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通驍龍630評測 | 吊打一切新千元標配

現在的手機廠商個個都很狡猾, 玩起文字遊戲來堪比淘寶奸商.

舉個簡單的例子, 目前市面上流行的千元機硬體平台有這麼幾種: 高通驍龍625/626, 高通驍龍630, 聯發科Helio P20/P25, 麒麟655/658/659. 按道理說, 廠商有義務告知消費者, 自家的手機產品所用平台的具體型號, 以免造成混淆. 然而, 更多的廠商選擇了用一個 '通用名稱' 來代替, 這個名稱是 '8核心64位處理器' .

某知名手機廠商產品宣傳頁面

這個名稱就相當有意思了——事實上, 市售的主流手機SoC大多都有著8核心64位的CPU規格, 從 '毒瘤' 聯發科Helio P10到頂級的高通驍龍835, 這個名稱都是適用的.

也就是說, 對手機硬體並不了解的普通用戶, 看到 '8核心64位處理器' 的字樣, 又在廠商的產品宣傳頁面裡被諸如 '高性能' '低功耗' 這樣的話術洗了腦, 很有可能就正中廠商的下懷. 實際上, 廠商嘴裡的 '低功耗' , 到了實際應用場景中很可能就變成了 '卡成狗' . 開啟微博微信朋友圈, 你總能看見各色各樣的人在抱怨手機 '剛買了幾個月就卡頓' , 甚至是 '新買的就卡頓' . 這背後的原因, 或許手機廠商們比誰都清楚.

我們原本是為大家帶來高通驍龍630詳測的, 但開頭說了這麼多廢話, 目的還是希望大家日後選購手機時注意廠商的宣傳用語. 畢竟搭載驍龍630的產品以千元機為主, 而硬體性能普遍不足的千元機正是廠商文字遊戲 '重點照顧' 的對象. 千元機常用硬體平台的名稱和具體型號見上表, 建議大家收藏, 必要時可以直接拿出來對照.

高通驍龍630

眾所周知, 高通驍龍600系列從2015年下半年的驍龍650/652開始, 正式劃分成中端和中低端兩條線. 中端的驍龍600系列目前更新到驍龍630, 高端則已經更新到驍龍660. 後者是很多熱門高端機所搭載的平台, 而由於小米的紅米Note系列還未推出新機, 驍龍630一直沒能進入國內主流手機用戶的視野.

今天, 我們為大家帶來驍龍630的評測; 和以往一樣, 這次評測分為基準性能和實際表現兩部分; 所有測試使用搭載該平台的Nokia 7完成, 測試結果中的對比部分則由搭載高通驍龍626平台的堅果Pro完成.

基準性能測試

基準性能, 顧名思義, 就是一款SoC在不受環境幹擾情況下, 能夠發揮出來的極限性能, 即理論性能. 由於非理想環境下想要完全避免一切幹擾是不可能的, 因此我們選擇在冰箱冷藏室中進行測試, 盡量減少溫度這一重要變數對於性能的影響.

量化測出一款SoC的基準性能很簡單, 現成的跑分軟體就可以——比如GeekBench 4, 它就是一個非常好用的手機CPU和GPU基準性能測試工具. 在平時的手機評測中, 我們一向弱化跑分對整體性能評價的權重, 主要是由於日常生活環境下的手機性能可能會與其基準性能差異巨大; 但在專門測試基準性能的項目中, 跑分軟體測出的分值相當重要. 接下來, 我們一同來看看驍龍630和626的得分情況.

可以看到, 驍龍630相比前作驍龍626, 在CPU基準性能上提升不大, 兩者的分數差異甚至完全可以用合理誤差來解釋. 從兩個平台的CPU規格來看, 驍龍630採用了2.2GHz+1.8GHz的大小核A53架構, 而驍龍626則採用2.2GHz的平行八核心A53架構——對於跑分軟體來說, 這樣的變化是微乎其微的. 驍龍626和630的性能作為千元機硬體平台都完全足夠, 而後者的大小核架構在實際應用中可以對功耗和發熱控制更有幫助.

