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汽中心政研中心劉斌: 從新能源汽車政策視角對企業戰略的建議

2017年11月10-12日, 由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 中國資訊化百人會主辦的 '全球未來出行高層論壇暨國際展覽會' (簡稱GFM2017)在杭州舉行. 會上,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首席專家, 政研中心新能源汽車與財稅政策研究室主任劉斌就 '全球新能源汽車發展戰略' 主題發表演講. 他指出了新能源汽車政策下一步可能出現的6個變化趨勢, 並就此向汽車企業提出建議.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首席專家, 政研中心新能源汽車與財稅政策研究室主任劉斌

從新能源汽車政策視角對企業戰略的建議

一, 政策變化曆程分析

我是做新能源汽車政策研究的, 分論壇主題是 '全球新能源汽車發展戰略' . 我們做政策研究過程中有很多企業界朋友, 特別是做戰略規劃的朋友問我一些問題, 這些問題可以歸類為四個: 第一個問題, 比如說問新能源汽車未來的發展, 特別是2020年後政府管不管?第二個問題, 怎麼政府這點事都管?第三個問題, 政府為什麼這麼管?第四個問題, 別人家的政府像美國, 德國的政府是怎麼管的?這樣的問題比較多, 我也很難做回答. 上半年在株洲開一個會, 主持人也把問題拋給了我, 就是政府或者政策, 企業究竟是什麼關係?他也問了我類似的問題, 我就探討這個答案, 探討這個答案過程中突然看到微信裡面有女士曬了一張PPT, 她說政府和企業什麼關係呢?為什麼說有很多人問政府這些問題?一會認為政府管得少, 一會兒又認為政府管得多. 可能是因為她把政府當成了男朋友, 所以會問類似的一些問題: 你怎麼不管我?要你管我?你給我個解釋?看看人家的男朋友.

所以我認為在政府和企業關係上面, 我們的認識有所不同, 實際上我們作為受政府影響的企業, 對政府也有過多的期望, 我認為我們首先要研究一下政府這個男朋友有什麼特點, 我梳理了一下, 有四個特點. 第一個特點, 政府在新能源汽車支援過程中政策工具非常多, 從原來很少的工具演變到目前多項政策的疊加. 這個男朋友在新能源汽車當中的特徵是多金, 有很多財稅支援, 同時有很多特權, 比如免限購, 免限行. 第二個特點, 推動的部門, 由初期比較少到現在很多, 就是說我們企業面對的可能不止是一個, 而是很多個, 所以讓我們很難應對. 第三個特點, 政府支援的思路, 從之前的普惠, 只要你做就給予支援, 轉變為擇優, 這個意味著政府在挑. 第四個特點, 政府用的工具是由單純的獎勵到獎懲結合, 就是說他可能目前又唱白臉, 又唱黑臉. 正是因為有這四個特徵, 才使得我們企業覺得應對起來比較困擾.

具體我們來梳理一下, 看看從2009年我國支援新能源汽車發展之後的一些變化. 我們可以看到這張時間軸, 隨著時間的推移, 我們國家出台了多項政策在疊加, 特別是2013年示範推廣擴展到全國之後, 地方的支援也強力增加, 同時國家手段不斷出新.

第二個特點, 我們來看一下推動的部門, 在2009年或者之前可能就只有科技部, 財政部等少數2-3個部門在推動, 以2013年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發展部際聯席會議制度推動變成了18個部門推動. 這18個部門有的原來對汽車根本就不關心, 現在卻可能在殫精竭慮出台各種措施推動新能源汽車發展.

第三個特點, 扶持的原則從普惠制到擇優, 可以說2014年—2015年之前, 只要生產新能源汽車進行了銷售, 國家都會給你支援. 以2017年補貼政策的調整和准入規定的發布為標誌, 政策的轉向已經不止是你生產我就給你. 你生產了, 如果產品不好我不會給你支援, 我們不僅要你購買, 同時還要你使用, 比如說跑了3萬公裡才可以.

第四個特點, 實施的機制. 可以說2017年9月份之前以雙積分的發布為標誌, 在此之前國家或者地方對於新能源汽車的發展, 都是胡蘿蔔的獎勵政策, 你做了, 你銷售我就給你獎勵, 你如果不做實際上也沒有什麼損失, 沒什麼懲罰, 但是9月份 '雙積分' 發布之後做新能源汽車成為了所有汽車企業包括燃油汽車企業的一個義務, 如果你達不到, 可能輸血給做新能源汽車的企業.

在這四個特點演化的形勢下, 產業形勢發生了大的變化, 就是從2013年左右開始, 技術和產品還是很受大家爭議或者說非議的情況下, 演變為目前的傳統車企和業外資本紛紛湧入, 行業正處於發展的風口.

二, 影響企業戰略選擇的政策趨勢

這個是以前的特點, 下一步政策該怎麼變呢?我總結了一下可能有六個趨勢.

第一個趨勢, 政策未來會服務一個多維的目標. 到目前為止, 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主要目的還是以產業發展, 支援技術創新為主線, 未來隨著環保壓力, 低碳發展的要求, 會跟德國, 歐盟或美國加州一樣, 不得不推動零排放汽車的發展. 我國到2020年達到500萬輛之後, 我認為電力的清潔化, 電池的回收必須提上日程, 否則產業發展帶來的問題會更加的明顯.

