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to z 2018評測: 45載傳承的品質旗艦

作為手機行業的老兵, motorola早在1969年就助力人類踏足月球, 傳送了來自月球第一聲問候. 1973年, 時任motorola通訊系統部門總經理馬丁庫伯在紐約曼哈頓區的街頭播出了第一通電話, 發明了全球第一部行動電話, 從此開啟了移動通訊的新時代, 也一舉奠定了motorola的品牌信念: 將最先進技術沉澱於每一款產品, 依靠創新與品質不斷引領著行業發展.

45年匆匆過去, motorola在其間留下了V998, V3, 裡程碑, Razr等經典產品, 而這些產品也無一例外地成為motorola品牌創新和品質的圖騰, 一句 'Hello Moto' 的背後, 想必也是充滿了各種回憶. 如今滿載著45年的傳承與期許, moto z 2018正式面世. 作為motorola在2017年的旗艦產品, 將模組化, 防碎屏等先進特性融入的moto z 2018有著怎樣的表現?本篇評測即將揭曉答案.

moto z 2018定位高端, 不僅定製了套裝發售, 還特別邀請了陳坤作為代言人, 而此次攜手也是moto與陳坤時隔12年再續前緣, 兩者重品質, 有沉澱的形象不謀而合. 首先通過一張表格來簡單了解moto z 2018的硬體參數.

moto z 2018主要參數
作業系統ZUI 3.0, 基於安卓7.1.1
網路制式全網通, 雙卡雙待
機身尺寸155.8 *76 *6.1 mm
重量143g
屏幕5.5寸 2560*1440 AMOLED屏幕
攝像頭雙1200萬像素 F 2.0光圈, 支援雷射對焦
處理器高通驍龍835
機身記憶體RAM: 6GB ROM: 128GB
特色功能Moto Mods模組化拓展, 支援Moto ShatterShield技術
電池2730mAh (不可換)
機身顏色鎏金黑
上市價格9999元【查看】

其亮點在筆者看來有如下三點: 首先是旗艦級的硬體配置, 驍龍835, 6GB+128GB, HiFi等應有盡有. 其次是高品質的工業設計, 高強度鋁合金機身僅有6.1mm的厚度, 配合獨家的Moto ShatterShield防碎屏技術, 真正做到高品質. 最後是模組化設計, 通過磁吸方式連接模組, 從而擴展手機功能, 是目前較為完善的模組化解決方案. 總體而言, moto z 2018是一款擁有較高水準的旗艦機型, 下面我們就展開評測.

外觀以及工業設計

moto在移動通訊領域有著近半個世紀的曆史, 曾經一手締造了V998, V3, 裡程碑, Razr等經典設計, 品質感已經成為烙印於品牌內部的圖騰. moto z 2018延續了近年moto成熟的設計語言, 纖薄精緻的外觀下, 融合了旗下先進的技術, 鑄就了一代品質卓越的旗艦產品, 下面我們就來詳細解讀moto z 2018的設計.

moto z 2018擁有著6.1mm的纖薄機身, 側邊來看極具視覺衝擊力, 同時在邊緣處採用鑽石切割工藝, 圍繞機身打造出一道高光亮邊, 流露出不俗的品質感. 另外, 全金屬機身為7000系鋁合金打造, 材質輕盈, 同時相比於常用的6000系鋁合金有著更強的硬度, 保證了機身的強度.

moto z 2018的機身上有著細密的紋理, 金色的logo點綴其中, 低調而不失風度, 象徵著motorola的品牌的底蘊. 底部則是用於連接Moto Mods模組的觸點 'Mods Smart Surface' , 23K鍍金處理, 與模組通過磁力貼合, 支援即貼即用.

相機方面, moto z 2018將雙1200萬像素攝像頭, 雷射對焦模組, 雙色溫閃光燈整合在圓形區域, 構成一個略顯呆萌的表情. 雙攝採用彩色+黑白解決方案, 索尼IMX 386感測器, F 2.0大光圈, 拍照效果在後文中我們再詳細解讀.

moto z 2018的背部天線設計很有特色, 圍繞機身有一圈環狀注塑帶, moto稱之為動態智能調諧環形天線, 包括4G, Wi-Fi, NFC等天線都整合其中, 足見moto在通訊領域的造詣.

還有一個小細節, moto z 2018的天線注塑帶上還隱藏一顆mic, 而moto z 2018總共擁有3顆mic, 其餘分別位於機身頂部以及正面版左下角, 多顆mic可以做到更好的抑制雜訊, 令通話更清晰, 這也即是moto麗音.

