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K小米獲中印榜樣, vivo傳音奪企業社會責任獎;

1, 聯發科, 小米獲中印榜樣, vivo, 傳音奪企業社會責任獎; 2, 全面屏大普及 供應鏈有話說; 3, 摺疊式成2018年智能手機新戰場 華為三星蘋果OPPO紛紛入局; 4, GfK: 5G, 全面屏推動創新, 'T' 型格局下中國手機市場展望; 5, '賽龍事件' 再追蹤: 同洲電子1.5億注資款謎團; 6, 樂視網:賈躍亭姐弟發函稱無力履行借款承諾 深表歉意;

集微網推出整合電路微信公共號: '天天IC' , 重大新聞即時發布, 天天IC, 天天集微網, 積微成著! 掃描文末二維碼添加關注.

1, 聯發科, 小米獲中印榜樣, vivo, 傳音奪企業社會責任獎;

集微網班加羅爾報道 第六屆中印論壇於2017年11月10日在印度卡納塔克邦的首府, 擁有印度的矽谷之稱的科技之城——班加羅爾舉行. 在11月9日的歡迎晚宴上, 中國對外友好協會副會長林怡女士及國際商務領袖聯合論壇主席, 普達集團總裁拉Rajiv對中印雙方在各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企業進行了表彰. 聯發科技, 小米科技, 三一重工, 鄭州華晶, Canara Bank, Flipkart, HYVA, Tech Mahindra (馬恒達) , Wipro (維布絡) 等9家企業榮獲 '中印榜樣' 稱號, vivo, itel (傳音) 則被授予 '企業社會責任獎' .

(從左往右依次是中國對外友好協會副會長林怡, 中國駐印度使館劉勁松公使, 國際商務領袖聯合論壇主席, 普達集團總裁Rajiv, 河北省副省長王曉東, 卡納塔克邦首席部長Siddaramaiah, 卡納塔克邦工業部長Subhash Desai)

中國印度論壇, 是習近平主席2014年出訪印度成果之一, 由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會長, 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李小林女士與印方簽署的國家級經貿論壇.

論壇主旨, 聚焦中印經貿發展, 投資合作, 文化交流及旅遊推介, 演繹現代產業發展與曆史文化傳統的完美融合, 加深中印兩國民間的相互了解, 促進兩國人民的友好往來, 兩國優勢產業產能合作, 踐行國家' 一帶一路 '戰略.

2015, 第四屆中國印度論壇首次設置 '中印榜樣' , 是中國印度論壇首設的國家級表彰, 以此表彰在中印投資合作領域做出貢獻的企業和機構, 如今 '中印榜樣' 已經成為中印論壇的重要組成部分. 迄今為止, 已經有30家中印企業獲得 '中印榜樣' 稱號. '中印榜樣' 的表彰, 不僅是一種形式, 更是要發揮它的引領作用, 為兩國政府與政府間, 政府與行業間, 行業與行業間, 企業與企業間搭建溝通交流合作的平台, 努力推動中印關係取得更好的發展, 讓 '中國龍' 與 '印度象' 和諧共處, 合作發展, 惠及兩國. '企業社會責任獎' , 則是對中印企業在社會責任領域表現優異的企業進行表彰.

印度——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機市場

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增長持續趨緩的行業背景下, 印度是全球智能手機增長最快的國家, 並成為除了中國以外, 擁有智能手機用戶數量最多的國家. 研調機構 Canalys 公布調查報告指出, 2017 年 Q3 (7-9 月) 印度智能手機出貨量較去年同期大增 23% 至超過 4,000 萬支, 已超越美國, 成為僅次於中國大陸的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機市場. 還有機構預測在2018年, 印度將擁有5.3億個智能手機用戶. 目前, 印度手機用戶數量已突破10億. 市場研究公司Counterpoint Research的統計數據則顯示, 印度現在只有3億到4億用戶使用的是智能手機, 換機需求十分旺盛.

大記憶體, 雙攝鏡頭, 指紋識別, 全面屏這些在國內備受消費者歡迎的新技術, 也已經成為印度高端智能手機的標配. 而擁有這些功能的中國智能手機品牌價格卻只有蘋果的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 因此培養了大量的印度粉絲群體.

自2013年起中國品牌手機廠商開始大規模進入印度市場, 憑藉著著優秀的產品設計, 品質, 並引入了中國市場的營銷模式, 以極高的性價比迅速佔領印度市場, 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有數據統計, 中國品牌今年在印度市場的份額已經由2012年第3季度的1%猛增至57%, 佔據印度半壁江山. 而排名前五的手機企業中, 除了三星之外, 其餘四家都是中國手機品牌.

因此, 通信和手機企業成為了整個論壇的焦點, 獲獎企業都在印度市場取得了傲人的業績. 其中, 聯發科作為全球第二大的手機晶片提供商, 2016年底在印度市場佔比達30%. 小米科技自年初以來, 其每個季度的銷量超過了400萬台, 今年三季度更是以22.3%的市佔率, 僅次於三星成為了印度第二大手機品牌. Vivo如今成為印度頂級智能手機品牌之一, 印度市場排名前五, 市場份額達到17.5% . itel品牌則致力於通過高性價比的產品, 來逐漸改善消費者的生活.

聯發科技: 在印度的研發投入超過3.5億美金

聯發科技2016年營收超過86億美金, 一年約有15億台搭載聯發科技晶片的終端產品在全球各地上市, 其中包含超過5.5億台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 市佔率全球第二.

早在2004年聯發科就進入印度市場, 在 Noida 建立第一個研發中心 MediaTek India Technology Pvt. Ltd., 接著於2014年在Bangalore建立另一個研發中心. 過去三年聯發科技 (印度) 員工人數每年增加30%以上, 98% 以上是印度當地員工, 未來也將持續增長. 除了持續擴展 Noida研發中心的規模, 2014年也在Bangalore建立第二個研發中心.

迄今在印度的研發投資超過3.5億美金 ($350M R&D investment to date) ; 在印度半導體, 物聯網, 金融科技公司 ($100M investment in Indian semiconductor, IoT, Fintech companies to date) 的投資也超過1億美金. 自進入印度市場以來, 與印度當地各大通信網路運營商及手機品牌公司均有密切合作, 已發展成為印度智能手機晶片方案的主要供應商之一.

未來聯發科技將持續投入晶片研發, 軟體開發和提供完整的技術支援方案, 協助印度與中國品牌客戶拓展市場.

