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EE (讀作: I triple E) 全稱是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美國電子電氣工程師協會) . 它是一個國際性的電子技術與資訊科學工程師的協會, 建會於1963年1月1日, 總部在美國紐約市, 在150多個國家中擁有300 多個地方分會, 目前擁有42.9萬多會員.
IEEE Fellow即IEEE院士 (會士) , 為協會最高等級會員, 是該組織授予的最高榮譽, 在學術科技界被認定為權威的榮譽和重要的職業成就, 每年由同行專家在做出突出貢獻的會員中評選出, 當選人數不超過IEEE會員總人數的0.1%. 由於每年當選的IEEE Fellow數量較少, 決定了當選科學家基本都是在科學與工程技術領域內取得重要成就的傑出科學家.
IEEE Fellow 2018名單看點
據雷鋒網了解, 今年共有296人入選為IEEE Fellow, 其中有32位為中國科學家, 包括中國大陸17人, 香港7人, 台灣8人.
此外, 雷鋒網(公眾號: 雷鋒網)統計, 共有161名美國科學家新入選為IEEE Fellow, 其餘還有意大利14人, 日本12人, 加拿大10人, 新加坡10人, 英國7人, 德國7人, 法國6人, 西班牙6人, 澳大利亞5人, 瑞典4人, 以色列3人, 瑞士3人, 印度2人, 韓國2人, 比利時2人, 芬蘭2人, 摩洛哥1人, 新西蘭1人, 捷克1人, 希臘1人, 土耳其1人, 塞浦路斯1人, 荷蘭1人, 波蘭1人.
從中國大陸高校的角度來看, 清華大學共有5人當選, 上海交通大學3人, 華中科技大學2人, 北京大學1人, 西安交通大學1人, 中科院微電子所1人, 吉林大學1人,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1人, 中國科學院大學1人, 上海微系統與資訊技術研究所1人. 當選科學家基本都是傑青, 長江學者或千人計劃引進人才等各領域知名科學家.
IEEE Fellow 如何選?
IEEE Fellow評選過程由兩個評估組成.
第一次評估由提名表上確定的IEEE學會/技術委員會完成. IEEE學會/技術委員會的評估非常重要, 因為熟悉被提名人工作的人對被提名人將更加的公平公正. 一旦IEEE學會/技術委員會的評估完成, 其評論和評分將被提交給IEEE Fellow委員會進行第二次評估.
第二次由IEEE Fellow委員會評審. 所以這些評審人都是IEEE會士. IEEE還特別指出, 雖然評審人也是Fellow, 但他們可能沒有在提名專業的確切領域工作過. 因此, 提名人需要將被提名者的貢獻寫得清晰易懂, 使其重要性和影響力易於理解和驗證.
所有的提名資料都被保密轉發給了IEEE Fellow委員會. IEEE Fellow委員會有51名成員加上一個主席 (Chair) . 這些委員都是IEEE Fellow, 他們被選進委員會將代表著10個IEEE領域, 並在IEEE學會/技術委員會代表的技術領域擁有專業知識.
IEEE Fellow委員會根據以下標準向IEEE董事會推薦提名人:
作為應用工程師/從業人員, 教育工作者, 研究工程師/科學家和技術負責人, 作出了重大貢獻;
技術成就的證據和實現對社會具有重大影響;
由提名者選定的IEEE學會/技術委員會評估;
對參考文獻和背書人的保密意見;
服務於專業工程學會;
開始職業生涯的總年數.
根據這些資訊, 將給每個被提名人評分.
中國學者入選名單
1, 龔怡宏, 西安交通大學, 模式識別和多媒體內容分析
個人簡介: 龔怡宏現為西安交通大學電信學院 '千人計劃' 教授, 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 是國際知名的多媒體研究專家, 是世界上最早從事映像及視頻內容分析的學者之一. 他在任職於NEC美國研究院矽谷分院期間, 主持成功研發出整套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智能視頻監控系統, 使 NEC子公司在智能視頻監控領域取得了市佔率居世界第三的曆史成績, 同時主持成功研發出世界上第一個達到商用水準的人物年齡性別識別系統, 受到美日主流媒體的廣泛報道. 2012年入選國家千人計劃.