接下來看GPU基準性能測試, 半年前高通驍龍630剛剛發布的時候, 高通就表示, 它的Adreno 508 GPU性能相比前作Adreno 506提升高達30%; 而在GeekBench 4的測試中, 這個分數值的提升已經超過了50%, 簡直是活生生的吊打. 要知道, 高端的驍龍660所採用的Adreno 512 GPU在這個測試中拿到的也就是4367分, 換句話說, 驍龍630已經擁有了駕馭《王者榮耀》高幀率模式的實力, 就看手機廠商給不給騰訊交錢了.

實際場景測試

帶著 '吊打驍龍626' 的GPU基準性能, 我們把Nokia 7和堅果Pro代入實際應用場景, 進行《NBA 2K17》全中畫質的30分鐘拷機測試. 和往常一樣, 我們提醒大家一點: 基準性能是你在日常生活中永遠體驗不到的東西, 不僅環境溫度和電池狀態會對手機的性能體驗造成影響, 進程數量, 資源佔用等等變數也是你必須囊括在內的.

由於測試時北京還未供暖, 本次實際場景測試的室溫仍舊為17℃. 在這個溫度下, 手機的實際性能會比夏季更接近其基準 (理論極限) 性能. 接下來, 我們一同看一看兩款手機的測試結果.

搭載驍龍630的Nokia 7遊戲全程幀率中位數37fps, 幀率穩定性 (中位數正負20%區間的幀率分布比例) 81.49%. 可以說, 驍龍630打出了非常高效穩定的表現, 不但畫面流暢, 操作跟手, 還能讓這樣的狀態一直持續30分鐘. 要知道, 這是屬於千元機的SoC, 這種性能發揮堪稱 '次世代' 級別.

再來看搭載驍龍626的堅果Pro, 測試成績高下立判. 僅僅30fps的幀率中位數, 畫面流暢度差了一個等級, 77.9%的幀率穩定性也要比驍龍630低. 兩者相比, 完全是差了一代的性能.

值得一提的是, 驍龍626平台測試全程CPU平均佔用率19.21%, GPU平均佔用率更是高達95.51%, 而驍龍630的CPU平均佔用率16.63%, GPU平均佔用率82.59%. 換句話說, 驍龍630根本不用拿出全部實力就能輕鬆擊敗驍龍626, 還省去了不必要的功耗和發熱.

堅果Pro (驍龍626) 第一次測溫
堅果Pro (驍龍626) 第二次測溫

最後, 我們分別在測試開始10分鐘後和測試開始30分鐘後的兩個時間點, 用紅外測溫槍簡單測試了兩款參測設備的機身表面溫度最高點. 搭載驍龍626的堅果Pro第一次測溫得數34.3℃, 第二次得數36℃, 非常冷靜. 在超大型遊戲中能夠有這樣的溫度表現, 確實強悍.

Nokia 7 (驍龍630) 第一次測溫
Nokia 7 (驍龍630) 第二次測溫

而性能提升巨大的驍龍630平台確實會在發熱上略遜一籌, 這是不可否認的——大家都知道, 這兩款SoC採用了完全相同的14nm LPP製程工藝, 同樣製程下性能的提升必然意味著發熱的增長. Nokia 7第一次測溫得數36.4℃, 第二次測溫得數37.9℃, 比驍龍626高了不少, 相比10nm製程的驍龍835和麒麟970也有較大差距.

隨著紅米Note 5的相關爆料消息越來越多, 也許最快年底我們就能見到第一款搭載驍龍630的國產千元機了. 這款SoC總體實力的提升不亞於驍龍615到625, 是可以讓人眼前一亮的. 除了CPU和GPU性能, 驍龍630還配備了驍龍821同款的X12 Modem, 上行速率達Cat.12級別, 下行達到Cat.13級別. 隔壁的麒麟659到現在還 '堅守' 祖傳Cat.7, 而且還不支援5G Wi-Fi……買千元機最講究性價比, 究竟誰的性價比高呢? 我想, 大家已經心中有數了.


