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出口五大難題待解

今年以來, 全球經濟繼續保持溫和複蘇態勢, 國際貿易增速有所加快. 在醫藥領域, 雖然傳統外貿競爭優勢減弱, 產業及價格競爭激烈, 但隨著國家政策效應的不斷顯現, 支撐醫藥外貿發展的新動能正加快積聚, 質量效益穩步提升, 外貿結構持續優化, 醫藥外貿全年穩中向好的格局已然形成.

2017年前三季度, 我國醫藥外貿總額849.53億美元, 同比增長10.71%. 其中, 出口436.78億美元, 同比增長5.61%; 進口412.75億美元, 同比增長16.66%. 順差24.03億美元, 同比下降59.8%. 細分到三大類商品, 中藥出口額26億美元, 同比微降0.27%; 西藥出口額253.95億美元, 同比增長8.44%; 醫療器械出口額156.84億美元, 同比增長2.29%.

前三季度分析

進口增幅好於出口, 醫藥外貿平衡發展

醫藥類產品進口是促進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 也是醫藥外貿平衡發展的手段. 1-9月, 我國醫藥類產品進口額412.75億美元, 與出口額幾近平衡, 進口增幅高於出口11.05個百分點. 其中, 中藥類與醫療器械類量增價跌, 西藥類量價雙升.

目前, 我國進口產品以高端醫械, 製藥裝備和西成藥為主, 與國內產業互補性較強, 可改善國內相關供給, 有利於產業結構調整, 優化升級和民生改善.

主流出口市場保持穩定, '一帶一路' 增長顯著

前三季度, 我國醫藥產品出口到225個國家和地區, 亞洲, 歐洲和北美洲是主要出口市場, 出口額分別為179.25億, 114.2億和85.68億美元, 佔比高達86.8%. 歐洲及北美洲是我國醫藥產品進口主要來源地, 其中從北美洲進口額同比增長17.73%, 從歐洲進口額同比增長18.05%, 反映出歐美產品的優勢依然穩固.

此外, 我國與 '一帶一路' 沿線國家醫藥貿易進出口雙升, 同比分別增長19.95%和5.75%, 其中自伊朗進口額增長144.32%, 從土耳其進口額增長94.72%, '一帶一路' 倡議正在醫藥領域互利合作中紮實推進.

民營三資主力軍各有所長, 效益明顯

民營和三資企業是我國醫保產品外貿的兩大主力軍. 二者經營隊伍穩中有升, 業績增幅較為明顯.

出口領域民營稱雄, 1-9月, 民營企業出口家數占出口企業總數的79.62%, 佔67.72%的出口量和53.69%的出口額, 出口同比增長8.05%.

進口領域則三資企業優勢明顯, 進口家數占進口總數的37.36%, 實現68.77%的進口量和61.05%的進口額, 進口額同比增長19.34%.

沿海省市出口回暖, 東北及中西部冷熱不均

東部沿海地區曆來是我國醫藥產品主產區. 1-9月, 出口佔據前五位的是江蘇, 浙江, 廣東, 上海和山東, 其中排名第一的出口大省江蘇增幅為14.95%. 東北三省和中西部省區則對比鮮明: 寧夏增長28.32%, 新疆增長18.18%, 貴州和雲南也由今年一季度的下降54.68%, 26.83%收窄為目前的4.8%和2.89%; 東北三省則全線下跌, 黑龍江, 吉林和遼寧出口額分別下降19.98%, 12.58%和2.76%. 東強西弱的格局短期內不會有太大改變.

五大出口難題

1, 原料藥競爭無序

國家近年來大力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並取得進展, 但大宗原料藥產能過剩問題短期內很難解決. 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 大宗原料藥出口價格一路走低, 企業為爭奪市場大打價格戰, 利潤空間不斷受到擠壓. 與此同時, 國內部分小眾原料藥因生產廠家少, 產量低, 存在壟斷提價或被流通, 製劑廠商獨家買斷的情況, 導致其他製劑廠商不得不高價拿貨, 進而推升了製劑出口價格. 有些製劑企業因為無貨, 直接放棄了如西咪替丁, 利多卡因, 催產素等細分產品市場.

2, 環保壓力

一是大批原料藥企業因環保問題正面臨停限產的窘境. 如浙江台州目前已有多家製藥中間體企業被關停, 北京則要求原料藥生產企業於11月採暖季前全部停產搬遷, 京津冀要求製藥行業在採暖季實行錯峰生產等.

二是製藥行業汙染標準逐步提升. 《製藥工業大氣汙染物排放標準》修訂版參考歐美日等國家經驗, 實行排汙許可證制度, 其中部分指標較發達國家更嚴苛.

三是企業長期停限產導致相關產品國內供應短缺, 部分國際訂單也無法正常執行, 直接面臨經濟賠償和市場丟失的風險.

需關注一些地方 '一刀切' 的做法. 比如河北部分龍頭醫藥企業投入巨資進行環保升級改造, 儘管已符合相關要求, 但在停限產措施面前則與環保未達標企業 '一視同仁' .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