小米: 上季度印度銷量突破920萬台

小米曾經是中國手機市場的一匹黑馬, 創造了互聯網直銷手機的新模式, 在中國市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如今, 小米在印度正在複製這一成功的銷售模式. 小米印度區總部位於班加羅爾, 自年初以來, 其每個季度的銷量超過了400萬台, 而上季度, 小米在印度銷量突破了920萬台, 僅次於三星, 取得了印度市場第二名的佳績.

據印媒體報道, 市場研究公司Counterpoint負責人Tarun Pathak日前披露了印度手機市場三季度部分資訊, 數據顯示, 三星電子該季度的份額為22.8%, 來自中國的小米獲得了22.3%, 兩家公司已經只有0.5個百分點的差距. 在去年三季度, 小米的市場份額還僅僅只有6.4%, 這意味著小米的市場份額一年之內翻了

目前, 線下銷售貢獻了小米印度20%的銷量, 其餘則來自包括小米官網在內的線上. 今年以來, 小米的線上銷售同比已經翻番.

小米印度公司負責人Manu Jain表示, 小米在印度的商業策略, 就是大約以競爭對手一半的價格, 提供高配置, 質量優秀的手機產品. 另據研究機構稱, 在三季度, 印度手機市場最受歡迎的三款手機全部來自小米公司.

vivo: 在印度擁有8萬零售商, 印度員工超過6萬人

vivo作為國際化的智能手機品牌, 於2014年底進入印度市場. 憑藉對 '拍照和音樂' 的高度關注, Vivo已經成為印度頂級智能手機品牌之一, 市場份額達到17.5% . vivo在印度Greater Noida設有手機製造工廠, 並線上上, 線下在建立了強大的分銷網路. 目前vivo在印度全國上下擁有超過六萬名名員工, 與八萬個零售商一起為印度消費者提供一流的優質服務, 售後服務中心也覆蓋了印度.

作為一個年輕人的品牌, vivo積极參与各種體育賽事, 其成為2016年和2017年印度超級聯賽 (IPL) 的冠名贊助商, 並囊括了未來五年的冠名贊助. 為了讓全球更多消費者了解和喜愛Vivo, 他們還成為了2018年和2022年FIFA世界盃的官方贊助商.

itel (傳音) : 積极參与印度自然災害救援工作

傳音科技成立於2006年, 是一家為全球新興市場國家提供移動通信產品以及移動互聯網服務的公司, 旗下手機品牌TECNO, itel, Infinix和Spice. 2016年傳音全年手機出口量達到8000萬部, 成為中國國產手機外銷冠軍. IDC的數據顯示, 去年, 傳音控股是非洲排名第一的手機生產商, 市場份額近40%, 是當之無愧的 '非洲之王 ' .

去年中印論壇上, itel傳音獲得the Fastest Breakthrough Brand Award最快成長品牌. 作為2016年4月才進入印度市場的年輕品牌, 在不到半年時間內手機銷量超過200萬 (包含功能手機) .

itel品牌的核心理念是不斷地為消費者的生活帶來微小變化, 並逐漸累積這些變化最終為千千萬萬消費者的生活帶來巨變——不管是通過高性價比的產品, 還是通過正向的方式回饋社會從而改變人們的生活. itel一直將該品牌理念謹記於心, 並通過各種各樣的小舉措, 為有需求的人們帶來關懷及減輕其生活負擔.

近日, itel團隊的員工拜訪了印度比哈爾邦卡迪哈地區的Koshi區域. 由於洪澇災害, 該區域超過兩百萬名居民的生活受到了嚴重影響, 並造成了518名居民的喪生. 為此, itel團隊和其當地經銷商網路聯手開展了為期兩天的救援工作. 在此期間, 整個救援團隊夜以繼日地全力工作, 以保證每一位受災居民都得到合適的安置, 以及分發食物, 衣物, 藥物和其他生活必需品. itel一直致力於秉持其價值觀, 並認為沒有任何事情能夠比生命更重要, 也沒有任何事情能夠比一張笑臉更珍貴.

2, 全面屏大普及 供應鏈有話說;

集微網 文/鄧文標 '高顏值, 大屏幕, 好手感, 寬視野' 的全面屏手機大熱, 正成為當前乃至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手機市場的主流, 手機 '黑科技' 之戰的焦點也由此從多攝像頭轉向了全面屏. 目前, 包括蘋果, 三星, 華為, OPPO, vivo, 榮耀, 小米, 金立等眾多手機品牌廠商發布的全面屏手機紛紛上市, 一時間全面屏手機哪家強, 似乎成為手機廠商營銷包裝關鍵.

然而隨著全面屏成為手機標配並開始步入普及期, 上遊供應鏈將在這場全面屏之戰中最具話語權. 因為無論手機廠商如何營銷包裝這項 '黑科技' , 全面屏的競爭根本上還是在比拼供應鏈的能力. 如果產品受制於供應鏈而無法快速批量出貨, '黑科技' 包裝得再好, 那也是 '為他人做嫁衣' .

全面屏手機之爭在比拼什麼?

近幾個月來, 全面屏手機已經成為手機市場的主導產品與用戶換機的首選. 繼蘋果, 榮耀, vivo, 小米, 金立等廠商紮堆在9月推出全面屏新機後, 進入10月, 華為, 努比亞, 以及本月初OPPO等陸續發布旗下首款全面屏產品, 手機全面屏之戰正式打響.

和傳統的手機屏幕設計相比, 全面屏擁有更大的屏幕顯示面積, 手機正面幾乎完全被屏幕所覆蓋, 視野空間變大.

小米CEO雷軍曾說, 全面屏手機的核心是突破16:9的局限, 展示極致屏佔比, 於是18:9的小米MIX1率先發布, 玩起了 '全面屏' 的概念. MIX1的 '創新' 雖然不乏批評之聲, 但MIX1吸引到了各路眼球卻是不爭的事實. 最新的小米MIX2同樣延續了MIX1 '全面屏' 概念, 在屏佔比上進一步提升.

客觀地說, 現在很多人知道 '全面屏' 這個名詞, 得益於小米MIX系列. 不過, 究竟什麼是全面屏手機, 業界至今其實並沒有統一界定. 一般認為, 全面屏手機, 指一個正面全是屏幕的手機, 屏佔比達100%, 是高屏佔比手機發展的最極致狀態. 但由於技術的局限性和功能性的體現需求, 目前屏佔比100%是無法做到的. 目前能夠稱之為 '全面屏' 的智能手機, 屏幕比例一般為18: 9甚至超過18:9, 屏佔比在80%以上.

