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K小米获中印榜样, vivo传音夺企业社会责任奖;

1, 联发科, 小米获中印榜样, vivo, 传音夺企业社会责任奖; 2, 全面屏大普及 供应链有话说; 3, 折叠式成2018年智能手机新战场 华为三星苹果OPPO纷纷入局; 4, GfK: 5G, 全面屏推动创新, 'T' 型格局下中国手机市场展望; 5, '赛龙事件' 再追踪: 同洲电子1.5亿注资款谜团; 6, 乐视网:贾跃亭姐弟发函称无力履行借款承诺 深表歉意;

集微网推出集成电路微信公共号: '天天IC' , 重大新闻即时发布, 天天IC, 天天集微网, 积微成著! 扫描文末二维码添加关注.

1, 联发科, 小米获中印榜样, vivo, 传音夺企业社会责任奖;

集微网班加罗尔报道 第六届中印论坛于2017年11月10日在印度卡纳塔克邦的首府, 拥有印度的硅谷之称的科技之城——班加罗尔举行. 在11月9日的欢迎晚宴上, 中国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林怡女士及国际商务领袖联合论坛主席, 普达集团总裁拉Rajiv对中印双方在各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企业进行了表彰. 联发科技, 小米科技, 三一重工, 郑州华晶, Canara Bank, Flipkart, HYVA, Tech Mahindra (马恒达) , Wipro (维布络) 等9家企业荣获 '中印榜样' 称号, vivo, itel (传音) 则被授予 '企业社会责任奖' .

(从左往右依次是中国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林怡, 中国驻印度使馆刘劲松公使, 国际商务领袖联合论坛主席, 普达集团总裁Rajiv, 河北省副省长王晓东, 卡纳塔克邦首席部长Siddaramaiah, 卡纳塔克邦工业部长Subhash Desai)

中国印度论坛, 是习近平主席2014年出访印度成果之一, 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李小林女士与印方签署的国家级经贸论坛.

论坛主旨, 聚焦中印经贸发展, 投资合作, 文化交流及旅游推介, 演绎现代产业发展与历史文化传统的完美融合, 加深中印两国民间的相互了解, 促进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 两国优势产业产能合作, 践行国家' 一带一路 '战略.

2015, 第四届中国印度论坛首次设置 '中印榜样' , 是中国印度论坛首设的国家级表彰, 以此表彰在中印投资合作领域做出贡献的企业和机构, 如今 '中印榜样' 已经成为中印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 迄今为止, 已经有30家中印企业获得 '中印榜样' 称号. '中印榜样' 的表彰, 不仅是一种形式, 更是要发挥它的引领作用, 为两国政府与政府间, 政府与行业间, 行业与行业间, 企业与企业间搭建沟通交流合作的平台, 努力推动中印关系取得更好的发展, 让 '中国龙' 与 '印度象' 和谐共处, 合作发展, 惠及两国. '企业社会责任奖' , 则是对中印企业在社会责任领域表现优异的企业进行表彰.

印度——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机市场

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增长持续趋缓的行业背景下, 印度是全球智能手机增长最快的国家, 并成为除了中国以外, 拥有智能手机用户数量最多的国家. 研调机构 Canalys 公布调查报告指出, 2017 年 Q3 (7-9 月) 印度智能手机出货量较去年同期大增 23% 至超过 4,000 万支, 已超越美国, 成为仅次于中国大陆的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机市场. 还有机构预测在2018年, 印度将拥有5.3亿个智能手机用户. 目前, 印度手机用户数量已突破10亿. 市场研究公司Counterpoint Research的统计数据则显示, 印度现在只有3亿到4亿用户使用的是智能手机, 换机需求十分旺盛.

大内存, 双摄镜头, 指纹识别, 全面屏这些在国内备受消费者欢迎的新技术, 也已经成为印度高端智能手机的标配. 而拥有这些功能的中国智能手机品牌价格却只有苹果的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 因此培养了大量的印度粉丝群体.

自2013年起中国品牌手机厂商开始大规模进入印度市场, 凭借着着优秀的产品设计, 品质, 并引入了中国市场的营销模式, 以极高的性价比迅速占领印度市场, 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有数据统计, 中国品牌今年在印度市场的份额已经由2012年第3季度的1%猛增至57%, 占据印度半壁江山. 而排名前五的手机企业中, 除了三星之外, 其余四家都是中国手机品牌.

