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到來的2018年, 恰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 40年以來, 中國的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一遼闊壯麗的社會背景, 同時是中國一代又一代企業和企業家的成長背景.
拋開宏大的意識形態和社會結構命題, 單就企業而言, 一代又一代企業的成長和進化, 單個企業一年又一年的生存和發展, 正是整個社會經濟發展向常識不斷回歸的過程.
對企業而言, 第一條常識是尊重人性. 避談高深複雜的人性理論, 人性本質上就是人的基本屬性. 人性有生存的需要, 有社會認同的需要, 有自我認同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 這種需要是不斷提升和不斷進步. 對應到企業所面臨的經濟層面, 就是要重視消費升級, 重視員工利益. 要尊重人性, 對外, 企業要不斷創造產品和服務, 去滿足消費者不斷變化, 不斷提升的需要. 對內, 企業要尊重員工的需求, 不斷改善待遇, 提升激勵.
如果說, 十年, 二十年前, 企業在經營管理中所面臨的挑戰還不甚明顯, 那麼今天, 隨著85後, 95後, 乃至今後的00後全面登上社會舞台, 他們對個性的追求, 對個人權利的主張, 絕非父輩一代所經曆的強調集體主義那樣克制和壓抑. 他們是消費者時, 他們會堅決明確地追求個性和品質; 他們是企業員工時, 他們會鮮明堅決地追求個人權利和價值認同.
應該說, 人性的彰顯, 是社會的進步. 尊重人性, 這是企業應具備的基本常識. 大到社會, 小到個人, 對抗這種趨勢的, 最終也會被趨勢所淘汰.
對企業而言, 第二條常識是要尊重效率. 對企業而言, 效率就是用可能範圍內的, 最小的資源投入, 發揮最大的價值. 這既可以是生產效率, 也可以是渠道效率; 既可以是分攤到單品上的附加值, 也可以逆向為規模優勢下的單品資源消耗減少的優勢. 企業競爭, 本質上就是可持續前提下的效率競爭. 而且, 隨著市場經濟的持續推進, 資訊不對稱, 區域差異, 地方保護, 行業壟斷等等阻礙將逐漸被減弱或消除, 這種效率的比拼將更為直接和明顯. 例如, 生產車間機器手臂的大規模運用, 渠道扁平化, 線上線下同價等等, 無一不是奔著提升效率而來.
第三條最需要尊重的常識是守法經營. 當作三條常識的最後一條, 絕非不重要, 而恰恰是因為 '法律是維持社會秩序的最後一道防線' 這一非比尋常的意義; 是因為 '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 這一本質的論述. 一個道德意義上有硬傷的企業沒有未來, 但一個守法經營上有漏洞的企業, 有可能會轉眼間失去現在. 這並非危言聳聽, 在法律逐步健全的今天, 在資訊傳遞如此便捷的環境下, 違法即是拿企業的生命為賭注.
常識之所以為常識, 是因為它是最基本淺顯的規律. 無論怎樣創新和變革, 都須以它為出發點. 否則, 代價慘重. 我們走得越快, 越要尊重它. 尊重它, 也能走得更快更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