小米去年推出MIX1的確帶熱了全面屏的概念, 但首家推出全面屏手機的卻不是小米. 早在2013年, 夏普就推出了旗下第一款夏普302SH手機, 這是一款屏佔比高達80.5%的超窄邊框手機, 當時大部分手機屏佔比都在60%-70%左右. 夏普把這種纖細的邊框和高達80.5%的屏佔比手機稱為 'EDGEST' 全身屏設計.

只不過, 夏普手機當年所推的這一概念並未被市場所接受和普及. 而在不久前榮耀暢玩7X全面屏發布會上, 榮耀總裁趙明還一度向全面屏的鼻祖—夏普致敬.

目前夏普也是推出全面屏機型最多的手機廠商, 其全面屏系列包括夏普305SH, 夏普Aquos Crystal, 夏普S2等. 事實上, 作為全面屏鼻祖的夏普本身也是供應鏈廠商, 其連續推出多款全面屏手機, 已然說明全面屏手機競爭比拼的關鍵, 那就是上遊供應鏈. 因為, 夏普不僅是手機廠商, 更是全球知名的面板廠商, 在量產和技術工藝上都可以做到自產自供, 所以說在屏幕技術的創新和應用初步成熟的當下, 全面屏手機之戰, 上遊供應鏈才是比拼的要塞和關鍵.

供應鏈是產品交付的 '命門'

全面屏手機之爭儼然已成為一場供應鏈的對決, 因為從去年下半年開始, 與手機相關的記憶體, 光學感測器和屏幕資源緊張, 正在經曆一波漲價潮, 同時隨著手機屏幕變得更大, 更輕盈, 屏幕供需已經不對等. 獨立電信分析師付亮在接受採訪時表示, 供應鏈將是國產手機上馬全面屏的命門, 如果屏幕等元器件供應量不足, 產能得不到保證, 將錯失全面屏的機會. 從整個市場分析, 全面屏的屏幕資源是一大制約因素. 所以說手機廠商在比拼全面屏手機時, 更多的是進行供應鏈的較量.

如果手機廠商供應鏈體系不具競爭力, 產品的交付能力自然會受影響. 作為將全面屏概念推向普及的小米, 在發布小米MIX 2後, 就受其所累. 根據小米官網最新顯示, 小米MIX2僅6G+64G版本有貨, 6G+128G版本和6G+256G版本都顯示無貨, 而全陶瓷機身的尊享版, 則需要進行預訂才能購買, 而線上下渠道, 同樣需要預約.

產品能否享受成功的 '黑科技' 包裝所帶來的宣傳紅利, 更大的考驗在於供應鏈掌控能力和製造過程的交付能力. 我們當然不能否認小米MIX系列包裝得很成功, 但只有供應鏈廠商保證穩定供貨的前提下, 才有足夠多的產品交付給消費者, 這更是不爭的事實.

作為互聯網手機的小米在供應鏈管理方面一直存在弊端. 雷軍在2016年就已經宣布親自抓手機供應鏈管理, 但從MIX系列的表現來看, 相關供應鏈企業並沒有給小米太多的支援, 供應鏈管理工作於小米來說仍有提升空間. 如果小米不能快速補齊短板, 提升交付能力, 其先發優勢或將被後進者所佔據, 錯失當前用戶對全面屏的換機需求.

打造爆款不能靠偷天換日, 廠商更應遵循產業規律

與小米MIX2缺貨的現況相比, 像華為Mate10, 榮耀暢玩7X, 金立M7, OPPO R11s, vivo x20 等全面屏手機都備貨充足, 發布後即全面上市銷售, 其關鍵就在於有完備的供應鏈體系支撐, 使產能得到保證, 具備穩定的交付能力.

其中, 同屬互聯網手機的榮耀, 與小米在全面屏機型上的市場策略完全不同. 榮耀在推出榮耀暢玩7X全面屏手機後, 強調的是其配合全面屏的拍照能力, 系統和千元檔的價位, 同時在供應鏈方面, 有華為強大的供應鏈管理能力做保障, 產品交付能力不用質疑, 從而快速開啟了全面屏市場. 據賽諾數據顯示, 今年前三季度, 在互聯網手機中榮耀出貨量為3919.5萬台, 銷售額達568億元; 小米則分別為3720.1萬台, 456.6億元.

隨著第四季度, 各家全面屏手機的陸續上市, 類似機型的出貨量也將對年底的銷售數據產生巨大影響. 據東北證券分析師預測, 2017年全球手機總銷量為15億部, 全面屏手機的滲透率將達到5%. 在2018年, 隨著iPhone X等多款旗艦機的放量和用戶換機潮的推動, 全面屏手機銷量會進入爆發期, 達到40%以上的滲透率; 在2019年預計滲透率可達60%, 成為中端手機的標配.

現階段全面屏正處於集中上量期, 屏幕資源還是相對緊張. 目前OLED的供應商主要還是三星和JDI, 國內的京東方也開始放量, 接下來包括天馬微電子, 和輝光電等面板廠商有望加入供應商行列, 面板產能會陸續提升, 產能的瓶頸將進一步緩解.

全面屏是屏幕技術進步的體現, 並不是某個手機品牌的獨有技術, 依賴於完備的供應鏈環節, 手機廠商應該遵循產業發展規律, 不應該在全面屏混戰的初期就誤導市場, 強調這項 '黑科技' 是自己專屬發明, 而是應該強化供應鏈管理, 與上遊廠商一道來提升供應鏈的交付能力, 同時圍繞技術進行聯合創新, 持續優化用戶剛需的技術應用, 並結合全面屏形成差異化優勢, 來打造全面屏爆款.

3, 摺疊式成2018年智能手機新戰場 華為三星蘋果OPPO紛紛入局;

集微網消息, 摺疊式智能手機即將成為手機創新的下一個戰場. 繼中興通訊日前發布新款摺疊式中興天機Axon M後, 華為, OPPO亦將跟進推出摺疊式手機, 另外蘋果, 三星也同樣在展開摺疊式智能手機布局. 業內人士稱, 三星電子已經在美國, 韓國申請摺疊式智能手機相關專利, 而LG Display也在傳接獲蘋果摺疊式iPhone面板研發計劃. 如果三星與LG Electronics能率先量產單一屏幕的摺疊式智能手機, 將可擺脫國內手機廠商的追擊. 在後智能手機時代, 手機創新已經乏陳可數, 對於發展摺疊式雙屏手機的大幅創新成手機廠商不遺餘力的目標, 其產品也確實讓人驚豔. 今年10月中興通訊發布的Axon M智能手機, 有單屏, 雙屏, 擴展, 鏡像四種操作模式, 可結合傳統智能手機便攜性和雙屏設計拓展性, 屏幕可像書籍一樣朝側面翻開, 兩個屏幕執行不同的應用程式, 中興通訊將其稱為摺疊式智能手機, 但行業人士多半將其視為雙屏幕手機, 並非單一屏幕的摺疊式手機. 消費者在其發布後就一直在討論雙屏同步處理多任務的各種應用場景.