因此, 通信和手机企业成为了整个论坛的焦点, 获奖企业都在印度市场取得了傲人的业绩. 其中, 联发科作为全球第二大的手机芯片提供商, 2016年底在印度市场占比达30%. 小米科技自年初以来, 其每个季度的销量超过了400万台, 今年三季度更是以22.3%的市占率, 仅次于三星成为了印度第二大手机品牌. Vivo如今成为印度顶级智能手机品牌之一, 印度市场排名前五, 市场份额达到17.5% . itel品牌则致力于通过高性价比的产品, 来逐渐改善消费者的生活.

联发科技: 在印度的研发投入超过3.5亿美金

联发科技2016年营收超过86亿美金, 一年约有15亿台搭载联发科技芯片的终端产品在全球各地上市, 其中包含超过5.5亿台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 市占率全球第二.

早在2004年联发科就进入印度市场, 在 Noida 建立第一个研发中心 MediaTek India Technology Pvt. Ltd., 接着于2014年在Bangalore建立另一个研发中心. 过去三年联发科技 (印度) 员工人数每年增加30%以上, 98% 以上是印度当地员工, 未来也将持续增长. 除了持续扩展 Noida研发中心的规模, 2014年也在Bangalore建立第二个研发中心.

迄今在印度的研发投资超过3.5亿美金 ($350M R&D investment to date) ; 在印度半导体, 物联网, 金融科技公司 ($100M investment in Indian semiconductor, IoT, Fintech companies to date) 的投资也超过1亿美金. 自进入印度市场以来, 与印度当地各大通信网络运营商及手机品牌公司均有密切合作, 已发展成为印度智能手机芯片方案的主要供应商之一.

未来联发科技将持续投入芯片研发, 软件开发和提供完整的技术支持方案, 协助印度与中国品牌客户拓展市场.

小米: 上季度印度销量突破920万台

小米曾经是中国手机市场的一匹黑马, 创造了互联网直销手机的新模式, 在中国市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如今, 小米在印度正在复制这一成功的销售模式. 小米印度区总部位于班加罗尔, 自年初以来, 其每个季度的销量超过了400万台, 而上季度, 小米在印度销量突破了920万台, 仅次于三星, 取得了印度市场第二名的佳绩.

据印媒体报道, 市场研究公司Counterpoint负责人Tarun Pathak日前披露了印度手机市场三季度部分信息, 数据显示, 三星电子该季度的份额为22.8%, 来自中国的小米获得了22.3%, 两家公司已经只有0.5个百分点的差距. 在去年三季度, 小米的市场份额还仅仅只有6.4%, 这意味着小米的市场份额一年之内翻了

目前, 线下销售贡献了小米印度20%的销量, 其余则来自包括小米官网在内的线上. 今年以来, 小米的在线销售同比已经翻番.

小米印度公司负责人Manu Jain表示, 小米在印度的商业策略, 就是大约以竞争对手一半的价格, 提供高配置, 质量优秀的手机产品. 另据研究机构称, 在三季度, 印度手机市场最受欢迎的三款手机全部来自小米公司.

vivo: 在印度拥有8万零售商, 印度员工超过6万人

vivo作为国际化的智能手机品牌, 于2014年底进入印度市场. 凭借对 '拍照和音乐' 的高度关注, Vivo已经成为印度顶级智能手机品牌之一, 市场份额达到17.5% . vivo在印度Greater Noida设有手机制造工厂, 并在线上, 线下在建立了强大的分销网络. 目前vivo在印度全国上下拥有超过六万名名员工, 与八万个零售商一起为印度消费者提供一流的优质服务, 售后服务中心也覆盖了印度.

作为一个年轻人的品牌, vivo积极参与各种体育赛事, 其成为2016年和2017年印度超级联赛 (IPL) 的冠名赞助商, 并囊括了未来五年的冠名赞助. 为了让全球更多消费者了解和喜爱Vivo, 他们还成为了2018年和2022年FIFA世界杯的官方赞助商.

itel (传音) : 积极参与印度自然灾害救援工作

传音科技成立于2006年, 是一家为全球新兴市场国家提供移动通信产品以及移动互联网服务的公司, 旗下手机品牌TECNO, itel, Infinix和Spice. 2016年传音全年手机出口量达到8000万部, 成为中国国产手机外销冠军. IDC的数据显示, 去年, 传音控股是非洲排名第一的手机生产商, 市场份额近40%, 是当之无愧的 '非洲之王 ' .

去年中印论坛上, itel传音获得the Fastest Breakthrough Brand Award最快成长品牌. 作为2016年4月才进入印度市场的年轻品牌, 在不到半年时间内手机销量超过200万 (包含功能手机) .

itel品牌的核心理念是不断地为消费者的生活带来微小变化, 并逐渐累积这些变化最终为千千万万消费者的生活带来巨变——不管是通过高性价比的产品, 还是通过正向的方式回馈社会从而改变人们的生活. itel一直将该品牌理念谨记于心, 并通过各种各样的小举措, 为有需求的人们带来关怀及减轻其生活负担.