正面來看, moto z 2018採用了一塊5.5英寸2K解析度AMOLED屏幕, 整合了motorola獨家研製的Moto ShatterShield防碎屏技術, 從材質選擇和結構設計方面大幅降低碎屏機率. 根據moto方面的介紹, 這塊屏幕採用8層吸收衝擊力的設計, 由內至外依次為鋁材基底, 防撞擊連接, 柔性AMOLED顯示層, 雙觸控結構, 高通透鏡片, 晶透粘合層, ShatterShield鏡片以及防劃塗層.

其中鋁材基底可以保證整體強度, 柔性AMOLED顯示層輕薄且韌性好, 雙觸控結構可以在單一觸控失效時保證操作, 起到了雙保險的作用, ShatterShield鏡片為一眾複合材料, 有別於我們常見的玻璃, 韌性更好, 可以有效緩衝外界衝擊, 最外層的防劃塗層可以增強屏幕硬度, 防止刮花. 因此相比於其他略顯 '嬌貴' 的高端手機, moto z2018顯然更加可靠.


ZUI3.1系統體驗

moto z 2018運行最新的ZUI3.1系統, 基於Android 7.1.1內核打造. ZUI3.1在設計上更加簡約, 沒有原生安卓的二層案頭設計, 所用應用平鋪於一張案頭, 表徵圖以最基礎的圓形和方形作為基礎, 更加簡潔.

預設是頗有商務範的 '致敬45周年' 主題, 以褐色為主色調, 與外觀呈現出的黑金品質感相呼應.

功能方面, ZUI3.1支援微信, QQ這樣的社交應用雙開, 手機中同時存在兩個微信, 兩個QQ, 兩個微博等軟體, 並且雙開應用間的數據互不影響, 可以同時運行. 對於徵戰商場多年的商務用戶, 一面是工作壓力, 一面是照顧家庭, 為了協調這些關係, 多賬號往往是解決的途徑, moto z 2018的應用雙開特性正好迎合了這種需求, 令用戶能夠在工作和生活場景中從容切換身份.

有時候, 我們更想要多一些時間和家人來獨處, 但礙於面子又很難去回絕一些邀約, 陷入尷尬的境地. 這個時候, moto z 2018的位置穿越功能就是的最佳解決方案. 在ZUI的 '嘗鮮功能' 中在開啟位置穿越後, 用戶可以在指定應用中使用 '虛擬定位' 發送資訊, 比如在微信朋友圈中定位非本地, 從而製造一個 '不在現場' 的理由, 優雅地回絕對方化解尷尬.

除了上述的功能創新, moto經典的人機交互功能均與保留, moto z 2018支援手勢操作, 左右搖手機即可快速啟動相機, 上下搖手機開啟手電筒, 這些功能有一定的實際意義. 特別是開啟相機, 觸發率幾乎達到100%, 用戶可以從掏出手機開始到雙手握持手機準備拍照之間就可以完成.

還有Moto顯示, 就是我們近期常說的Always On功能, 利用AMOLED屏幕的自發光特性, 時間, 消息等資訊都會直接顯示在黑屏狀態下, 在功耗和實用性上做了很好的平衡.


1200萬像素成像體驗

moto z 2018的相機應該是近年moto機型的最強拍照硬體, 因此表現是很值得期待的. 我們首先來梳理一下其參數: 雙1200萬像素感測器, 黑白+彩色的成像方案, 索尼IMX 386感測器, 1.25μm像素麵積, F 2.0光圈. 這些特性保證了moto z 2018在成像時擁有充足的進光量, 由此帶來更精緻的細節和純淨的色彩, 尤其提升在夜景下的表現.

另外, moto z 2018支援持雷射對焦, 深度對焦, 相位檢測自動對焦(PDAF)和反差對焦4重對焦技術, 可以靈敏捕捉被拍攝主體的位置變化, 從而及時追焦對焦, 那麼實際表現如何, 我們通過樣張來看具體表現.

日間情況下, moto z 2018的表現值得肯定, 曝光充足, 色彩飽滿豐富, 第一觀感很舒服. 得益於雷射對焦的加持, moto z 2018的對焦很迅速, 這點在微距對焦方面的優勢尤其明顯, 對焦並沒有拉風箱的拖遝感, 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夜景方面, moto z 2018開啟黑白+彩色的雙攝成像模式, 彩色鏡頭負責捕捉色彩, 黑白鏡頭負責捕捉輪廓, 細節, 亮度等資訊, 最終ISP將兩者收集的資訊進行合成, 既保證了畫面純淨度又有豐富的細節呈現. 從樣張來看, moto z 2018的畫面亮度可以保證, 畫面也很乾淨, 值得肯定.

