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表述中, 一語道破了我國的科技現狀與發展方向. 不但要推動科技創新, 更要做到自主可控, 走科技強國之路.
在筆者看來: 沒有生態, 再好的產品也只能作為擺設, 無法生成價值輸出. 這一點在IT圈內表現的尤為明顯,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 龍芯.
龍芯也叫Loongson, 原來叫做GODSON, 是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設計的通用中央處理器, 採用精簡指令集MIPS架構. 龍芯1號在2002年就完成研發, 主頻266MHz. 最新的龍芯3號主頻達到1GHz, 峰值計算能力達到16GFLOPS, 具有很高的性能功耗比.
龍芯在中國人眼裡就是 '國產最強' 的代名詞, 無論是跑分, 還是性能甚至會超過市場上主流的處理器. 搭著 '國產' 這班列車, 龍芯獲得了政府很多資金, 政策支援, 每次發布都會引起一波關注.
那麼, 從第一顆龍芯誕生到現在, 十五年過去了, 龍芯到底有沒有得到市場佔有率, 眾所周知. 目前, 在太空中有三顆北鬥衛星定位星是採用龍芯晶片在軌運行. 但是在市售情況來看, 在衛星上用龍芯和讓每個人都用上龍芯, 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
對於消費者而言, 買了龍芯電腦最大的問題是, 系統, 軟體整個IT生態的不相容. 對於習慣了windows系統的用戶而言, 裝不了windows系統, 電腦只是個盒子, 產品性能再高也沒用, 更何況還可能出現無法處理的不穩定情況.
畢竟實驗室與市場/商業化, 還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 在今年6月份獲得世界HPC大賽第一名的神威太湖之光, 同樣採用了國產芯 '申威1600' 處理器. 然而比較尷尬的是採用這款65nm製程工藝, 主頻達到1.1GHz, 雙精浮點140G國產處理器的超級計算機卻無法運行一下常用的軟體.
國產芯迷局 '曲線救國' 路
在中國, 國產芯就是一個大IP, 搭上這班列車能夠帶來不錯的收益和市場反響. 為此, 不少人對此趨之若鶩, 但在這國產芯迷局中, 怎樣才是走出迷宮正確的道路呢?
據《紐約時報》爆料, 中科曙光公司 (與聯想同出中科院一門) 正在於AMD達成協議, 準備成立合資公司. 在這筆近3億美元的協議中, 包括了AMD將晶片技術授權給與中科曙光合資成立的企業, 製造伺服器晶片.
從全球HPC大會的曆年數據來看, 中科曙光一直在國產超算中佔有領導地位. 而此次合作也將在超算領域進行進一步研發, 或將提供相容性更好, 更全面的處理器晶片, 將超算性能與應用更好地結合.
其中最為典型的是清華控股旗下的紫光集團. 從2013年12月, 紫光以17億美元完成對展訊的收購後, 一發不可收拾. 曾斥資188.8億元入股惠普旗下新華三並成為大股東, 又在2016年9月, 通過紫光集團旗下的紫光股份與滋補數據聯手成立了新的合資公司吸光西部數據, 新公司總投資額3億美元, 紫光股份持股51%.
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一度被稱為併購狂人, 而趙偉國也直言不諱: 紫光要成為中國在資訊互聯網技術領域的太平洋艦隊. 顯然, 收購是最有利的手段, 是容易走的一條路, 也是一種 '曲線救國' , 畢竟, 有資金做催化劑就能夠打造一個更完善的IT生態, 推動行業創新.
俗話說: 錢不是萬能的, 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 這句雖然話糙, 但理不糙. 長期以來, 我國在國產晶片及相關領域投入了大量人力, 財力, 物力. 顯然, 在 '中國製造' 的大背景下, 未來也還將如此, 但的方式或會有所不同, 我們也期待會帶來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