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為動圈和動鐵耳機將會是隨身音頻的兩大陣營, 以此一直主宰隨身耳機的市場發展, 卻沒想到當年UE的失敗作品5EB所使用的 '圈鐵' 這個合二為一的概念, 被AKG成功翻生, 進而在2011年推出了圈鐵耳機的裡程碑之作K3003. 自此除了動圈和動鐵之外, 還有圈鐵這第三陣營, 不僅讓廠商擁有了另外一片可供探索的藍海, 還讓消費者有了更加廣闊的選擇. 然而故事來到這裡還沒完, 這兩年 '平板耳機' 又逐漸成為了某些發燒友追捧的對象. 平板式換能原理其實也並不是什麼新鮮事, 充其量也就比傳說中的 '大奧' (森海塞爾奧菲斯靜電耳機系統) 所使用的靜電式換能原理年輕一些, 成本也要更低一些. 那麼平板式換能原理的優勢在什麼地方呢? 讓我們先來了解平板式換能原理. 什麼是平板式換能原理? 平板單元由兩個極板提供永磁磁場, 印有細密電路置於磁場中, 電訊號連接振膜上的印刷電路上, 在磁場中產生正負電荷, 因整個振膜均勻印刷了可導電的電路, 從而產生振動. 這種發聲原理類似靜電單元, 技術細節上又有著較大不同的形式擁有著許多類似靜電單元的特性, 既能達到延伸出色, 瞬態好, 失真小的效果, 使用門檻卻比靜電單元更低——因為平板耳機無需靜電所需的升壓驅動. 由上可知, 平板式耳機的優點與缺點同樣明顯, 這不禁讓人懷疑其在隨身產品上存在的必要性. 加上過去在技術和取材上的限制, 平板式換能原理都是用在頭戴式大耳機上. 當廠商逐漸打破圈和鐵之間的差異, 製造出受消費者歡迎的產品後, 平板耳機隨身化, 既是廠商不斷突 (xun) 破 (zhao) 自 (mai) 我 (dian) 的必由之路, 也是吸引消費者繼續剁手的全新增長點. 那麼問題來了: 鑒於平板耳機的原理, 小尺寸隨身平板耳機的聲音表現究竟如何? 為此, PConline外設頻道找來了專註於平板耳機的國外品牌AUDEZE旗下主攻中端市場的產品isine20, 以及接近價位, 來自自主品牌Unique Melody (以下簡稱UM) 的第一款全自主研發平板入耳耳機ME.1. 兩者均採用平板式換能原理, 在表現上有什麼差異? 平板耳機又是否擁有拿得出手的音質? ME.1: 差不多等同於大耳機縮小版 如果你是第一次接觸平板入耳式耳機的話, 那麼ME.1在外形上就能給你與別不同的感覺. 很多朋友選用入耳式耳機的原因, 是因為入耳式耳機能夠帶來更加出色的隔音效果, 然而ME.1的腔體外露部分卻做得像一個縮小版的開放式頭戴耳機, 讓人不禁懷疑使用過程中是否會漏音. 這正是平板耳機由於結構帶來的外觀特色, 也是在使用過程中無可避免的問題. ME.1採用的複古式設計, 也是有別樣的美感. 針對漏音問題, 小編這種帶上耳機就光顧自己爽的人稍微把ME.1給身邊的一些朋友試聽, 再湊近耳邊去嘗試, 並不算有太明顯的漏音, 只是有聲音潔癖的朋友就要慎重選擇了. ME.1腔體的前半部分則是與現在流行的入耳式耳機並沒有太大的差別, 導管的尺寸較為正常, 實際佩戴起來的感覺還算不錯, 長時間佩戴也不會有太明顯的異物感. 作為UM旗下第一款完全自主研發的耳機, ME.1在耳機的內部結構方面也是花費了不少功夫. 振膜尺寸為18mm, 對比普通的10-12mm動圈耳機還是有些優勢. 雙層高強釹磁鐵的使用, 保證了有足夠的電荷產生振動, 產生更加出色的聲音密度. 別出心裁的是, UM為了保證用戶能夠在戶外使用ME.1時能夠不錯過某些環境提示音, 還在ME.1當中使用了自主設計的聲音過濾器, 保證用戶使用的安全. 身為一家為器材發燒友服務時間不短的廠商, UM自然深知線材對聲音的印象. 為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ME.1採用的是八芯6N單晶銅線材, 基本上能夠保證音樂傳輸時訊號的純淨度, 透明熱縮管的包裹下線基看著相當HiFi, 只是普通消費者可能就不那麼容易接受了. 和旗下的其他耳機產品一致, ME.1採用的是0.78mm雙插針介面, 在保證介面牢固度上有著結構上的優勢. AUDEZE isine20: 前衛, 輕奢 同樣也是運用了平板式換能原理, AUDEZE isine20也是有著造型扁平, 面積相當大的發聲單元部分, 外掛在耳機後腔上. 不過對比ME.1略顯複 (tu) 古 (qi) 的造型, isine20的造型顯然要前衛很多. 無論是以棕色作為主色調, 配以金色作為點綴的色彩搭配, 還是腔體設計更像一個盾牌的造型理念, 都讓isine20的造型看起來更加和 (hao) 諧 (qi) 舒 (shi) 適 (zu) . 