同時moto z 2018的雙攝也有更豐富的玩法, 支援大光圈的虛化, 同目前的雙攝虛化效果相比處於主流水平, 在複雜背景的邊緣識別上仍有細微的瑕疵, 但無礙整體觀感. moto z 2018後期還支援背景虛化程度的調整, 主體摳圖等, 玩法眾多.

moto z 2018的雙攝還支援黑白模式拍攝, 即使用那顆黑白攝像頭拍照. 由於黑白鏡頭是全透光sensor, 幾乎所有光線都直接傳到感測器並被捕捉, 成像細節更加豐富. 與手機黑白濾鏡處理的圖片相比, 可以達到最真實的細節還原, 令照片更有質感.

整體而言, moto z 2018的相機表現令人滿意.


驍龍835性能實測

作為旗艦機型, moto z 2018的硬體配置均處於第一梯隊, 包括驍龍835移動平台, 6GB LPDDR4x記憶體, 128GB UFS快閃記憶體, 為優異的體驗奠定了基礎. 我們也是通過一些常用的跑分軟體對其性能進行一定量化, 對一個簡單的梳理.

驍龍835移動平台是業內首款採用10nm FinFET工藝的SoC, 內置8顆Kryo 280半定製架構核心, 4*2.45GHz+4x1.9GHz的設計, 形成了性能+效能的雙叢集架構, 內置Adreno 540 GPU, X16 LTE Modem, 配合6GB的超大運存, 為moto z 2018日常的任務處理提供動力. 通過安兔兔的跑分來看, 輕鬆突破17萬分, 屬於安卓陣營的旗艦水平.

在這裡我們還要著重提及X16 LTE Modem, 這款數據機可以支援全球全頻段, 配合系統內置的一鍵境外上網服務, moto z 2018可以暢通全球. 另外, X16 LTE Modem最高可以支援上行64-QAM/下行256-QAM和4x4 MIMO等的連接技術, 實現1Gbps的下載速度, 150Mbps的上傳速度, 達到千兆級LTE連接, 網速始終快人一步.

獨特的模組化擴展

作為moto z 2018的一大特色, 模組化的設計成為其獨一無二的標誌, moto z 2018的後蓋底部與模組上各自有一個16針介面, 手機與智能模組進行貼合時, 兩者的針腳接觸就能完成模組功能的拓展.

moto z2 play與模組間通過磁性吸附, 連接簡單順暢, 哢嗒一聲就完成了模組組合, 這提供了極大的便捷性, 應該算是目前較為完善的模組化解決方案, moto z 2018也隨機附贈了摩電Turbo-快充電池模組(3490mAh)以及摩電Air版-無線充電背板. 與手機貼合後, 摩電Turbo-快充電池模組可以為手機提供更長久的續航時間, 無線充電則瞬間擴展了手機的無線充電功能, 將手機放置在無線充電板上就可以充電, 省去梳理線材的麻煩.

而moto還提供了其他模組滿足多種需求, 包括摩範, 摩電, 摩音, 摩影等, 對應著個性後殼, 補充電量, 專業音響, 投影等功能擴展, 讓moto z 2018擁有更多可能, 面對未來5G, 物聯網等技術趨勢, 與時俱進地滿足我們的需求.

總結

作為moto最新推出的年度旗艦產品, moto z 2018不僅擁有強悍的配置, 更有著與傳統手機截然不同的亮點: 融合了新一代motoShatterShield防碎屏技術, 打造 '防碎屏' 特性, 輕鬆應對生活中的意外情況. 模組化設計也被持續打造, 突破千篇一律的手機框架束縛, 通過磁吸式模組擴展手機功能, 令手機化身專業的相機, 音箱, 投影等, 有著更多可能.

當然, 我們不得不提的是moto z 2018的售價——9999元, 筆者不妨這樣為大家解釋. 首先9999元是套裝價格, 不僅有手機, 還包括了充電模組, 高端耳機, VIP專線等一系列服務, 相當於moto打包了一份完整的體驗. 其次moto z 2018定位高端用戶, 從邀請代言人的品味就可一探究竟, 價格自然也是量身打造. 最後moto作為手機的發明者, 有著45年的相關研發經驗, 其品質, 創新甚至情懷帶來的附加值, 也是支撐其售價的關鍵.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