在中興發布摺疊式手機後, 華為也將要加入這一陣營. 據華為消費者業務總裁餘承東則透露, 華為正在開發由兩個屏幕組成的智能手機, 並已開發出了摺疊屏幕智能手機的原型機, 但是目前這款原型機還需要針對一些機械設計相關功能進行改進, 預計2018年底前發布.

此外, OPPO則傳出已申請屏幕上半部可摺疊的智能手機專利, 或將搶先進軍摺疊式手機市場. 根據專利檔案顯示, OPPO搭載這項技術專利的設備頂部的25%至35%部分能夠進行縱向上的彎曲, 摺疊.

值得注意的是, 三星不久前分別在美國與韓國為摺疊式智能手機申請專利, 從專利中的產品示意圖顯示, 在智能手機中間將有類似鉸鏈(Hinge)的結構, 可讓手機由上往下對摺. 三星IT暨移動通訊事業部長高東真先前表示, 已將摺疊式手機納入產品技術藍圖, 目標是2018年問世, 但目前仍有一些技術問題必須解決. 另外, 業界亦傳出樂金顯示器已接獲蘋果有關摺疊式iPhone的面板研發計劃, 目標2020年前完成技術研發並商用化. 由於三星電子與LG各自擁有專門生產顯示器的關係企業, 未來在開發單一屏幕的摺疊式智能手機較為有利. 儘管摺疊式智能手機的研發並不容易, 然在技術應用上有機會顛覆既有手機市場, 由於消費者會偏好大屏幕手機, 但又不希望體積過大, 攜帶不便, 這使得摺疊式手機成為能夠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可能發展方向. 一旦讓面板顯示技術做到量產需求, 摺疊式手機將會在2018年打響. 除了外觀驚豔外, 摺疊式手機從手機功能面來看, 單純傳送訊息或使用社群軟體時, 可使用小屏幕, 在觀賞影片或玩遊戲時, 才改用大屏幕. 若將屏幕對摺使原本的後置主鏡頭來到前方, 便能以性能較佳的後置鏡頭拍攝自拍相片, 廠商也能省下裝設前置自拍鏡頭, 將智能手機功能帶來更大的發揮空間. 對於摺疊式手機的零組件供應商而言, 由於摺疊式智能手機從內部主機板, 電路, 電池等都得重新設計, 甚至必須開發先前沒有的新零件, 將是一大挑戰. 而單一屏幕的摺疊式手機, 屏幕必須能夠承受數萬次以上的摺疊與攤平, 對產品耐用度有很大考驗. 目前中興推出的天機Axon M摺疊式手機採用雙屏摺疊設計, 並在薄薄的手機屏幕間設立轉軸, 來解決單屏幕直接摺疊的耐用性問題, 其轉抽由供應商廈門華爾達提供.

華為, 三星一旦緊跟中興天機Axon M的市場節奏, 甚至蘋果, OPPO等都相繼在2018年推出摺疊式手機, 市場放量提升將讓上遊零組件供應商大為受益. 儘管目前有廠商對於摺疊式手機前景仍存疑慮, 但面對智能手機逐漸缺乏創新的時代, 在生物辨識, 全屏幕, 無線充電等熱潮過後, 2018年手機廠商或得寄望在摺疊式手機的創新上搶佔市場.

同時, 從長遠考慮, 摺疊屏手機在未來的探索空間無疑非常大, 手機功能越來越多, 機身要越做越薄, 屏幕將可有更大的發展價值, 結合屏幕的創新也將是未來兩年智能手機的創新趨勢. 目前這一輪摺疊屏手機廠商之間的較量已經開始, 2018年將可以看到更多摺疊屏手機上市.

4, GfK: 5G, 全面屏推動創新, 'T' 型格局下中國手機市場展望;

GFK在最近發布的中國手機市場2017年第三季度報告《變中求新》中指出, '穩中求進' 聚焦年初對於2017年市場穩定, 增長放緩, 壓力加大的預判, '進中求變' 基於中國手機市場以小米之家, 京東之家, 阿里新零售等第三次零售變革——大平台時代的到來進行深入剖析, '變中求新' 倡導在變革當中需要引入 '新' 思維, 從而形成差異化優勢, 實現再次突破.

2017年中國手機市場零售量增長持續波動, 量穩價升

GfK中國手機零售監測數據顯示, 2017年第三季度中國手機市場零售量規模1.19億台, 智能機1.13億台, 智能機同比增長僅為1.0%; 零售額規模為2507億元, 智能機零售額2498億元, 智能機同比增長18.3%, 市場仍然繼續向高價位升級.

進入2017年, 中國手機市場零售量同比增長進入正負波動期, 增長乏力, 預計2017年中國手機市場全年零售量規模為4.74億台, 同比增長僅為0.7%; 而零售額規模為1.03萬億, 同比增長16.6%, 智能機均價已達2250元, 中國手機市場呈現量穩價升的趨勢.

'T' 型格局, 成長空間壓縮, 壓力倍增, 突破須引入 '新思維'

進入2016年下半年, 中國手機市場資源快速集中, 由原來的 '倒三角' 演變為 'T' 型格局. 上部品牌繼續擴張產品線, 高中低價位全線洗牌, 中間品牌空間大幅壓縮, 規模受限, 小品牌產品與消費者形成斷層, 渠道難以滲透, 市場活力大幅減弱, 全市場壓力倍增, 品牌破局需引入差異化 '新' 思維, 破除市場禁錮.

大平台時代來臨, '新' 零售變革驅動, 線上/線下增長差距拉大

2017年低線消費升級紅利消退, 線下增勢削減, 而以阿里, 京東, 小米等為代表的互聯網集團發起 '新' 一輪零售變革, 藉助資本, 數據, 物流, 電商節等優勢資源快速落地線下, 從而驅動資源再一次向線上匯聚, 而線下渠道轉型應對不及, 與線上差距快速擴大.