主要研究領域為: 機器學習, 模式識別, 多媒體內容分析.
2, 關新平, 上海交通大學, 對時滯模糊系統的穩定性分析和非線性系統的智能控制
個人簡介: 關新平現為上海交通大學自動化系教授, 上海交通大學科研院副院長,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 此外還擔任中國動化學會理事和中國人工智慧學會理事, IEEE Trans. on System, Man & Cybernetics-C, Int. J. 及自動化學報等期刊編委, 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主要研究領域為: 無線網路與應用, 工業認知網路, 物聯網及應用等國際前沿研究.
3, 過敏意, 上海交通大學, 並行和分布式系統的性能優化和資源管理
個人簡介: 過敏意現為上海交通大學電子資訊與電氣工程學院計算機系主任, 致遠講席教授,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此外, 他還擔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mbedded Systems國際期刊主編, 曾任國際學術會議大會主席和程序委員會主席10多次. 他在並行演算法, 並行編譯, 分布式計算方面的研究成果, 被國際同行多次引用, 影響廣泛, 多次被邀作國際會議大會特邀報告; 並多次獲得國際學術會議的最佳論文獎.
主要研究領域為: 研究方向為高性能計算, 並行編譯與演算法, 普適計算, 嵌入式軟體的優化編譯, 生物計算與生物資訊學, 軟體工程.
4, 黃慶明, 中國科學院大學, 多媒體內容分析和視覺感知過程
個人簡介: 黃慶明是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ACM會員, 數字音視頻編解碼技術標準 (AVS) 工作組測試組聯合組長. 主持承擔了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 973子課題,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國家863計劃等多個課題. 完成的 '大規模數字圖書與視頻資源庫建設和智能服務系統' 獲2009年高等學校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主要從事智能媒體計算方向的研究.
5, 焦李成,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人工神經網路和進化計算
個人簡曆: 焦李成現為智能感知與映像理解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 智能感知與計算國際聯合研究中心主任, 智能感知與計算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主任, '智能資訊處理科學與技術' 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基地 ( '111計劃' ) 主任, 教育部科技委學部委員, 中國人工智慧學會副理事長, IET西安分會主席, IEEE西安分會獎勵委員會主席, IEEE計算智能協會西安分會主席, IEEE GRSS西安分會主席, IEEE TGRS副主編, 教育部創新團隊首席專家, IET Fellow, CCF傑出會士, 首批中國人工智慧學會會士,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 人社部博士後管委會評議組專家, 曾任第八屆全國人大代表.
主要研究領域為: 智能感知與計算, 映像理解與目標識別, 深度學習與類腦計算.
6, 林宙辰, 北京大學, 低秩數據建模和映像處理
個人簡介: 林宙辰現為北京大學資訊科學技術學院智能科學系教授. 在此之前曾在微軟亞洲研究院視覺計算組任主管研究員.
主要研究領域為: 機器學習, 模式識別, 計算機視覺, 映像處理, 數值計算與優化.
7, 劉明, 中國科學院微電子所, 電阻非易失性記憶
個人簡介: 劉明現任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研究員, 博士生導師, 中國科學院微電子器件與整合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 201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她長期致力於微電子科學技術領域的研究, 在存儲器模型機理, 材料結構, 核心共性技術和整合電路的微納加工等方面做出了系統, 創造性貢獻. 代表性成果包括: 建立了阻變存儲器 (RRAM) 物理模型, 提出並實現高性能RRAM和整合的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方法, 產生重要國際影響. 拓展了新型快閃記憶體材料和結構體系, 提出新的可靠性表徵技術, 失效模型和物理機理, 為存儲器產業發展提供關鍵理論和技術基礎. 她的兩項工作列入2013年ITRS (國際半導體發展路線圖) , 多項工作作為典型進展被寫入15本著作和40篇綜述中. 在本領域重要國際會議做邀請報告30多次.
