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面板廠京東方投資全球首座最高世代的10.5代面板廠, 原本預定2018年投產, 但董事長王東升日前表示, 位於合肥的10.5代廠將提前在2017年12月投產. 京東方10.5代廠鳴槍起跑, 將開啟面板業的新紀元, 業界預期跟進投資10.5/11代廠的業者, 還包括華星光電, 鴻海, 樂金顯示器(LG Display), 惠科及CEC集團等, 總計有9座10.5/11代廠正在規劃或興建中, 預計總投資額將超過新台幣2兆元. 這一場超大世代的面板爭霸賽, 與以往不同的是, 三星顯示器(Samsung Display), 樂金顯示器, 友達, 群創等既有勢力不再領先衝刺, 取而代之的是京東方, 華星光電與鴻海等新興勢力竄出, 未來全球面板產業將有一番新的變化與格局出現, 而10.5代廠的開出, 亦將成為今後面板產業發展的重要轉折點. 隨著越來越多10.5/11代廠開出, 今後的大尺寸面板市場供過於求恐將成為常態, 並可能帶動下一波的產能淘汰賽. 事實上, 目前a-Si TFT LCD關廠潮仍在持續進行中, 尤其以韓廠關閉LCD生產線, 轉進AMOLED面板最為明顯. 樂金顯示器位於龜尾的P4廠(5代線)已在10月關閉, 加上日前已關閉的P2廠(3.5代線), 以及即將在2017年底歇業的P3廠(4代線), 樂金顯示器負責生產5代以下液晶面板的廠房只剩下1座P5廠. 三星顯示器在2016年關閉1座7代廠(L7-1)之後, 立刻引發40吋電視面板供應吃緊問題, 造成市場巨大波瀾, 而三星顯示器在2015年已關閉1座5代廠, 2017年又再關閉第2座5代廠. 由此可看出, 兩大韓廠加速退出中小尺寸LCD面板, 轉攻AMOLED面板的趨勢非常明顯. 韓廠相繼退場短期內讓液晶面板供需失衡, 使得其他業者得以在價格上受惠, 但長期而言, 若產品不升級, 競爭力仍將持續流失, 尤其在10.5/11代廠產能逐漸開出後, 加上中小尺寸面板轉進AMOLED, 未來高端產品淘汰低階產品, 軟式面板淘汰硬式面板的趨勢恐將成形. 台灣面板廠友達與群創無力投資高世代的10.5/11代廠, 也沒有大規模轉進AMOLED戰場, 未來在面板競賽恐將居於弱勢, 台廠對此亦已提早做出因應, 近來台廠積極搶攻利基型市場, 目前友達在PID公共顯示器, CID車用中控檯面板, 以及電競面板的市佔率均為全球之冠. 群創雖然有鴻海這個出海口可以倚賴, 但憂患意識也沒少過, 近期積極布局車用面板, 不僅成為Tesla 17吋中控檯面板供應商, 也切入納智捷供應鏈, 供貨12.1吋中控檯面板, 並開發一系列S型曲面車用面板, 搶攻電動車市場大單, 再加上出貨型態從模組延伸到准系統, 甚至是系統整合, 群創未來幾年車用面板的營收貢獻將進一步放大. 此外, 群創亦積極往整機方向切入, 2017年可說是群創的整機元年, 從單純面板廠的角色, 逐漸蛻變成整機供應商, 藉以增加營收與獲利. 至於華映, 彩晶等中小尺寸面板廠, 除了積極耕耘手機面板外, 也全力拉抬車用與工控產品佔比, 強化利基型產品的產出. 目前利基型產品除了車用, 工控, 公共顯示器, 電競產品外, 像是航太, 醫療等面板因規格特殊, 品質要求高, 具有高單價與高毛利的特性, 也是台廠搶攻的重點品項之一. 目前看來利基型產品是台廠不錯的避風港, 若是營運的好, 不一定要立即關掉4.5代, 5代或6代等較低世代的LCD生產線, 但是技術仍必須, 若是能改造用來生產Sensor, 指紋辨識, 電子紙背板, 甚至是半導體晶圓封裝等, 也會是不同的出路. 另外, 智能製造也是必須的, 長期來說, 人工只會越來越貴, 自動化則會越來越便宜, 且自動化不容易被學習模仿, 在產能過剩時可形成保護傘. 此外, 自動化的效率高, 人工再怎麼訓練, 也無法比智能製造來得快, 且瑕疵與故障的平均比率更低. 台灣面板業者在沒有雄厚財力支撐下, 往小而美的路途前進, 雖然作戰的方式與過往明顯不同, 但持續加深具技術門檻的高端製程, 創造差異化, 利用技術升級來提高產品本身與整體附加價值, 加上靈活的市場應變能力, 以及富彈性的管理與營運模式, 台廠有機會走出屬於自己的一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