近日, itel团队的员工拜访了印度比哈尔邦卡迪哈地区的Koshi区域. 由于洪涝灾害, 该区域超过两百万名居民的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 并造成了518名居民的丧生. 为此, itel团队和其当地经销商网络联手开展了为期两天的救援工作. 在此期间, 整个救援团队夜以继日地全力工作, 以保证每一位受灾居民都得到合适的安置, 以及分发食物, 衣物, 药物和其他生活必需品. itel一直致力于秉持其价值观, 并认为没有任何事情能够比生命更重要, 也没有任何事情能够比一张笑脸更珍贵.

2, 全面屏大普及 供应链有话说;

集微网 文/邓文标 '高颜值, 大屏幕, 好手感, 宽视野' 的全面屏手机大热, 正成为当前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手机市场的主流, 手机 '黑科技' 之战的焦点也由此从多摄像头转向了全面屏. 目前, 包括苹果, 三星, 华为, OPPO, vivo, 荣耀, 小米, 金立等众多手机品牌厂商发布的全面屏手机纷纷上市, 一时间全面屏手机哪家强, 似乎成为手机厂商营销包装关键.

然而随着全面屏成为手机标配并开始步入普及期, 上游供应链将在这场全面屏之战中最具话语权. 因为无论手机厂商如何营销包装这项 '黑科技' , 全面屏的竞争根本上还是在比拼供应链的能力. 如果产品受制于供应链而无法快速批量出货, '黑科技' 包装得再好, 那也是 '为他人做嫁衣' .

全面屏手机之争在比拼什么?

近几个月来, 全面屏手机已经成为手机市场的主导产品与用户换机的首选. 继苹果, 荣耀, vivo, 小米, 金立等厂商扎堆在9月推出全面屏新机后, 进入10月, 华为, 努比亚, 以及本月初OPPO等陆续发布旗下首款全面屏产品, 手机全面屏之战正式打响.

和传统的手机屏幕设计相比, 全面屏拥有更大的屏幕显示面积, 手机正面几乎完全被屏幕所覆盖, 视野空间变大.

小米CEO雷军曾说, 全面屏手机的核心是突破16:9的局限, 展示极致屏占比, 于是18:9的小米MIX1率先发布, 玩起了 '全面屏' 的概念. MIX1的 '创新' 虽然不乏批评之声, 但MIX1吸引到了各路眼球却是不争的事实. 最新的小米MIX2同样延续了MIX1 '全面屏' 概念, 在屏占比上进一步提升.

客观地说, 现在很多人知道 '全面屏' 这个名词, 得益于小米MIX系列. 不过, 究竟什么是全面屏手机, 业界至今其实并没有统一界定. 一般认为, 全面屏手机, 指一个正面全是屏幕的手机, 屏占比达100%, 是高屏占比手机发展的最极致状态. 但由于技术的局限性和功能性的体现需求, 目前屏占比100%是无法做到的. 目前能够称之为 '全面屏' 的智能手机, 屏幕比例一般为18: 9甚至超过18:9, 屏占比在80%以上.

小米去年推出MIX1的确带热了全面屏的概念, 但首家推出全面屏手机的却不是小米. 早在2013年, 夏普就推出了旗下第一款夏普302SH手机, 这是一款屏占比高达80.5%的超窄边框手机, 当时大部分手机屏占比都在60%-70%左右. 夏普把这种纤细的边框和高达80.5%的屏占比手机称为 'EDGEST' 全身屏设计.

只不过, 夏普手机当年所推的这一概念并未被市场所接受和普及. 而在不久前荣耀畅玩7X全面屏发布会上, 荣耀总裁赵明还一度向全面屏的鼻祖—夏普致敬.

目前夏普也是推出全面屏机型最多的手机厂商, 其全面屏系列包括夏普305SH, 夏普Aquos Crystal, 夏普S2等. 事实上, 作为全面屏鼻祖的夏普本身也是供应链厂商, 其连续推出多款全面屏手机, 已然说明全面屏手机竞争比拼的关键, 那就是上游供应链. 因为, 夏普不仅是手机厂商, 更是全球知名的面板厂商, 在量产和技术工艺上都可以做到自产自供, 所以说在屏幕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初步成熟的当下, 全面屏手机之战, 上游供应链才是比拼的要塞和关键.