對比之下, isine20的後腔面積對比ME.1要更大, 並且不像ME.1那樣, 前腔部分有足夠的體積與耳窩接觸形成密封, 因此isine20的佩戴更容易發生漏音, 出門稍微吵一點收聽效果就會受到影響. 為了減輕這種情況, AUDEZE不僅設計了更長且帶有偏轉角度的導管, 並且還採用了創 (sao) 意 (qi) 十足的螺紋型矽膠耳套, 儘可能保證密封性. 實際效果如何? 小編老實說一句, 聊勝於無吧. 線材方面, AUDEZE並沒有宣傳線基的材質, 線材的粗細更加貼近我們常見的入耳式耳機. 底座介面方面同樣採用0.78mm雙針介面. 其實更讓小編驚訝的, 是包裝中除了常見的3.5mm介面線材之外, AUDEZE還準備了一條使用lightning介面的線材. 看來AUDEZE還是有想成為蘋果手機在高音質表現上的得力助手——可不, AUDEZE旗下的EL8平板耳機, 現在正在Apple Store中靜候各位玩家寵幸呢. 試聽對比: 同為平板, 但聽起來卻完全不一樣 雖然平板式耳機以往多以頭戴式出現, 但小編這次還是不打算用台機進行驅動. 本次的主要試聽器材為iPhone 5s, vivo X20, 曠世QP1R, Hidizs AP200等隨身設備. 鑒於平板式耳機的結構特點, 本次試聽環境將儘可能保持安靜, 減少對平板耳機表現的幹擾. 首先試聽的是isine20, 當音樂響起的時候, 首先小編就感受到一個開放式耳機應有的開闊聲場. Isine20聲場呈橢圓形, 相當出彩的橫向聲場, 加上在攜帶型耳機裡算得上不錯的縱向聲場, 能夠有能力挑戰放下一個大編製古典樂的樂團. 邊界效應自然衰減的聲場, 能夠很好地展現出聲音的層次感, 並且不會因為聲音的規模縮小, 顯得音樂元素之間距離拉大, 始終保持恰當的距離感. 能夠有這樣的表現, 可以說是30mm振膜尺寸和開放式設計結合的莫大功勞. 能夠發揮平板式換能結構優勢的不僅是聲場的自然寬鬆, 對於聲音弱細節的還原更是讓人稱道. 這並不是常見的耳機通過增加解析力, 刻意營造的形體感, 而是通過音樂的強弱變化演繹. 舉個例子, 在某些爵士樂的演奏中, 能夠聽到架子鼓的敲擊力度變化, 以及聲音強弱的過程, 甚至還能捕捉到一些細微的聲響. isine20在弱細節上的表現, 很好地呈現出平板式耳機的優勢. 三頻方面, 小編認為isine20的三頻是平衡而真實的, 輔以還原度高的聲音厚度和密度, 以及較為細膩的聲音線條, 在保證還原度的情況下能夠有著相當不錯的聽感. 當然, isine20並不是全能的, 在搖滾樂的表現中便顯得有點過分柔和, 更不要說在金屬搖滾這種需要大動態和速度感的場合中, isine20顯示出一種先天的疲態. 出現這兩種情況, 都反映出平板式換能結構的先天不足. 相比之下, 由於採用了直徑為18mm的振膜, 因此同是平板式換能結構, ME.1上耳首先能夠感受到的是聲場方面的差距. 如果說isine20有機會挑戰大編製古典樂的話, 那麼ME.1的能力則更適合演繹爵士樂現場. 在距離感的控制上, ME.1做得還算合理, 但聲場的邊界還是容易被察覺, 因此, ME.1更適合演繹一些空間感不算太大的音樂. 而在三頻風格和質量上, ME.1的表現和isine20也有一些出入. ME.1很容易就能夠讓人感受到這是一個暖聲的風格, 並且在人聲位置上能量感和位置都相應加強了. 這就讓ME.1變成了一個大約是3:4:3的低中高頻分布, 並且聲音聽感偏厚暖. 雖然採用了雙層磁鐵增強了磁通量, 但ME.1的聲音解析力受到單元尺寸的限制, 表現出先天的不足. 因此, ME.1選擇了比較走心的調音, 著重表現聽感. 在演繹一些慢板老歌的時候, 在更加容易凸顯出錄音的質感. 不過這樣的聲音風格, 高頻延伸不算悠揚, 低頻下潛也潛了一點, 聲音線條感也不會特別刻畫得很清晰, 加上平板式換能原理的一些天生不足, 在演繹需要速度感的聲音的時候, 比起isine20更有力不從心的感覺. 在佩戴方面不得不說的是, UM結合了過往製造多款定製耳機的經驗, 因此即使是公模, 前腔體的佩戴也是相當貼合小編本人和身邊人的耳道, 至於漏音問題嘛, 還是有點, 不過比isine20要輕一些. 對比來說, 雖然isine20已經設計了帶偏轉角度的導管和採用了螺紋矽膠套, 但受制於腔體設計, 不僅需要調整才能帶好, 並且沒有ME.1那樣穩定和隔音. 也許增加一個耳掛能夠戴得更穩, 但漏音這個問題確實沒能繞過, 還需要AUDEZE方面多多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