第二個趨勢, 未來政策會是一個動態調整. 實際自從有了新能源汽車以後, 過去產業政策一管管10年的日子已經一去不複返了. 從2009年開始, 包括規劃, 包括補貼政策, 包括投資和准入政策都在調整. 我總結了一下, 政策有三年之癢, 能夠實施三年就差不多了, 可能要出新. 比如, 2009年國家出台了產業和調整振興規劃, 2012年就出台了節能與新能源汽車規劃, 到2017年又出台了中長期規劃. 購置補貼調整的頻率也非常高, 2009年出台之後2010年調整, 2013年8, 9月份出台之後2014年又調整, 2015年出台未來的, 2017又實施新的補貼政策, 涉及到金錢政策可能調整得更加頻繁. 從行業管理上說, 准入規則在2009年頒布, 然後到2017年也不得不進行調整, 而2015年的27號令就是新建純電動車乘用車企業管理規定不到3年的時間就已經又在研究, 調整, 規範. 就是說產業未來變化很快, 未來政策仍然會延續一個動態調整的態勢.

第三個趨勢, 實施的主體, 我認為未來以公安部發布新能源汽車專用號牌為標誌, 可能會演變為更多地依靠城市和交管部門來推動. 依託於新能源汽車專用號牌到全國, 可以探討出台專用車道使用權, 低排放區域, 不限行, 免過路過橋費, 專用泊車, 使用獎勵等支援措施.

第四個趨勢, 政策的導向, 是從吸引資源轉變為優勢資源的聚集, 之前可能是產業結構政策, 希望社會資本到新能源汽車投資, 未來以產業競爭為主. 在產業結構這個階段, 如果說企業比較落後, 政府會給予一定保護, 到了產業競爭階段, 就是競爭力比拼, 如果說企業實力比較弱, 不僅在市場上會被淘汰, 同時政府還有可能加速這個進程.

第五個趨勢, 政策環境, 國內外政策環境會發生比較大的變化. 前天就是11月9日, 外交部發的關於汽車產業的兩個調整資訊, 就是以在自貿區放開試點和逐步適當降低關稅為標誌, 我國汽車產業將以更加開放的局面來迎接全球競爭與合作. 對目前的企業來說, 外部環境更多夥伴或者競爭對手的加入會使得企業競爭壓力加大, 同時政府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的不確定性會增加. 政府在開放經濟條件下沒有更多的可借鑒的經驗, 他也會問自己, 我要不要管?如何管?怎麼管?也會加大政策制定難度.

第六個趨勢, 是我添加的一個問題, 新能源汽車和燃油汽車關係, 上午也有人提到, 燃油車禁售. 我認為在新能源汽車與燃油車關係問題上, 我們在企業戰略選擇中要考慮好, 不要被過激的言論所影響. 只有車用能源多元化這一個理由, 就意味著產業發展需要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兩條腿走路. 我是做新能源汽車研究的, 希望大家來投資或者確立自己的新能源汽車發展戰略. 另外一方面, 我也炒過股, 在炒股過程中, 在大家都是風口賺錢的時候, 都往上面去的時候, 可能意味著你該出局了, 否則就虧本, 可能就走錯路了. 所以我認為燃油車節能技術仍然是發展的重要方向, 可能未來燃油車會在部分領域和部分城市進行一定限制, 但是全國禁售, 這個是不可取的.

三, 企業發展戰略選擇

綜合以上六個趨勢, 我對企業戰略有什麼建議呢?

第一, 在發展方向的選擇方面, 企業要選擇究竟是更多的跟著政策走還是依據自身發展來進行選擇. 如果你跟著政策走, 你可以享受到政策紅利, 但是同樣會享受到政策給你帶來的困擾, 在技術創新, 研發, 產品類型上你會被他所左右. 如果說你遵循市場不忘初心發展自身, 比如上午有些企業談到的願景, 為了偉大的願景而發展, 也許你受到政策的困擾會少一些.

第二, 在技術路線的選擇方面, 在傳統燃油車和新能源汽車方面, 我建議企業在關注新能源汽車戰略的同時仍然不放棄傳統節能技術的進步, 只有這樣, 我們才會有一個更好的多元化的未來, 未來也不應該是單極的世界.

第三, 競爭的戰略, 在開放的背景下, 本來新能源汽車也是全球工業發展的情況下, 企業戰略選擇中的人才, 技術, 產業鏈的資源要更多的依靠全球的資源, 同時也要考慮對手或者合作夥伴, 既要考慮競爭, 同時也要更多合作.

第四, 我們這個主題是未來的出行, 我們企業的戰略也必須要考慮未來的應用場景, 未來的應用場景必須考慮大能源, 大交通, 必須要服務於這個來進行自身的企業戰略的選擇.

最後我總結一下我的觀點, 我認為企業在做戰略的過程當中可以從兩個維度進行一些差別化的考慮. 如果說具有較強實力的企業, 制定了長期的願景和目標, 他應該確立短中長期的戰略, 他應該較少被短期的政策所左右, 當然他應該滿足政府合規的要求, 同時也應該確立多元化的技術路線. 如果這個企業比較有實力, 他關注於短期的目標, 他應該確立長短戰略相結合的目標, 他應該關注政策的變化以尋求支援的最大化. 但是在尋求短期政策支援過程當中, 也應該考慮他付出的成本和他的收益. 如果說一個比較弱的企業, 他更關注於短期目標, 他理所當然地會受到政策的左右, 同時或許確立單一的技術路線對他更有用, 並關注於細分的市場來求得生存. 如果說企業的實力比較弱, 又關注於長期目標, 我覺得應該關注於技術的發展, 應該注重差異化的競爭策略, 同時應該更多的利用外部資源彌補自身不足.

我的分享就到這裡, 只是一些感想, 講的也不一定正確, 請各位領導和專家多多指正.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