第三次零售變革——大平台時代已然到來, 行業大勢之下只能順勢而為, 互聯網集團的 '效率與數據' 成為先期勝出的關鍵要素, 而線下渠道如何阻擊, 需要 '新' 模式的轉變.

萬物互聯, 智能家居, 5G將催生以手機為核心的消費者 '新生態'

大平台時代來臨, 廠商, 渠道商, 電商界限逐步消融, 進入無界競爭, 而以手機, 音箱等為中心的生態連結的逐步疊加, 將會逐步增加用戶更換品牌的 '邊際成本' , 就如同在更換手機號時, 聯繫人告知, 銀行卡解綁, 賬號電話更換等一系列的邊際成本, 優質, 多元的生態連結體驗將會成為未來大平台競爭的關鍵壁壘.

萬物互聯, 智能家居, 5G將會催生一系列的消費者 '新生態' , 而手機具備的隨身, 便捷, 處理能力強, 交互體驗優等天然優勢, 將會成為 '新生態' 的中心, 如何快速有效的進行生態布局成為大平台每一個參與方必須面對的問題.

全面屏 '新技術' 極速爆發, 行業創新乏力, 加劇寡頭格局

全面屏成為2017年中國手機市場 '新技術' 側最火的一個概念, 多品牌多款全面屏產品於9月份集中上市, GfK預計2017年底全面屏產品銷量份額將超20%, 三個月份額增長近20個百分點, 遠高於雙攝的普及速度.

展望2018年, 全面屏產品預計全年將超40%, 如何突破千元價位檔的成本限制, 成為全面屏產品份額進一步增長的關鍵, 需要全行業, 全產業鏈的共同推動.

全線品牌高中低端全面聚焦全面屏一個技術點, 從另外一角度也預示著行業創新的乏力, 同時全面屏資源的緊張也會進一步加劇市場的寡頭格局. 技術創新多元化, 才能再次激發市場活力, 百花齊放需要全行業每一個參與方的共同努力.

5, '賽龍事件' 再追蹤: 同洲電子1.5億注資款謎團;

表面上看, 爭論已一周有餘的 '賽龍事件' , 已隨捲入事件的各方緘默而趨於平靜, 但事實並非如此.

近日來, 第一財經1℃記者輾轉共青城, 南昌和北京等地的調查顯示, 時至今日, '賽龍事件' 背後仍暗流湧動, 關注此事的群體, 無論從地域或者行業來分, 也遠遠超出了網路上能夠觀察到的範圍.

記者接觸到了與 '賽龍事件' 存在千絲萬縷聯繫的受訪者, 綜合各方表述來看, 這一事件之所以引發廣泛的討論, 在於它的空前複雜性和典型性.

共青城賽龍通信技術有限責任公司 (下稱 '共青賽龍' ) 生死之間, 跨越的不僅是長達數年的時間和它錯綜複雜的股權關係變化, 更是在經濟轉型期, 人們對北, 上, 廣, 深之外小城市發展未來, 乃至招商引資環境的思考.

可以預料的是, 有關 '賽龍事件' 的諸多謎團, 仍將隨事態發展而逐漸明朗化和清晰, 爭議各方亦會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 而僅從拯救一家企業究竟有多難——這一 '賽龍事件' 中最易忽視的小線頭延伸調查, 尋找真相即已如大海撈針.

謎團前言

在網路最早流傳的共青賽龍之死版本中, 從2013年年底開始的拯救賽龍行動, 僅失敗的重組就有5次, 其中兩次重組即分別涉及了兩家上市公司——內蒙發展 (000611.SZ, 現已改名 '天首發展' ) 和同洲電子 (002052.SZ) , 共青賽龍與這兩家上市公司發生關聯的一名關鍵人物, 就是周銘磊.

就上述兩次重組繼續追索, 最吸睛的一處細節是——周銘磊找到了同洲電子董事長袁明, 賽龍與同洲電子達成協議, 共同出資設立獵龍科技有限公司 (下稱 '獵龍科技' ) , 接著, 同洲電子, 當地政府及周銘磊找來的投資方, 共同注資獵龍科技8.8億元.

按照重組協議, 獵龍科技8.8億元重組資金到位後, 其中4億元用於向共青賽龍購買相關資產, 而共青賽龍出售資產所得的4億元用於償還債務.

據最早流傳版本, 8.8億元中的4億元由同洲電子注入1.5億元, 由周銘磊控制的公司謙泰寶象, 星億東方及意中聯合分別注入1億元, 1億元和0.5億元. 但遺憾的是, 周銘磊一方和地方政府始終未有資金注入, 只有同洲電子1.5億元到位.

再後來, 同洲電子轉至獵龍科技賬戶上的1.5億元, 也未用於拯救企業, 而是被轉至北京軟財富科技投資控股有限公司 (下稱 '軟財富' ) 賬戶.

據1℃記者拿到的一份疑似共青城官方材料顯示, 2016年4月, 袁明以周銘磊涉嫌非法轉出同洲電子1.5億元的投資款向公安機關報案, 共青財投作為利益受損股東, 亦向公安機關報案. 公安機關已受理並立案偵查.

蹊蹺的是, 2015年12月末和2016年1月初即已發生的轉款事件, 為什麼到2016年4月才報案? 而查證並不艱難的1.5億元資金去向, 至今已一年多, 卻仍然沒有調查結果.

由於周銘磊始終未再站出來現身說法, 這1.5億元投資款謎團仍未揭開.

為試圖還原同洲電子這1.5億元注資款去向, 過去數天裡, 第一財經1℃記者採訪到了周銘磊, 以及與1.5億元注資款密切相關的其他涉事方. 固然在整個 '賽龍事件' 尚未全部明朗前, 無法判斷受訪對象所言真偽, 但從釐清整件事情的目的出發, 補齊此前缺失的涉事方發言, 或有助於最終徹底揭開迷霧.

1.5億元從哪兒來?

在最早的 '賽龍事件' 版本中, 到位後的同洲電子1.5億元注資款, 先後分兩次被打入了軟財富賬戶. 而在軟財富的兩個法人股東中, 其中一個為北京匯智榮盛資訊科技公司 (下稱 '匯智榮盛' ) ——工商資訊顯示, 它的投資方, 為周銘磊, 周銘娟兩人的瑞安巴騰資產管理公司.

