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耳塞已成趋势 | 国内外同价位一战孰胜孰败?

本以为动圈和动铁耳机将会是随身音频的两大阵营, 以此一直主宰随身耳机的市场发展, 却没想到当年UE的失败作品5EB所使用的 '圈铁' 这个合二为一的概念, 被AKG成功翻生, 进而在2011年推出了圈铁耳机的里程碑之作K3003. 自此除了动圈和动铁之外, 还有圈铁这第三阵营, 不仅让厂商拥有了另外一片可供探索的蓝海, 还让消费者有了更加广阔的选择.

然而故事来到这里还没完, 这两年 '平板耳机' 又逐渐成为了某些发烧友追捧的对象. 平板式换能原理其实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充其量也就比传说中的 '大奥' (森海塞尔奥菲斯静电耳机系统) 所使用的静电式换能原理年轻一些, 成本也要更低一些. 那么平板式换能原理的优势在什么地方呢? 让我们先来了解平板式换能原理.

什么是平板式换能原理?

平板单元由两个极板提供永磁磁场, 印有细密电路置于磁场中, 电信号连接振膜上的印刷电路上, 在磁场中产生正负电荷, 因整个振膜均匀印刷了可导电的电路, 从而产生振动. 这种发声原理类似静电单元, 技术细节上又有着较大不同的形式拥有着许多类似静电单元的特性, 既能达到延伸出色, 瞬态好, 失真小的效果, 使用门槛却比静电单元更低——因为平板耳机无需静电所需的升压驱动.

由上可知, 平板式耳机的优点与缺点同样明显, 这不禁让人怀疑其在随身产品上存在的必要性. 加上过去在技术和取材上的限制, 平板式换能原理都是用在头戴式大耳机上. 当厂商逐渐打破圈和铁之间的差异, 制造出受消费者欢迎的产品后, 平板耳机随身化, 既是厂商不断突 (xun) 破 (zhao) 自 (mai) 我 (dian) 的必由之路, 也是吸引消费者继续剁手的全新增长点.

那么问题来了: 鉴于平板耳机的原理, 小尺寸随身平板耳机的声音表现究竟如何? 为此, PConline外设频道找来了专注于平板耳机的国外品牌AUDEZE旗下主攻中端市场的产品isine20, 以及接近价位, 来自自主品牌Unique Melody (以下简称UM) 的第一款全自主研发平板入耳耳机ME.1. 两者均采用平板式换能原理, 在表现上有什么差异? 平板耳机又是否拥有拿得出手的音质?

ME.1: 差不多等同于大耳机缩小版

如果你是第一次接触平板入耳式耳机的话, 那么ME.1在外形上就能给你与别不同的感觉. 很多朋友选用入耳式耳机的原因, 是因为入耳式耳机能够带来更加出色的隔音效果, 然而ME.1的腔体外露部分却做得像一个缩小版的开放式头戴耳机, 让人不禁怀疑使用过程中是否会漏音. 这正是平板耳机由于结构带来的外观特色, 也是在使用过程中无可避免的问题. ME.1采用的复古式设计, 也是有别样的美感.

针对漏音问题, 小编这种带上耳机就光顾自己爽的人稍微把ME.1给身边的一些朋友试听, 再凑近耳边去尝试, 并不算有太明显的漏音, 只是有声音洁癖的朋友就要慎重选择了. ME.1腔体的前半部分则是与现在流行的入耳式耳机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导管的尺寸较为正常, 实际佩戴起来的感觉还算不错, 长时间佩戴也不会有太明显的异物感.

作为UM旗下第一款完全自主研发的耳机, ME.1在耳机的内部结构方面也是花费了不少功夫. 振膜尺寸为18mm, 对比普通的10-12mm动圈耳机还是有些优势. 双层高强钕磁铁的使用, 保证了有足够的电荷产生振动, 产生更加出色的声音密度. 别出心裁的是, UM为了保证用户能够在户外使用ME.1时能够不错过某些环境提示音, 还在ME.1当中使用了自主设计的声音过滤器, 保证用户使用的安全.

身为一家为器材发烧友服务时间不短的厂商, UM自然深知线材对声音的印象. 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ME.1采用的是八芯6N单晶铜线材, 基本上能够保证音乐传输时信号的纯净度, 透明热缩管的包裹下线基看着相当HiFi, 只是普通消费者可能就不那么容易接受了. 和旗下的其他耳机产品一致, ME.1采用的是0.78mm双插针接口, 在保证接口牢固度上有着结构上的优势.

