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to z 2018评测: 45载传承的品质旗舰

作为手机行业的老兵, motorola早在1969年就助力人类踏足月球, 传送了来自月球第一声问候. 1973年, 时任motorola通讯系统部门总经理马丁库伯在纽约曼哈顿区的街头播出了第一通电话, 发明了全球第一部移动电话, 从此开启了移动通讯的新时代, 也一举奠定了motorola的品牌信念: 将最先进技术沉淀于每一款产品, 依靠创新与品质不断引领着行业发展.

45年匆匆过去, motorola在其间留下了V998, V3, 里程碑, Razr等经典产品, 而这些产品也无一例外地成为motorola品牌创新和品质的图腾, 一句 'Hello Moto' 的背后, 想必也是充满了各种回忆. 如今满载着45年的传承与期许, moto z 2018正式面世. 作为motorola在2017年的旗舰产品, 将模块化, 防碎屏等先进特性融入的moto z 2018有着怎样的表现?本篇评测即将揭晓答案.

moto z 2018定位高端, 不仅定制了套装发售, 还特别邀请了陈坤作为代言人, 而此次携手也是moto与陈坤时隔12年再续前缘, 两者重品质, 有沉淀的形象不谋而合. 首先通过一张表格来简单了解moto z 2018的硬件参数.

moto z 2018主要参数
操作系统ZUI 3.0, 基于安卓7.1.1
网络制式全网通, 双卡双待
机身尺寸155.8 *76 *6.1 mm
重量143g
屏幕5.5寸 2560*1440 AMOLED屏幕
摄像头双1200万像素 F 2.0光圈, 支持激光对焦
处理器高通骁龙835
机身内存RAM: 6GB ROM: 128GB
特色功能Moto Mods模块化拓展, 支持Moto ShatterShield技术
电池2730mAh (不可换)
机身颜色鎏金黑
上市价格9999元【查看】

其亮点在笔者看来有如下三点: 首先是旗舰级的硬件配置, 骁龙835, 6GB+128GB, HiFi等应有尽有. 其次是高品质的工业设计, 高强度铝合金机身仅有6.1mm的厚度, 配合独家的Moto ShatterShield防碎屏技术, 真正做到高品质. 最后是模块化设计, 通过磁吸方式连接模块, 从而扩展手机功能, 是目前较为完善的模块化解决方案. 总体而言, moto z 2018是一款拥有较高水准的旗舰机型, 下面我们就展开评测.

外观以及工业设计

moto在移动通讯领域有着近半个世纪的历史, 曾经一手缔造了V998, V3, 里程碑, Razr等经典设计, 品质感已经成为烙印于品牌内部的图腾. moto z 2018延续了近年moto成熟的设计语言, 纤薄精致的外观下, 融合了旗下先进的技术, 铸就了一代品质卓越的旗舰产品,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解读moto z 2018的设计.

moto z 2018拥有着6.1mm的纤薄机身, 侧边来看极具视觉冲击力, 同时在边缘处采用钻石切割工艺, 围绕机身打造出一道高光亮边, 流露出不俗的品质感. 另外, 全金属机身为7000系铝合金打造, 材质轻盈, 同时相比于常用的6000系铝合金有着更强的硬度, 保证了机身的强度.

moto z 2018的机身上有着细密的纹理, 金色的logo点缀其中, 低调而不失风度, 象征着motorola的品牌的底蕴. 底部则是用于连接Moto Mods模块的触点 'Mods Smart Surface' , 23K镀金处理, 与模块通过磁力贴合, 支持即贴即用.

相机方面, moto z 2018将双1200万像素摄像头, 激光对焦模块, 双色温闪光灯集成在圆形区域, 构成一个略显呆萌的表情. 双摄采用彩色+黑白解决方案, 索尼IMX 386传感器, F 2.0大光圈, 拍照效果在后文中我们再详细解读.

moto z 2018的背部天线设计很有特色, 围绕机身有一圈环状注塑带, moto称之为动态智能调谐环形天线, 包括4G, Wi-Fi, NFC等天线都集成其中, 足见moto在通讯领域的造诣.

还有一个小细节, moto z 2018的天线注塑带上还隐藏一颗mic, 而moto z 2018总共拥有3颗mic, 其余分别位于机身顶部以及正面版左下角, 多颗mic可以做到更好的抑制噪声, 令通话更清晰, 这也即是moto丽音.

