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出口五大难题待解

今年以来, 全球经济继续保持温和复苏态势, 国际贸易增速有所加快. 在医药领域, 虽然传统外贸竞争优势减弱, 产业及价格竞争激烈, 但随着国家政策效应的不断显现, 支撑医药外贸发展的新动能正加快积聚, 质量效益稳步提升, 外贸结构持续优化, 医药外贸全年稳中向好的格局已然形成.

2017年前三季度, 我国医药外贸总额849.53亿美元, 同比增长10.71%. 其中, 出口436.78亿美元, 同比增长5.61%; 进口412.75亿美元, 同比增长16.66%. 顺差24.03亿美元, 同比下降59.8%. 细分到三大类商品, 中药出口额26亿美元, 同比微降0.27%; 西药出口额253.95亿美元, 同比增长8.44%; 医疗器械出口额156.84亿美元, 同比增长2.29%.

前三季度分析

进口增幅好于出口, 医药外贸平衡发展

医药类产品进口是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也是医药外贸平衡发展的手段. 1-9月, 我国医药类产品进口额412.75亿美元, 与出口额几近平衡, 进口增幅高于出口11.05个百分点. 其中, 中药类与医疗器械类量增价跌, 西药类量价双升.

目前, 我国进口产品以高端医械, 制药装备和西成药为主, 与国内产业互补性较强, 可改善国内相关供给, 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 优化升级和民生改善.

主流出口市场保持稳定, '一带一路' 增长显著

前三季度, 我国医药产品出口到225个国家和地区, 亚洲, 欧洲和北美洲是主要出口市场, 出口额分别为179.25亿, 114.2亿和85.68亿美元, 占比高达86.8%. 欧洲及北美洲是我国医药产品进口主要来源地, 其中从北美洲进口额同比增长17.73%, 从欧洲进口额同比增长18.05%, 反映出欧美产品的优势依然稳固.

此外, 我国与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医药贸易进出口双升, 同比分别增长19.95%和5.75%, 其中自伊朗进口额增长144.32%, 从土耳其进口额增长94.72%, '一带一路' 倡议正在医药领域互利合作中扎实推进.

民营三资主力军各有所长, 效益明显

民营和三资企业是我国医保产品外贸的两大主力军. 二者经营队伍稳中有升, 业绩增幅较为明显.

出口领域民营称雄, 1-9月, 民营企业出口家数占出口企业总数的79.62%, 占67.72%的出口量和53.69%的出口额, 出口同比增长8.05%.

进口领域则三资企业优势明显, 进口家数占进口总数的37.36%, 实现68.77%的进口量和61.05%的进口额, 进口额同比增长19.34%.

沿海省市出口回暖, 东北及中西部冷热不均

东部沿海地区历来是我国医药产品主产区. 1-9月, 出口占据前五位的是江苏, 浙江, 广东, 上海和山东, 其中排名第一的出口大省江苏增幅为14.95%. 东北三省和中西部省区则对比鲜明: 宁夏增长28.32%, 新疆增长18.18%, 贵州和云南也由今年一季度的下降54.68%, 26.83%收窄为目前的4.8%和2.89%; 东北三省则全线下跌, 黑龙江, 吉林和辽宁出口额分别下降19.98%, 12.58%和2.76%. 东强西弱的格局短期内不会有太大改变.

五大出口难题

1, 原料药竞争无序

国家近年来大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取得进展, 但大宗原料药产能过剩问题短期内很难解决.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大宗原料药出口价格一路走低, 企业为争夺市场大打价格战, 利润空间不断受到挤压. 与此同时, 国内部分小众原料药因生产厂家少, 产量低, 存在垄断提价或被流通, 制剂厂商独家买断的情况, 导致其他制剂厂商不得不高价拿货, 进而推升了制剂出口价格. 有些制剂企业因为无货, 直接放弃了如西咪替丁, 利多卡因, 催产素等细分产品市场.

2, 环保压力

一是大批原料药企业因环保问题正面临停限产的窘境. 如浙江台州目前已有多家制药中间体企业被关停, 北京则要求原料药生产企业于11月采暖季前全部停产搬迁, 京津冀要求制药行业在采暖季实行错峰生产等.

二是制药行业污染标准逐步提升. 《制药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修订版参考欧美日等国家经验, 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 其中部分指标较发达国家更严苛.

三是企业长期停限产导致相关产品国内供应短缺, 部分国际订单也无法正常执行, 直接面临经济赔偿和市场丢失的风险.

需关注一些地方 '一刀切' 的做法. 比如河北部分龙头医药企业投入巨资进行环保升级改造, 尽管已符合相关要求, 但在停限产措施面前则与环保未达标企业 '一视同仁' .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