現在的手機廠商個個都很狡猾, 玩起文字遊戲來堪比淘寶奸商.

舉個簡單的例子, 目前市面上流行的千元機硬體平台有這麼幾種: 高通驍龍625/626, 高通驍龍630, 聯發科Helio P20/P25, 麒麟655/658/659. 按道理說, 廠商有義務告知消費者, 自家的手機產品所用平台的具體型號, 以免造成混淆. 然而, 更多的廠商選擇了用一個 '通用名稱' 來代替, 這個名稱是 '8核心64位處理器' .

某知名手機廠商產品宣傳頁面

這個名稱就相當有意思了——事實上, 市售的主流手機SoC大多都有著8核心64位的CPU規格, 從 '毒瘤' 聯發科Helio P10到頂級的高通驍龍835, 這個名稱都是適用的.

也就是說, 對手機硬體並不了解的普通用戶, 看到 '8核心64位處理器' 的字樣, 又在廠商的產品宣傳頁面裡被諸如 '高性能' '低功耗' 這樣的話術洗了腦, 很有可能就正中廠商的下懷. 實際上, 廠商嘴裡的 '低功耗' , 到了實際應用場景中很可能就變成了 '卡成狗' . 開啟微博微信朋友圈, 你總能看見各色各樣的人在抱怨手機 '剛買了幾個月就卡頓' , 甚至是 '新買的就卡頓' . 這背後的原因, 或許手機廠商們比誰都清楚.

我們原本是為大家帶來高通驍龍630詳測的, 但開頭說了這麼多廢話, 目的還是希望大家日後選購手機時注意廠商的宣傳用語. 畢竟搭載驍龍630的產品以千元機為主, 而硬體性能普遍不足的千元機正是廠商文字遊戲 '重點照顧' 的對象. 千元機常用硬體平台的名稱和具體型號見上表, 建議大家收藏, 必要時可以直接拿出來對照.

高通驍龍630

眾所周知, 高通驍龍600系列從2015年下半年的驍龍650/652開始, 正式劃分成中端和中低端兩條線. 中端的驍龍600系列目前更新到驍龍630, 高端則已經更新到驍龍660. 後者是很多熱門高端機所搭載的平台, 而由於小米的紅米Note系列還未推出新機, 驍龍630一直沒能進入國內主流手機用戶的視野.

今天, 我們為大家帶來驍龍630的評測; 和以往一樣, 這次評測分為基準性能和實際表現兩部分; 所有測試使用搭載該平台的Nokia 7完成, 測試結果中的對比部分則由搭載高通驍龍626平台的堅果Pro完成.

基準性能測試

基準性能, 顧名思義, 就是一款SoC在不受環境幹擾情況下, 能夠發揮出來的極限性能, 即理論性能. 由於非理想環境下想要完全避免一切幹擾是不可能的, 因此我們選擇在冰箱冷藏室中進行測試, 盡量減少溫度這一重要變數對於性能的影響.

量化測出一款SoC的基準性能很簡單, 現成的跑分軟體就可以——比如GeekBench 4, 它就是一個非常好用的手機CPU和GPU基準性能測試工具. 在平時的手機評測中, 我們一向弱化跑分對整體性能評價的權重, 主要是由於日常生活環境下的手機性能可能會與其基準性能差異巨大; 但在專門測試基準性能的項目中, 跑分軟體測出的分值相當重要. 接下來, 我們一同來看看驍龍630和626的得分情況.

可以看到, 驍龍630相比前作驍龍626, 在CPU基準性能上提升不大, 兩者的分數差異甚至完全可以用合理誤差來解釋. 從兩個平台的CPU規格來看, 驍龍630採用了2.2GHz+1.8GHz的大小核A53架構, 而驍龍626則採用2.2GHz的平行八核心A53架構——對於跑分軟體來說, 這樣的變化是微乎其微的. 驍龍626和630的性能作為千元機硬體平台都完全足夠, 而後者的大小核架構在實際應用中可以對功耗和發熱控制更有幫助.