正面来看, moto z 2018采用了一块5.5英寸2K分辨率AMOLED屏幕, 集成了motorola独家研制的Moto ShatterShield防碎屏技术, 从材质选择和结构设计方面大幅降低碎屏概率. 根据moto方面的介绍, 这块屏幕采用8层吸收冲击力的设计, 由内至外依次为铝材基底, 防撞击连接, 柔性AMOLED显示层, 双触控结构, 高通透镜片, 晶透粘合层, ShatterShield镜片以及防划涂层.

其中铝材基底可以保证整体强度, 柔性AMOLED显示层轻薄且韧性好, 双触控结构可以在单一触控失效时保证操作, 起到了双保险的作用, ShatterShield镜片为一众复合材料, 有别于我们常见的玻璃, 韧性更好, 可以有效缓冲外界冲击, 最外层的防划涂层可以增强屏幕硬度, 防止刮花. 因此相比于其他略显 '娇贵' 的高端手机, moto z2018显然更加可靠.


ZUI3.1系统体验

moto z 2018运行最新的ZUI3.1系统, 基于Android 7.1.1内核打造. ZUI3.1在设计上更加简约, 没有原生安卓的二层桌面设计, 所用应用平铺于一张桌面, 图标以最基础的圆形和方形作为基础, 更加简洁.

默认是颇有商务范的 '致敬45周年' 主题, 以褐色为主色调, 与外观呈现出的黑金品质感相呼应.

功能方面, ZUI3.1支持微信, QQ这样的社交应用双开, 手机中同时存在两个微信, 两个QQ, 两个微博等软件, 并且双开应用间的数据互不影响, 可以同时运行. 对于征战商场多年的商务用户, 一面是工作压力, 一面是照顾家庭, 为了协调这些关系, 多账号往往是解决的途径, moto z 2018的应用双开特性正好迎合了这种需求, 令用户能够在工作和生活场景中从容切换身份.

有时候, 我们更想要多一些时间和家人来独处, 但碍于面子又很难去回绝一些邀约, 陷入尴尬的境地. 这个时候, moto z 2018的位置穿越功能就是的最佳解决方案. 在ZUI的 '尝鲜功能' 中在开启位置穿越后, 用户可以在指定应用中使用 '虚拟定位' 发送信息, 比如在微信朋友圈中定位非本地, 从而制造一个 '不在现场' 的理由, 优雅地回绝对方化解尴尬.

除了上述的功能创新, moto经典的人机交互功能均与保留, moto z 2018支持手势操作, 左右摇手机即可快速启动相机, 上下摇手机开启手电筒, 这些功能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特别是开启相机, 触发率几乎达到100%, 用户可以从掏出手机开始到双手握持手机准备拍照之间就可以完成.

还有Moto显示, 就是我们近期常说的Always On功能, 利用AMOLED屏幕的自发光特性, 时间, 消息等信息都会直接显示在黑屏状态下, 在功耗和实用性上做了很好的平衡.


1200万像素成像体验

moto z 2018的相机应该是近年moto机型的最强拍照硬件, 因此表现是很值得期待的. 我们首先来梳理一下其参数: 双1200万像素传感器, 黑白+彩色的成像方案, 索尼IMX 386传感器, 1.25μm像素面积, F 2.0光圈. 这些特性保证了moto z 2018在成像时拥有充足的进光量, 由此带来更精致的细节和纯净的色彩, 尤其提升在夜景下的表现.

另外, moto z 2018支持持激光对焦, 深度对焦, 相位检测自动对焦(PDAF)和反差对焦4重对焦技术, 可以灵敏捕捉被拍摄主体的位置变化, 从而及时追焦对焦, 那么实际表现如何, 我们通过样张来看具体表现.

日间情况下, moto z 2018的表现值得肯定, 曝光充足, 色彩饱满丰富, 第一观感很舒服. 得益于激光对焦的加持, moto z 2018的对焦很迅速, 这点在微距对焦方面的优势尤其明显, 对焦并没有拉风箱的拖沓感, 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夜景方面, moto z 2018开启黑白+彩色的双摄成像模式, 彩色镜头负责捕捉色彩, 黑白镜头负责捕捉轮廓, 细节, 亮度等信息, 最终ISP将两者收集的信息进行合成, 既保证了画面纯净度又有丰富的细节呈现. 从样张来看, moto z 2018的画面亮度可以保证, 画面也很干净, 值得肯定.