8, 羅小兵, 華中科技大學, 光電設備相關的研究
個人簡介: 羅小兵現任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院長, 中歐能源學院中方聯席院長,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國家級精品資源共用課程《工程傳熱學》負責人和主講教授. 先後獲得2016 IEEE CPMT Exceptional Technical Achievement Award (IEEE封裝協會傑出技術成就獎) , 2016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2015湖北省自然科學一等獎, 2015教育部技術發明一等獎.
主要研究領域為: LED及量子點封裝; 極端熱管理設計及器件; 微尺度傳熱.
9, 曲榮海, 華中科技大學, 環境可持續性分析的計算技術
個人簡介: 曲榮海為華中科技大學電氣學院教授, 副院長, 中組部 '千人計劃' 入選者, 國家 '千人計劃' 特聘專家, 華中科技大學校學位委員會委員, Sigma Xi會員, 中國電工技術學會高級會員.
此外他還擔任國家地方共建新型電機中心主任, 強電磁工程與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創新電機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擁有多年電機設計, 驅動及控制方面的科研及產品開發經驗. 發明了多種先進永磁, 超導電機拓撲結構, 解決了多項大型特種永磁電機關鍵技術問題.
10, 舒繼武, 清華大學, 可靠的高性能存儲系統體繫結構
個人簡介: 舒繼武現任清華大學教授, 博士生導師; 此外還擔任他還是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分學位委員會委員, SNIA China(全球網路存儲工業協會 (中國) )專家委員會委員, '高效能伺服器和存儲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浪潮集團) 學術委員會委員. 國家863計劃資訊技術領域 '海量存儲系統關鍵技術' 重大項目總體專家組副組長.
主要研究領域為: 網路存儲, 存儲安全, 網路伺服器, 並行演算法, 並行處理技術及並行應用軟體技術等.
11, 孫洪波, 吉林大學, 雷射納米管和超快光譜學
個人簡介: 孫洪波現任吉林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 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整合光電子學聯合國家重點實驗室吉林大學實驗區主任. 他是超精細雷射加工領域世界知名的科學家之一, 該領域的代表性符號 '納米牛' 的作者.
1992-1996年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從事半導體量子阱超短雷射脈衝雷射器的製備與超短雷射脈衝特性的研究; 自1996年起在日本工作10年, 回國前任大阪大學特聘教授. 由於其微納雷射製造領域的開創性工作, 得到了日本科學技術事業振興事業團的21世紀先驅研究計劃項目(相當於中國的國家傑出青年計劃)的 資助, 建立了以其姓氏命名的專門進行微納雷射製造的孫實驗室.
主要研究領域為: 探索微納光子, 光電子技術尤其是飛秒雷射微納製備技術在三維光子整合, 納米機械與納米力學, 微納米光機電系統, 微電材料器件的製備與系統檢測等領域的應用; 使用飛秒 (10-15秒) 超短雷射脈衝, 以單光子靈敏度在單分子尺度研究光與物質相互作用動力學, 以及半導體和聚合物光電, 微納結構與器件的超快動力學.
12, 孫宏斌, 清華大學, 對能源管理系統的演算法和技術的貢獻
個人簡介: 孫宏斌現為清華大學電機系教授, 清華大學教務處副處長, 清華大學能源互聯網能量管理與調控研究中心主任, 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 (TBSI) 環境科學與新能源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 TBSI智能電網與可再生能源實驗室主任, 教育部長江學者, 中組部萬人計劃科技領軍人才,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英國工程與技術學會 (IET) 會士, 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 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最近20年, 他與他的團隊研發出被稱之為 '電網運行之大腦' 的能量管理系統 (EMS) , 在我國70多個地區以上電網控制中心得到廣泛應用. 主持研製出系統級自動電壓控制系統 (AVC) , 已經在我國6個大區電網控制中心 (佔全國6/7) , 22個省級控制中心 (佔全國2/3) 和6個大型風電基地 (佔全國3/4) 投入運行. 根據2015底的統計, 被AVC接入控制的水火發電機的容量為755GW, 約佔全國水火發電總容量的56%. 被AVC接入控制的風電機組的容量為48.7GW, 約佔全國風力發電總容量的37%. 承擔了已投運的全部8條交直流特高線路近區電網電壓控制. 同時, 該AVC系統成功輸出到美國最大區域電網PJM, 用於控制包括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和東部十三個州的電網電壓 (包含13000多個節點, 19000多條支路, 5500多個複雜預想事故) , 實現了美國首例複雜電網電壓控制, 是我國先進電網控制系統首次出口美國.