圍繞軟財富展開的1.5億元資金的曲折注資, 或可揭開重組冰山的一角.

'1.5億元是走了一個閉環, 而不是我們拿走了. ' 周銘磊對第一財經1℃記者說, '同洲電子前董事長袁明現在欠我們1.5億元本金, 外加幾千萬的利息. '

就最早流傳版本中所涉及的1.5億元流向, 周銘磊補充說, 流傳版本只知此1.5億元資金流轉的中間段, 卻不知這筆資金從何而來, 又去向何處.

'1.5億元是從華融信託出過來的錢, 華融信託借給中融匯金租賃有限公司 (下稱 '中融匯金' ) 1.5億元, 這筆錢再由中融匯金打給同洲電子, 同洲電子再把其中1.5億元出資至獵龍科技. ' 周銘磊說.

周銘磊解釋說, 之所以經手中融匯金給同洲電子, 在於中融匯金作為通道, 從中收了1%的利息差價. 此外, 中融匯金向華融信託拆借的不超過1.7億元資金, 袁明夫婦承擔連帶責任.

周銘磊向1℃記者出具的書證材料顯示, 在一份2017年10月30日由國浩律師事務所向袁明發出的律師函上寫道: 2015年12月29日約定, 華融信託向中融匯金髮放不超過1.7億元信託貸款. 袁明及其配偶劉影對該筆貸款承擔連帶保證, 且袁明同意以其個人持有的同洲電子約1.26億股權承擔保證責任.

據上述律師函, 之所以在10月30日發出, 原因是2017年10月28日同洲電子公告稱, 袁明正籌劃將其所持有的1.23億同洲電子股份轉讓給深圳市小牛龍行量化投資企業 (有限合夥) (下稱 '小牛龍行' ) , 由於此前這部分股份已承擔連帶保證責任, 所以華融信託委託國浩律師事務所發出律師函, 要求袁明停止與小牛龍行的此項交易.

除了上述律師函佐證周銘磊所說華融信託是不超過1.7億元借款的最終債權人, 1℃記者還獲得了一份由共青城政府聯絡員程瑋發給獵象資本方面的會議通知簡訊, 其中寫道: 邀請周銘磊, 同洲電子以及華融信託共同商討共青城賽龍重組遺留問題.

如上述會議通知屬實, 將表明華融信託通過中融匯金借給袁明的不超過1.7億元, 很有可能就是同洲電子用來向獵龍科技出資的1.5億元, 而且與此事相關的各方很可能都已知情. '否則怎麼會叫華融信託來開會呢? ' 周銘磊表示.

但在隨後的採訪中, 這一說法仍無法完全落地. 第一財經1℃記者致電前述聯絡員程瑋, 程瑋在電話中表示, 對上述會議通知沒有印象. 記者又聯繫到了華融信託項目經辦人孫威, 對方表示對此事不便回應.

1.5億元又去了哪兒?

袁明向公安機關報案稱周銘磊涉嫌非法轉出1.5億元, 周銘磊又對記者說, 1.5億元是被同洲電子拿走的, 並且還有幾千萬的利息. 那這1.5億元究竟到了哪兒?

在最早流傳版本中, 這1.5億元流向了軟財富, 袁明同時報案. 至周銘磊這方, 除了對此事不滿, 周銘磊對1℃記者講解和展示了一個較為複雜的資產和資金交易流程.

周銘磊表示, 華融信託借款給中融匯金, 中融匯金再將1.5億元借給同洲電子, 同洲電子以投資款的形式將1.5億元打入獵龍科技賬戶, 形成對獵龍科技的股權; 獵龍科技再將1.5億元打入軟財富, 形成對軟財富的股權; 軟財富再打1.5億元到中融匯金的賬上, 形成軟財富對中融匯金的股權.

中融匯金是最終收到整筆投資款的公司, 它收到的1.5億元投資款, 又從華融信託手中買下1.5億元債權資產, 形成經營業務.

其中, 中融匯金借給同洲電子的1.5億元, 以承接不良資產的方式, 從同洲電子獲取了相應的應收賬款保理資產.

'整個事情相當於同洲電子以一堆不知道能不能收回的應收賬款, 換來一筆1.5億元的真金白銀, 既甩掉了應收賬款的包袱, 粉飾了自己2015年年報業績盈利, 又履行了對獵龍科技出資1.5億元資金的義務. ' 周銘磊說.

知名科技自媒體人丁辰靈分析, 明眼人應該看得出來, 除了同洲電子可以避免戴上ST的帽子, 這場複雜的交易背後, 恐怕更重要的是為了同洲電子能夠拉抬股價, 從而為重組方案的後續投入創造更充實的現金.

在周銘磊看來, 1.5億元在整個重組方案中, 起到了合并資產的重要作用.

'重組方案是談好的, 引進同洲電子1.5億元, 是有條件的, 整個業務模型是, 供應鏈金融, 金融科技服務注入獵龍科技. 當時在深圳, 無論袁明還是代小權, 都就此達成了共識, 只想把這個事情做好. ' 周銘磊說. '1.5億元這輪出資中, 真正出錢的是華融信託, 背債的是中融匯金. '

另外, 周銘磊還說, 中融匯金以向華融信託負債的方式給到同洲電子的1.5億元, 從同洲電子換得的應收賬款保理業務, 存在詐騙嫌疑. '同洲電子收到欠款方支付的應收賬款後, 遲遲不按照合同約定支付給中融匯金, 也不按照合同約定向中融匯金通報應收賬款的收款情況. 這件事情, 中融匯金方面已經準備追究袁明和同洲電子的法律責任. '

第一財經1℃記者通過天眼查查詢發現, 同洲電子對獵龍科技的1.5億元投資款, 已經形成工商登記的相應股權; 但軟財富的工商名冊中, 還沒有獵龍科技; 中融匯金的股東名冊中, 亦沒有軟財富.

對此, 周銘磊回應說: '後續其他幾個股東, 包括共青財投這家股東沒有出資到位, 各個股東之間對後續的重組方案發生分歧, 所以沒有辦理工商變更. 但當時的資金流水的付款憑證上, 明確寫的是增資款. ' 不過1℃記者未能拿到書證.

令人疑竇叢生的一個線索是, 記者查詢同洲電子相關公告時發現, 袁明準備將共青獵龍從上市公司轉到自己名下的公司.

據2017年4月14日同洲電子發布的公告, 董事會通過決議, 將所持有的共青獵龍17.05%的股權, 以原價1.5億元, 轉讓給深圳市同舟共創投資控股有限公司, 而後者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即為袁明.