AUDEZE isine20: 前卫, 轻奢

同样也是运用了平板式换能原理, AUDEZE isine20也是有着造型扁平, 面积相当大的发声单元部分, 外挂在耳机后腔上. 不过对比ME.1略显复 (tu) 古 (qi) 的造型, isine20的造型显然要前卫很多. 无论是以棕色作为主色调, 配以金色作为点缀的色彩搭配, 还是腔体设计更像一个盾牌的造型理念, 都让isine20的造型看起来更加和 (hao) 谐 (qi) 舒 (shi) 适 (zu) .

对比之下, isine20的后腔面积对比ME.1要更大, 并且不像ME.1那样, 前腔部分有足够的体积与耳窝接触形成密封, 因此isine20的佩戴更容易发生漏音, 出门稍微吵一点收听效果就会受到影响. 为了减轻这种情况, AUDEZE不仅设计了更长且带有偏转角度的导管, 并且还采用了创 (sao) 意 (qi) 十足的螺纹型硅胶耳套, 尽可能保证密封性. 实际效果如何? 小编老实说一句, 聊胜于无吧.

线材方面, AUDEZE并没有宣传线基的材质, 线材的粗细更加贴近我们常见的入耳式耳机. 底座接口方面同样采用0.78mm双针接口. 其实更让小编惊讶的, 是包装中除了常见的3.5mm接口线材之外, AUDEZE还准备了一条使用lightning接口的线材. 看来AUDEZE还是有想成为苹果手机在高音质表现上的得力助手——可不, AUDEZE旗下的EL8平板耳机, 现在正在Apple Store中静候各位玩家宠幸呢.

试听对比: 同为平板, 但听起来却完全不一样

虽然平板式耳机以往多以头戴式出现, 但小编这次还是不打算用台机进行驱动. 本次的主要试听器材为iPhone 5s, vivo X20, 旷世QP1R, Hidizs AP200等随身设备. 鉴于平板式耳机的结构特点, 本次试听环境将尽可能保持安静, 减少对平板耳机表现的干扰.

首先试听的是isine20, 当音乐响起的时候, 首先小编就感受到一个开放式耳机应有的开阔声场. Isine20声场呈椭圆形, 相当出彩的横向声场, 加上在便携式耳机里算得上不错的纵向声场, 能够有能力挑战放下一个大编制古典乐的乐团. 边界效应自然衰减的声场, 能够很好地展现出声音的层次感, 并且不会因为声音的规模缩小, 显得音乐元素之间距离拉大, 始终保持恰当的距离感. 能够有这样的表现, 可以说是30mm振膜尺寸和开放式设计结合的莫大功劳.

能够发挥平板式换能结构优势的不仅是声场的自然宽松, 对于声音弱细节的还原更是让人称道. 这并不是常见的耳机通过增加解析力, 刻意营造的形体感, 而是通过音乐的强弱变化演绎. 举个例子, 在某些爵士乐的演奏中, 能够听到架子鼓的敲击力度变化, 以及声音强弱的过程, 甚至还能捕捉到一些细微的声响. isine20在弱细节上的表现, 很好地呈现出平板式耳机的优势.

三频方面, 小编认为isine20的三频是平衡而真实的, 辅以还原度高的声音厚度和密度, 以及较为细腻的声音线条, 在保证还原度的情况下能够有着相当不错的听感. 当然, isine20并不是全能的, 在摇滚乐的表现中便显得有点过分柔和, 更不要说在金属摇滚这种需要大动态和速度感的场合中, isine20显示出一种先天的疲态. 出现这两种情况, 都反映出平板式换能结构的先天不足.

相比之下, 由于采用了直径为18mm的振膜, 因此同是平板式换能结构, ME.1上耳首先能够感受到的是声场方面的差距. 如果说isine20有机会挑战大编制古典乐的话, 那么ME.1的能力则更适合演绎爵士乐现场. 在距离感的控制上, ME.1做得还算合理, 但声场的边界还是容易被察觉, 因此, ME.1更适合演绎一些空间感不算太大的音乐.