接下來看GPU基準性能測試, 半年前高通驍龍630剛剛發布的時候, 高通就表示, 它的Adreno 508 GPU性能相比前作Adreno 506提升高達30%; 而在GeekBench 4的測試中, 這個分數值的提升已經超過了50%, 簡直是活生生的吊打. 要知道, 高端的驍龍660所採用的Adreno 512 GPU在這個測試中拿到的也就是4367分, 換句話說, 驍龍630已經擁有了駕馭《王者榮耀》高幀率模式的實力, 就看手機廠商給不給騰訊交錢了.

實際場景測試

帶著 '吊打驍龍626' 的GPU基準性能, 我們把Nokia 7和堅果Pro代入實際應用場景, 進行《NBA 2K17》全中畫質的30分鐘拷機測試. 和往常一樣, 我們提醒大家一點: 基準性能是你在日常生活中永遠體驗不到的東西, 不僅環境溫度和電池狀態會對手機的性能體驗造成影響, 進程數量, 資源佔用等等變數也是你必須囊括在內的.

由於測試時北京還未供暖, 本次實際場景測試的室溫仍舊為17℃. 在這個溫度下, 手機的實際性能會比夏季更接近其基準 (理論極限) 性能. 接下來, 我們一同看一看兩款手機的測試結果.

搭載驍龍630的Nokia 7遊戲全程幀率中位數37fps, 幀率穩定性 (中位數正負20%區間的幀率分布比例) 81.49%. 可以說, 驍龍630打出了非常高效穩定的表現, 不但畫面流暢, 操作跟手, 還能讓這樣的狀態一直持續30分鐘. 要知道, 這是屬於千元機的SoC, 這種性能發揮堪稱 '次世代' 級別.

再來看搭載驍龍626的堅果Pro, 測試成績高下立判. 僅僅30fps的幀率中位數, 畫面流暢度差了一個等級, 77.9%的幀率穩定性也要比驍龍630低. 兩者相比, 完全是差了一代的性能.

值得一提的是, 驍龍626平台測試全程CPU平均佔用率19.21%, GPU平均佔用率更是高達95.51%, 而驍龍630的CPU平均佔用率16.63%, GPU平均佔用率82.59%. 換句話說, 驍龍630根本不用拿出全部實力就能輕鬆擊敗驍龍626, 還省去了不必要的功耗和發熱.

堅果Pro (驍龍626) 第一次測溫
堅果Pro (驍龍626) 第二次測溫

最後, 我們分別在測試開始10分鐘後和測試開始30分鐘後的兩個時間點, 用紅外測溫槍簡單測試了兩款參測設備的機身表面溫度最高點. 搭載驍龍626的堅果Pro第一次測溫得數34.3℃, 第二次得數36℃, 非常冷靜. 在超大型遊戲中能夠有這樣的溫度表現, 確實強悍.

Nokia 7 (驍龍630) 第一次測溫
Nokia 7 (驍龍630) 第二次測溫

而性能提升巨大的驍龍630平台確實會在發熱上略遜一籌, 這是不可否認的——大家都知道, 這兩款SoC採用了完全相同的14nm LPP製程工藝, 同樣製程下性能的提升必然意味著發熱的增長. Nokia 7第一次測溫得數36.4℃, 第二次測溫得數37.9℃, 比驍龍626高了不少, 相比10nm製程的驍龍835和麒麟970也有較大差距.

隨著紅米Note 5的相關爆料消息越來越多, 也許最快年底我們就能見到第一款搭載驍龍630的國產千元機了. 這款SoC總體實力的提升不亞於驍龍615到625, 是可以讓人眼前一亮的. 除了CPU和GPU性能, 驍龍630還配備了驍龍821同款的X12 Modem, 上行速率達Cat.12級別, 下行達到Cat.13級別. 隔壁的麒麟659到現在還 '堅守' 祖傳Cat.7, 而且還不支援5G Wi-Fi……買千元機最講究性價比, 究竟誰的性價比高呢? 我想, 大家已經心中有數了.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