第一財經1℃記者試圖聯繫袁明, 但他曾使用過的數個手機號碼都無法接通. 此後, 記者又通過同洲電子曾經的監事丁年生找尋袁明下落, 丁年生對記者說: '我最近也一直打不通他的電話. ' 記者另從深圳證券交易所相關負責人處獲得的資訊表明, 深交所已將袁明列為重點監管對象.

另外, 代小權的代理律師謝民也表示已經接受最高級別媒體採訪, 不再對重組相關情況接受採訪.

謎一樣的其他細節

針對 '賽龍事件' 最早流傳版本中所提, 周銘磊前律師王坤向代小權說, 周銘磊已經承認其在共青城的非法詐騙行為. 第一財經1℃記者隨後電話聯繫上了王坤, 但王坤在電話中表示, 上述說法純屬謊言.

對於與這1.5億元相關的地方政府關聯方, 流傳版本稱, 資金的轉出, 需由獵龍公司董事的簽字, 簽字的人就有共青城原副市長詹政指派的共青城政府兩名董事, 張韜和黃益鵬. 據此, 詹政也牽扯進來.

此前, 詹政對多家媒體回應稱, 同洲電子發布出資成立獵龍的公告, 並把1.5億元打到獵龍科技的賬上, 他有關共青賽龍重組的工作就結束了. 就此事, 他對第一財經1℃記者再次表示, 他的工作節點定在2015年12月30日就結束了, 而且黃益鵬是共青賽龍的財務總監, 也不是他指派的董事, 張韜則是代表共青財投的董事.

與詹政工作節點結束時間12月30日對應的是, 據流傳版本, 分兩筆轉至軟財富的1.5億元資金, 第一筆所涉5000萬元劃轉發生在2015年12月30日, 另外的1億元劃轉則發生在2016年1月4日.

此前網路盛傳的賽龍突死文章中稱, 詹政邀請周銘磊加入 '指導' 這場 '資本盛宴' . 對此, 周銘磊表示, '代小權是我的一位孟姓朋友介紹認識, 時間點大概在2013年10月. 我是來了共青城才認識詹政的. '

另外, 第一財經1℃記者還在北京見到了獵龍科技供應鏈負責人劉純.

在 '賽龍事件' 最早流傳版本中, 涉及劉純的部分如此說道: 2015年8月9日代小權與周銘磊的合伙人劉純的通話錄音中, 劉純說: '富融永泰有50%的股份是給詹政 (副市長) 的. ' 這輪賽龍的資產處置環節中, 劉純也許是因為沒有分到預期資產, 怨氣頗大. 劉純在電話錄音中提到, 詹政告訴他們: 代小權現在已經簽字把所有資產都轉讓給他們了, 代小權什麼都沒有了, 他們可以分了. 此外, 劉純還透露, 共青賽龍的股權有一半是給詹政的.

但坐在第一財經1℃記者對面的劉純, 卻完全否認了上述對話, '我連富融永泰是什麼公司, 幹什麼的我都不知道. '

劉純表示, 他在共青城時的工作, 主要有兩點, 一是輔助獵象資本幫助共青賽龍對接供應鏈; 二是解決一些供應商及建築商的工程款.

'這是我負責的兩項工作. 其他的事情我沒參與. 另外, 我肯定也沒有說過共青賽龍的股權50%給詹政的話, 我也不參與重組. 他們有證據可以拿出來, 同時不排除後續採取法律手段追究他們對我個人的侵權責任. ' 劉純說. (有同洲電子參與的這一版重組方案, 其實已被重組各方認可, 但最終仍然功敗垂成, 至於具體詳情, 敬請關注後續報道. ) 第一財經

6, 樂視網:賈躍亭姐弟發函稱無力履行借款承諾 深表歉意;

新浪科技訊 11月10日晚間消息, 樂視網發布公告稱: 2017年11月9日, 公司分別收到賈躍亭, 賈躍芳回複的函件, 賈躍亭, 賈躍芳表示已無力繼續履行無息借款予上市公司的承諾, 亦無力履行增持上市公司股份的承諾. 深表歉意!

此前樂視網於9月20日和21日分別向賈躍亭和賈躍芳發送了《關於提醒並要求賈躍亭先生繼續履行借款承諾的函》和《關於提醒並要求賈躍芳女士繼續履行借款承諾的函》, 並於 10 月 26 日分別向賈躍亭先生和賈躍芳女士發送了《關於再次提醒並要求賈躍亭先生繼續履行借款承諾的函》和《關於再次提醒並要求賈躍芳女士繼續履行借款承諾的函》.

賈躍亭在回函中表示, 近期收到了上市公司董事會發來的《關於再次提醒並要求賈躍亭先生繼續履行借款承諾的函》, 要求繼續履行借款承諾, 將原減持資金繼續借與上市公司使用或者增持公司股票. 但因2016年下半年, 樂視非上市體系及本人出現資金危機, 至2017年上半年, 資金危機持續加重, 賈躍亭已將減持所得資金全部用於非上市體系以及本人所涉及的債務償付等, 目前已無力繼續履行無息借款予上市公司的承諾, 亦無力履行增持上市公司股份的承諾. 因此給上市公司以及投資者帶來的不便與不利影響, 深表歉意!

姐姐賈躍芳的表態與賈躍亭大致相同, 稱已將減持所得資金全部用於樂視公司業務發展及其所涉及的債務償付等, 目前已無力繼續履行無息借款與上市公司的承諾.

以下為公告原文:

樂視網資訊技術 (北京) 股份有限公司 關於收到賈躍亭先生, 賈躍芳女士回複函件的公告

樂視網資訊技術 (北京) 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 '樂視網' 或 '公司' ) 於 9 月 20 日和 21 日分別向賈躍亭先生和賈躍芳女士發送了《關於提醒並要求賈躍亭 先生繼續履行借款承諾的函》和《關於提醒並要求賈躍芳女士繼續履行借款承諾 的函》, 並於 10 月 26 日分別向賈躍亭先生和賈躍芳女士發送了《關於再次提醒 並要求賈躍亭先生繼續履行借款承諾的函》和《關於再次提醒並要求賈躍芳女士 繼續履行借款承諾的函》. (詳情請見公司於 2017 年 10 月 27 日在巨潮資訊網上 披露的《關於向賈躍亭先生, 賈躍芳女士發送函件的公告》 (公告編號: 2017-134)

2017 年 11 月 9 日, 公司分別收到賈躍亭先生, 賈躍芳女士回複的函件, 函 件主要內容如下:

一, 《關於本人無息借款與上市公司承諾事項的回函》 (賈躍亭)

'2015 年為了緩解樂視網資訊技術 (北京) 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 '樂視 網' , '上市公司' 或 '公司' ) 資金壓力, 滿足公司日常經營資金需求, 本人部 分減持自己所持有的樂視網股票, 並承諾將其所得全部借給公司作為營運資金使 用, 借款將用於公司日常經營, 公司可在規定期限內根據流動資金需要提取使用, 借款期限將不低於 60 個月, 免收利息.