而在三频风格和质量上, ME.1的表现和isine20也有一些出入. ME.1很容易就能够让人感受到这是一个暖声的风格, 并且在人声位置上能量感和位置都相应加强了. 这就让ME.1变成了一个大约是3:4:3的低中高频分布, 并且声音听感偏厚暖. 虽然采用了双层磁铁增强了磁通量, 但ME.1的声音解析力受到单元尺寸的限制, 表现出先天的不足.

因此, ME.1选择了比较走心的调音, 着重表现听感. 在演绎一些慢板老歌的时候, 在更加容易凸显出录音的质感. 不过这样的声音风格, 高频延伸不算悠扬, 低频下潜也潜了一点, 声音线条感也不会特别刻画得很清晰, 加上平板式换能原理的一些天生不足, 在演绎需要速度感的声音的时候, 比起isine20更有力不从心的感觉.

在佩戴方面不得不说的是, UM结合了过往制造多款定制耳机的经验, 因此即使是公模, 前腔体的佩戴也是相当贴合小编本人和身边人的耳道, 至于漏音问题嘛, 还是有点, 不过比isine20要轻一些. 对比来说, 虽然isine20已经设计了带偏转角度的导管和采用了螺纹硅胶套, 但受制于腔体设计, 不仅需要调整才能带好, 并且没有ME.1那样稳定和隔音. 也许增加一个耳挂能够戴得更稳, 但漏音这个问题确实没能绕过, 还需要AUDEZE方面多多努力.


以管窥豹: 失衡的平板耳机未来如何?

在对两款耳机的试听对比中, 我们能够看出两种不同的产品思路: AUDEZE作为平板耳机的先行者和领导者, 此前自家的LCD头戴耳机系列已经帮助自己积累了足够的平板耳机设计和制作经验. 在随身平板耳机这个次世代领域中, isine20对于如何将结构带来的素质优势, 转化为逼真的结像力这件事上, 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 只是从产品的实际体验中, 虽然声音表现是不错, 但佩戴的稳定性和密封性急需调整, 不然一个入耳式耳机只能在家里听不能出街, 始终还是小众产品.

而ME.1展现出的却是另一种思路: 18mm的振膜尺寸对比普通动圈耳机也许还有些优势, 但对于isine20的30mm振膜尺寸还是有所距离. 因此UM相当努力地在结构上下功夫, 希望能够在每一个环节进行提升. 然而坦白说, ME.1的佩戴虽然更加稳固, 但声音无法体现出平板耳机在结构上带来的优势. 如何在佩戴和声音上取得一个更好的平衡点, 厂商还需要继续加倍努力.

从上面的评测我们可以看到, 现在的厂商的确是有技术, 能够将以往的大尺寸平板耳机结构, 放到现在被更多消费者接受的入耳式耳机中. 然而在这次的产品对比上, 我们能够看到平板式入耳耳机对比纯圈/纯铁/圈铁混合, 仅仅是开了一个不算漂亮的头, 厂商仍然未能在佩戴和声音两者之间取得一个平衡点.

写在末尾....

因此暂时我们看到的厂商做法, 只有两个: 要么像AUDEZE那样优先声音表现, 但在佩戴上的确不符合当下消费者对于入耳式耳机的要求, 沦为更适合在家欣赏音乐的耳机. 既然如此, 那为什么不选择振膜尺寸和磁通量更有优势的头戴式平板耳机呢? 即使isine20配备了lightning线, 头戴式平板耳机相对要求的成本也更高.

ME.1虽然运用了自己在定制耳机上发展的经验, 调整出一副佩戴稳定性和舒适度都不错的耳机, 然而不知道是因为受到结构影响, 还是因为UM第一次做平板耳机经验实在不多, 因此表现并不太符合选购这个价位产品用户的需求. 不过isine20和ME.1作为入耳式平板耳机的先锋, 表现得起码比当年的 '包聋' UE 5EB要好多了, 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在消费者对声音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的大环境下, 一款随时随地能够享受到好声音的随身入耳式耳塞, 逐渐能够打出更高的价格, 供消费水平提高的用户使用. 平板耳机的结构优势对声音优化固然存在, 但如何让消费者随时能够享受到好音质, 厂商还需要继续努力.

对比之下, 圈铁耳机的发展在经历了最近三五年的发展, 行业已经得出一个不错的成效. 新老势力合力围剿, 平板式入耳耳机的发展之路注定会更加曲折, 但我们仍然期待它有朝一日能被发扬光大, 让消费者得到满意的声音.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