13, 王旭東, 上海交通大學, 對無線網狀網路的貢獻
個人簡介: 王旭東教授現任職上海交通大學密西根學院, 上海高校特聘教授. 1997年獲得上海交通大學自動控制專業博士學位, 2003年獲得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通信網路專業博士學位. 從2003年至2008年, 在美國多個公司擔任高級系統工程師, 高級架構師, 研發部主任. 他發明了IEEE 802.11 Mesh網路的多通道時分複用介質訪問控制協議, 並推出基於該協議的產品, 從而解決IEEE 802.11 Mesh網路性能不可延展的問題. 從2008年開始, 他負責承擔了多項美國宇航局項目, 研究和開發太空通信網路技術, 研究成果於2012年被美國宇航局評為25年來最為出色的項目之一.
主要研究領域為: 無線通信網路, 智能電網與物理資訊系統.
14, 楊暘, 上海微系統與資訊技術研究所, 在無線接入和網路方面的貢獻和領導
個人簡介: 楊暘現任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資訊技術研究所研究員, 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中科院無線感測網與通信重點實驗室主任; 中國通信學會 '學術工作委員會' 委員; 科技部 '第五代移動通信系統前期研究開發' 重大項目總體專家組專家; 國家科技重大專項 '新一代寬頻無線移動通信網' 總體組專家. 他擔任多個國際學術期刊的編輯, 參與組織了60多個國際學術會議.
主要研究領域為: 無線感測器網路 (物聯網) , 新一代移動通信系統 (4G/5G) , 無線新技術測試驗證平台等.
15, 張長水, 清華大學, 對半監督學習訊號處理的貢獻
個人簡介: 張長水現為清華大學自動化系教授, 系主任, 智能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 智能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中國人工智慧學會常務理事.
主要研究領域為: 模式識別, 機器學習, 人工智慧, 計算機視覺, 映像處理, 進化計算, 複雜網路等研究領域以及和工業界的合作.
16, 趙爭鳴, 清華大學, 對高壓大功率電子轉換電磁暫態分析與控制的貢獻
個人簡介: 趙爭鳴現任清華大學電機工程與應用電子技術系教授, 電力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兼任IEEE 電力電子學會(PELS)執委會委員, IEEE 電力電子學會(PELS)會員發展委員會主席, IEEE 電力電子學會(PELS)北京分部主席, 中國電工技術學會電力電子學會副理事長, 北京電力電子學會副理事長, 國家科技部風力發電總體項目專家組成員, 國防科工局太空太陽能發電站系統與總體專家組成員, 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WFEO)-能源委員會太陽能專家工作組成員, 英國工程與技術學會會士 (IET Fellow) 等職, 擔任多種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副主編, 編委和助理編委.
主要研究領域為: 大功率高壓電力電子技術, 光伏併網發電及其應用, 電機及其控制, 無線電能傳輸等
17, 周 彤, 清華大學, 對控制系統魯棒辨識和估計的貢獻
個人簡介: 周彤現為清華大學自動化系控制理論與技術研究所教授, 清華大學資訊科學技術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自動化系學術委員會主任, 另外還擔任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 Automatica 等自控領域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的Associate Editor.
主要研究領域為: 魯棒控制與濾波, 面向控制的系統辨識, 空間分布動態系統的建模與控制, 磁懸浮技術, 基因調控網路建模與分析等.
此外, 有15位學者來自中國台灣 (8名) 和香港地區 (7名) , 分別為
IEEE Fellow 2018名單最新公布, 32名中國學者入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