本人後期追加承諾如下:

1, 已經減持所得資金將全部借予上市公司使用, 上市公司進行還款後, 還 款所得資金將自收到還款之日起六個月內全部用於增持樂視網股份.

2, 本人屆時增持同樣數量股份時, 若增持均價低於減持均價, 則減持所得 款項與增持總金額的差額將無償贈予上市公司. 在減持之日至增持之日期間內發

本公司及其董事會全體成員保證資訊披露內容真實, 準確和完整, 沒有虛假 記載, 誤導性陳述或重大遺漏.

生派息, 送股, 資本公積金轉增股本等除權除息事項, 所減持股票的價格與數量 將相應進行調整.

(交易均價=交易總金額/交易總股數) 本人兩次減持所得資金淨額合計 472, 252.55 萬元, 減持後本人與上市公司簽

署了兩份《借款協議》, 根據公司運營所需, 將減持款項借與上市公司使用.

公司已在定期報告中公開披露了本人的關聯借款餘額及當期變動情況, 截至 2015 年 6 月 30 日, 2015 年 12 月 31 日, 2016 年 6 月 30 日, 2016 年 12 月 31 日及 2017 年 6 月 30 日, 關聯借款餘額分別為 156, 547.00 萬元, 207, 060.07 萬元, 250, 060.07 萬元, 260.07 萬元及 0 元. 2015 年至今, 本人減持資金借予上市公司 的最高額為 471, 647.00 萬元, 累計發生額為 1, 134, 426.00 萬元.

對於此筆借款資金的管理, 上市公司綜合考慮借款使用對公司運營的整體影 響, 從最有利於上市公司及股東利益的角度, 綜合考慮後採用的是動態的 '隨借 隨還' 模式, 上市公司根據需要借回資金作為經營使用, 也根據經營和財務狀況 等暫時歸還部分借款.

近期, 本人收到了上市公司董事會發來的《關於再次提醒並要求賈躍亭先生 繼續履行借款承諾的函》, 要求本人繼續履行借款承諾, 將原減持資金繼續借與 上市公司使用或者增持公司股票. 但因 2016 年下半年, 樂視非上市體系及本人 出現資金危機, 至 2017 年上半年, 資金危機持續加重, 本人已將減持所得資金 全部用於非上市體系以及本人所涉及的債務償付等, 目前已無力繼續履行無息借 款予上市公司的承諾, 亦無力履行增持上市公司股份的承諾. 因此給上市公司以 及投資者帶來的不便與不利影響, 本人深表歉意!

本人作為上市公司大股東, 對上市公司的持續穩定經營一直保持持續密切關 注, 在此期間一直積極推動樂視非上市體系與上市公司的切割工作, 以此保障上 市公司的資產和財務安全, 同時持續推進樂視非上市體系的資產處置工作, 以期 儘快解決關聯欠款問題, 上市公司持續穩定的經營, 為本人竭力所為之事. 在本 人後期財務狀況允許的情況下, 本人願意繼續按照此借款承諾將以上減持資金借 與上市公司使用, 後期借款行為與本次借款承諾無關, 為本人自願行為. '

二, 《關於本人無息借款與上市公司承諾事項的回函》 (賈躍芳)

'2014 年底為滿足樂視網資訊技術 (北京) 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 '樂視 網' , '上市公司' 或 '公司' ) 日常經營資金需求, 本人部分減持自己所持有的 樂視網股票, 並承諾將其所得全部借給公司作為營運資金使用, 該筆借款將用於 公司日常經營, 公司可在規定期限內根據流動資金需要提取使用, 借款期限將不 低於 60 個月, 免收利息.

減持後本人與上市公司簽署了兩份《借款協議》, 根據公司運營所需, 將減 持款項借與上市公司使用.

公司已在定期報告中公開披露了本人的關聯借款餘額及當期變動情況, 截至 2014 年 12 月 31 日, 2015 年 6 月 30 日, 2015 年 12 月 31 日, 2016 年 6 月 30 日, 2016 年 12 月 31 日, 2017 年 6 月 30 日本人關聯借款餘額分別為 101, 556.87 元, 170, 823.57 萬元, 140, 173.57 萬元, 140, 173.57 萬元, 43, 373.57 萬元, 0 元.

對於此筆借款資金的管理, 上市公司綜合考慮借款使用對公司運營的整體影 響, 從最有利於上市公司及股東利益的角度, 綜合考慮後採用的是動態的 '隨借 隨還' 模式, 上市公司根據需要借回資金作為經營使用, 也根據經營和財務狀況 等暫時歸還部分借款.

近期, 本人收到了上市公司董事會發來的《關於再次提醒並要求賈躍芳女士 繼續履行借款承諾的函》, 要求本人繼續履行借款承諾, 將原減持資金繼續借與 上市公司使用. 但因 2016 年下半年, 公司出現資金危機, 至 2017 年上半年, 資 金危機持續加重, 本人已將減持所得資金全部用於樂視公司業務發展及其所涉及 的債務償付等, 目前已無力繼續履行無息借款與上市公司的承諾, 因此給上市公 司以及投資者帶來的不便與不利影響, 本人深表歉意! '

基於上述函件內容及其現狀, 公司董事會認為賈躍亭先生, 賈躍芳女士由於 個人資金, 債務原因已無力繼續履行借款承諾, 並且目前也未提出新承諾以替代 原有承諾, 故賈躍亭先生, 賈躍芳女士已違反自身所作借款承諾.

公司持續關注相關事項的進展, 將嚴格按照《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股票上 市規則》, 《上市公司監管指引 4 號——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 股東, 關聯方, 收購人以及上市公司承諾及履行》等有關法律法規及其規章制度進行披露, 敬請廣 大投資者注意投資風險.

特此公告. 樂視網資訊技術 (北京) 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會 二〇一七年十一月十日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