一塊是可以折迭的屏幕, 造型看起來會像本書

圖擷自PatentlyApple

Samsung最近要推出可折迭式智能型手機的傳聞也不是一次兩次了, 先前就曾推出折迭式手機的概念影片, 而最近Samsung的折迭式手機甚至連產品名的風聲都出現了──彷佛要跟Apple打對台似的叫做「Galaxy X」──, Samsung早已在去年年初就在南韓申請了可折迭式手機的結構專利, 而最近還有傳出Samsung要在明年推出S9系列時, 折迭手機也要一併推出

圖擷自letsgodigital

Apple與Samsung私底下動作頻頻, 無法得知他們在製作折迭式手機這件事上已經完成多少進度, 但可以預期的是, 在未來雙方都推出折迭式手機之後, 勢必會有一場官司大戰 經濟日報

4.蘋果申請可折迭iPhone專利 內藏大玄機;

可折迭iPhone概念設計. (圖/ 翻攝tidyform)

一年一度的感恩節 (Thanksgiving) 剛過, 但似乎美國專利與商標局 (US Patent & Trademark Office) 的工作人員, 並沒有太過清閑的休假去. 外媒報導, 今年感恩節當天釋出了一項令全球果粉都感到興奮無比的消息, 就是蘋果並非沒有在思考折迭iPhone的可能性, 且為了鋪路, 已經遞交了相關專利申請, 代表iPhone的形象繼在iPhone X中有所改變之後, 有機會再迎來全面翻新.

自2007年蘋果發表第一代iPhone以來, 不少人對於智能型手機的第一印象就被形塑為「一塊大大的觸控屏幕. 」但根據近日各主要手機廠的研發近況, 「可折迭手機」或許也將是智能型手機市場未來一兩年中, 很具看頭的研發主戰場. 而且不僅華為 (Huawei) , 三星 (Samsung) 有此計劃, 蘋果 (IPhone) 也並沒有落後.

根據《Patently Apple》網站報導, 美國專利與商標局在今年感恩節公布了一項蘋果遞交的專利內容, 其中包含可折迭iPhone的幾項特性. 包括屏幕當中有一塊具有可撓性 (可彎曲) , 且當折迭時是沿著可彎曲的支軸. 此外, 專利中提及的屏幕材質, 包含蘋果在iPhone中導入已久的LCD屏幕, 在iPhone X中首度使用的OLED屏幕外, 還有近期傳出正與台積電共同研發的microLED材質.

蘋果在2016年9月遞交的可折迭屏幕專利內容曝光, 令人對於可折迭iPhone更感期待. (圖/ 翻攝Patently Apple)

另外, 檔案顯示這一項專利早在2016年9月22日就遞交了. 也就是說, 在2016年iPhone 7發表之前, 蘋果早已研究可折迭屏幕許久, 代表蘋果對於這一塊全新領域, 也相當有興趣.

果粉們可以留意的是, 蘋果向來都在採用嶄新技術上顯得保守. 畢竟每一代iPhone的產量, 銷售量都相當高, 如果技術還不到位, 不夠穩定, 貿然投入肯定是場災難, 然而這並不代表蘋果無法迎頭趕上. 因為透過iPhone, iPod, 還有Apple Watch等產品, 蘋果都某個程度展現了他們「後發先至」的本事, 也就是他們能巧妙利用本身的技術優勢, 提供消費者夠好, 且能改變使用體驗的產品. 因此, 或許可折迭iPhone推出的時間不一定會比競爭對手早, 但基於對蘋果品牌曆史的認知, 果粉們對於可折迭iPhone的實際體驗效果, 更可期待.

工商時報

5.Waymo起訴Uber案進展 法官接連發兩項命令

北京時間11月27日早間消息, 在獲得了美國司法部分享的一些資訊後, Waymo訴Uber侵權案主審法官上周發布了一系列命令.

美國舊金山地區法院法官威廉·阿爾蘇普 (William Alsup) 上周三披露稱, 他已經收到美國司法部檢察官就本案發出的信函. 但阿爾蘇普並未披露信函內容. 本案將於12月開庭審理.

不過, 阿爾蘇普隨後在發布了兩條命令中探討了其中的一些細節. 他下令Uber讓3名證人出席周二舉行的最後一次預審聽證會, 其中包括一名Uber前安全分析師和該公司的一名律師.

司法部很少在民事案件開庭前與法官分享資訊.

阿爾蘇普今年早些時候要求聯邦檢察官調查本案是否存在竊取商業機密的犯罪行為. 知情人士表示, 該調查由美國北加州檢察官辦公室的智慧財產權部門負責處理. 但目前尚未提起任何指控.

Waymo, Uber和美國司法部發言人均拒絕對此置評. 上述Uber前安全分析師也尚未作出回應.

Uber今年2月起訴Waymo前高管安東尼·萊萬多斯基 (Anthony Levandowski) 在離職創辦自動駕駛卡車公司Otto前下載了該公司的1.4萬多份機密檔案, 這家公司很快被Uber收購.

Uber否認使用Waymo的任何商業機密. 萊萬多斯基拒絕回答與本案相關的問題.

自從本案開始以來, Uber表示該公司的人員花費數千小時查詢伺服器和其他通訊設備, 但並未找到Waymo的商業機密.

在上周五發布的一項命令中, 阿爾蘇普提到了與美國司法部的信函有關的Uber前安全分析師以及由Uber維護的部分 '設備' .

阿爾蘇普要求Uber披露他們是否在這些設備中搜查了與本案相關的證據. 新浪科技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