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發酵接近一年的傳聞終於塵埃落定, 東芝電視花落海信並不僅僅是兩家的事.
11月14日, 海信集團旗下上市公司海信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與東芝株式會社在東京聯合宣布: 東芝映像解決方案公司(Toshiba Visual Solutions Corporation, 簡稱TVS)股權的95%正式轉讓海信, 轉讓完成後, 海信電器將享有東芝電視產品, 品牌, 運營服務等一攬子業務, 並擁有東芝電視全球40年品牌授權. 該項股權轉讓金額暫計為129億日元, 預期將於18年2月底完成交割.
海信集團總裁, 海信電器董事長劉洪新表示, 收購後東芝電視業務後, 海信將整合雙方研發, 供應鏈和全球渠道資源, 快速提升市場規模, 加快國際化進程.
事實上, 此次收購不僅為海信全球擴張提供了 '便利通道' , 而且對東芝來說也是意義重大, 甚至還有可能打破全球彩電市場的競爭格局.
東芝離不再to C更近一步
受旗下美國核能業務公司西屋電氣的拖累, 東芝的財務狀況持續惡化, 虧損額度到2018 年 3 月底前預計約為 7500 億日元(約合人民幣440億元). 東芝計劃以2萬億日元向美國基金貝恩資本主導的 '日美韓企業聯合體' 出售半導體子公司 '東芝存儲器' (東京), 以填補虧空.
不過, 受日本及國際《反壟斷法》審查的影響, 市場普遍認為東芝半導體完成出售的時間趕不上 2018 年 3 月底, 也就是東京證交所強制東芝股票摘牌退市的最後期限.
因為擔心半導體出售來不及反壟斷審查, 就業績持續低迷的個人電腦和電視等業務, 日本東芝早已考慮把退出市場計劃納入運營重整的範圍.
早在2015年末, 東芝就把印度尼西亞自主彩電生產工廠和二槽式洗衣機生產製造基地的土地和建築資產(作價約2500萬美元)出售給中國創維集團.
2016年, 東芝又把以洗衣機, 冰箱等主營白色家電業務的子公司出售給了中國美的集團.
現在, 電視業務花落海信, 而東芝電腦業務也在出售之列. 如果再退出電腦市場, 東芝旗下面對一般消費者的業務將幾乎消失, 以社會基礎設施建設和能源為主營業務的to B色彩會愈加濃烈.
海信全球化擴張有了長遠 '支架'
此前, 青島海信國際營銷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朱聃接受媒體採訪時介紹, 海信是日本市場本土品牌以外的品牌裡市場佔有率最高的. 海信日本公司成立於2010年底, 2011年3月電視產品正式上市, 2014年冰箱, 2016年洗衣機進入日本市場. 2018年空調產品也會進入日本市場.
目前海信品牌的產品已經進入日本五家大的連鎖超市和量販店. 海信日本公司在2015年3月和2016年12月購置了房地產, 作為售後服務的中心. 2017年在日本市場預計實現銷售收入達到100億日元, GFK第三方數據顯示, 海信日本銷量在市場份額也能達到4.6%.
據了解, TVS公司主營東芝電視及各種周邊產品(包括商用顯示器及廣告顯示器), 並在日本擁有優秀的研發團隊, 在電視畫質, 晶片, 音響等方面積累了深厚的技術功底.
而國際市場研究機構IHS的數據顯示, 2016年, 東芝電視銷量仍位居日本市場前三, 收購完成後將有助于海信電視提升在日本市場甚至全球市場的影響力.
事實上, 這並非海信首次進行跨國併購, 2015年7月31日, 海信與日本夏普同時宣布: 海信出資2370萬美元收購夏普墨西哥工廠全部股權及資產, 同時海信將獲得夏普電視美洲地區品牌使用權和所有渠道資源.
不過, 這次併購發生在鴻海收購夏普之前. 入主夏普的鴻海希望, 從海信集團手中收回夏普電視美洲地區品牌使用權. 一旦夏普品牌的使用權到期, 海信集團在美洲地區的家電業務勢必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而在本次收購中, 海信集團可以獲得東芝電視全球40年的品牌使用權, 這將為海信的全球化擴張提供長久, 穩定的發展支撐.
全球彩電市場座次或將生變
集邦諮詢光電研究中心(WitsView)最新研究報告顯示, 今年第三季度, 由於TCL在北美渠道耕耘有成, 加上中國市場回暖, 仍穩坐出貨量第三名. 海信則受惠於內外銷訂單回籠, 重回出貨量第四名. 夏普電視經曆了上半年的高速增長, 第三季出貨量有所下滑.
不過, 中國家電網記者了解到, 目前富士康已經施行多品牌策略, 夏普品牌定位中高端整機, 富可視產品線主打性價比, 憑藉多渠道, 多品牌以及強大的面板資源整合能力, 夏普整體的向上勢頭有望持續.
而海信集團收購東芝電視, 則很有可能打破現在的 '生態平衡' . 一方面, 海信收購東芝會在品牌, 產業鏈, 市場等層面形成 '轟動效應' , 可能會短暫掩蓋夏普洶湧的發展勢頭, 為資源整合留下寶貴時間. 另一方面, 東芝電視的出貨量也為數不少, 海信和東芝兩個品牌的強強聯合, 將在出貨量上對TCL形成奮起直追之勢.
2018年2月完成最終交割之後, 全球彩電市場的座次排名或將發生一系列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