同时moto z 2018的双摄也有更丰富的玩法, 支持大光圈的虚化, 同目前的双摄虚化效果相比处于主流水平, 在复杂背景的边缘识别上仍有细微的瑕疵, 但无碍整体观感. moto z 2018后期还支持背景虚化程度的调整, 主体抠图等, 玩法众多.

moto z 2018的双摄还支持黑白模式拍摄, 即使用那颗黑白摄像头拍照. 由于黑白镜头是全透光sensor, 几乎所有光线都直接传到传感器并被捕捉, 成像细节更加丰富. 与手机黑白滤镜处理的图片相比, 可以达到最真实的细节还原, 令照片更有质感.

整体而言, moto z 2018的相机表现令人满意.


骁龙835性能实测

作为旗舰机型, moto z 2018的硬件配置均处于第一梯队, 包括骁龙835移动平台, 6GB LPDDR4x内存, 128GB UFS闪存, 为优异的体验奠定了基础. 我们也是通过一些常用的跑分软件对其性能进行一定量化, 对一个简单的梳理.

骁龙835移动平台是业内首款采用10nm FinFET工艺的SoC, 内置8颗Kryo 280半定制架构核心, 4*2.45GHz+4x1.9GHz的设计, 形成了性能+效能的双丛集架构, 内置Adreno 540 GPU, X16 LTE Modem, 配合6GB的超大运存, 为moto z 2018日常的任务处理提供动力. 通过安兔兔的跑分来看, 轻松突破17万分, 属于安卓阵营的旗舰水平.

在这里我们还要着重提及X16 LTE Modem, 这款调制解调器可以支持全球全频段, 配合系统内置的一键境外上网服务, moto z 2018可以畅通全球. 另外, X16 LTE Modem最高可以支持上行64-QAM/下行256-QAM和4x4 MIMO等的连接技术, 实现1Gbps的下载速度, 150Mbps的上传速度, 达到千兆级LTE连接, 网速始终快人一步.

独特的模块化扩展

作为moto z 2018的一大特色, 模块化的设计成为其独一无二的标志, moto z 2018的后盖底部与模块上各自有一个16针接口, 手机与智能模块进行贴合时, 两者的针脚接触就能完成模块功能的拓展.

moto z2 play与模块间通过磁性吸附, 连接简单顺畅, 咔嗒一声就完成了模块组合, 这提供了极大的便捷性, 应该算是目前较为完善的模块化解决方案, moto z 2018也随机附赠了摩电Turbo-快充电池模块(3490mAh)以及摩电Air版-无线充电背板. 与手机贴合后, 摩电Turbo-快充电池模块可以为手机提供更长久的续航时间, 无线充电则瞬间扩展了手机的无线充电功能, 将手机放置在无线充电板上就可以充电, 省去梳理线材的麻烦.

而moto还提供了其他模块满足多种需求, 包括摩范, 摩电, 摩音, 摩影等, 对应着个性后壳, 补充电量, 专业音响, 投影等功能扩展, 让moto z 2018拥有更多可能, 面对未来5G, 物联网等技术趋势, 与时俱进地满足我们的需求.

总结

作为moto最新推出的年度旗舰产品, moto z 2018不仅拥有强悍的配置, 更有着与传统手机截然不同的亮点: 融合了新一代motoShatterShield防碎屏技术, 打造 '防碎屏' 特性, 轻松应对生活中的意外情况. 模块化设计也被持续打造, 突破千篇一律的手机框架束缚, 通过磁吸式模块扩展手机功能, 令手机化身专业的相机, 音箱, 投影等, 有着更多可能.

当然, 我们不得不提的是moto z 2018的售价——9999元, 笔者不妨这样为大家解释. 首先9999元是套装价格, 不仅有手机, 还包括了充电模块, 高端耳机, VIP专线等一系列服务, 相当于moto打包了一份完整的体验. 其次moto z 2018定位高端用户, 从邀请代言人的品味就可一探究竟, 价格自然也是量身打造. 最后moto作为手机的发明者, 有着45年的相关研发经验, 其品质, 创新甚至情怀带来的附加值, 也是支撑其售价的关键.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