供应链是产品交付的 '命门'

全面屏手机之争俨然已成为一场供应链的对决, 因为从去年下半年开始, 与手机相关的内存, 光学传感器和屏幕资源紧张, 正在经历一波涨价潮, 同时随着手机屏幕变得更大, 更轻盈, 屏幕供需已经不对等. 独立电信分析师付亮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供应链将是国产手机上马全面屏的命门, 如果屏幕等元器件供应量不足, 产能得不到保证, 将错失全面屏的机会. 从整个市场分析, 全面屏的屏幕资源是一大制约因素. 所以说手机厂商在比拼全面屏手机时, 更多的是进行供应链的较量.

如果手机厂商供应链体系不具竞争力, 产品的交付能力自然会受影响. 作为将全面屏概念推向普及的小米, 在发布小米MIX 2后, 就受其所累. 根据小米官网最新显示, 小米MIX2仅6G+64G版本有货, 6G+128G版本和6G+256G版本都显示无货, 而全陶瓷机身的尊享版, 则需要进行预订才能购买, 而在线下渠道, 同样需要预约.

产品能否享受成功的 '黑科技' 包装所带来的宣传红利, 更大的考验在于供应链掌控能力和制造过程的交付能力. 我们当然不能否认小米MIX系列包装得很成功, 但只有供应链厂商保证稳定供货的前提下, 才有足够多的产品交付给消费者, 这更是不争的事实.

作为互联网手机的小米在供应链管理方面一直存在弊端. 雷军在2016年就已经宣布亲自抓手机供应链管理, 但从MIX系列的表现来看, 相关供应链企业并没有给小米太多的支持, 供应链管理工作于小米来说仍有提升空间. 如果小米不能快速补齐短板, 提升交付能力, 其先发优势或将被后进者所占据, 错失当前用户对全面屏的换机需求.

打造爆款不能靠偷天换日, 厂商更应遵循产业规律

与小米MIX2缺货的现况相比, 像华为Mate10, 荣耀畅玩7X, 金立M7, OPPO R11s, vivo x20 等全面屏手机都备货充足, 发布后即全面上市销售, 其关键就在于有完备的供应链体系支撑, 使产能得到保证, 具备稳定的交付能力.

其中, 同属互联网手机的荣耀, 与小米在全面屏机型上的市场策略完全不同. 荣耀在推出荣耀畅玩7X全面屏手机后, 强调的是其配合全面屏的拍照能力, 系统和千元档的价位, 同时在供应链方面, 有华为强大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做保障, 产品交付能力不用质疑, 从而快速打开了全面屏市场. 据赛诺数据显示, 今年前三季度, 在互联网手机中荣耀出货量为3919.5万台, 销售额达568亿元; 小米则分别为3720.1万台, 456.6亿元.

随着第四季度, 各家全面屏手机的陆续上市, 类似机型的出货量也将对年底的销售数据产生巨大影响. 据东北证券分析师预测, 2017年全球手机总销量为15亿部, 全面屏手机的渗透率将达到5%. 在2018年, 随着iPhone X等多款旗舰机的放量和用户换机潮的推动, 全面屏手机销量会进入爆发期, 达到40%以上的渗透率; 在2019年预计渗透率可达60%, 成为中端手机的标配.

现阶段全面屏正处于集中上量期, 屏幕资源还是相对紧张. 目前OLED的供应商主要还是三星和JDI, 国内的京东方也开始放量, 接下来包括天马微电子, 和辉光电等面板厂商有望加入供应商行列, 面板产能会陆续提升, 产能的瓶颈将进一步缓解.

全面屏是屏幕技术进步的体现, 并不是某个手机品牌的独有技术, 依赖于完备的供应链环节, 手机厂商应该遵循产业发展规律, 不应该在全面屏混战的初期就误导市场, 强调这项 '黑科技' 是自己专属发明, 而是应该强化供应链管理, 与上游厂商一道来提升供应链的交付能力, 同时围绕技术进行联合创新, 持续优化用户刚需的技术应用, 并结合全面屏形成差异化优势, 来打造全面屏爆款.

3, 折叠式成2018年智能手机新战场 华为三星苹果OPPO纷纷入局;

集微网消息, 折叠式智能手机即将成为手机创新的下一个战场. 继中兴通讯日前发布新款折叠式中兴天机Axon M后, 华为, OPPO亦将跟进推出折叠式手机, 另外苹果, 三星也同样在展开折叠式智能手机布局. 业内人士称, 三星电子已经在美国, 韩国申请折叠式智能手机相关专利, 而LG Display也在传接获苹果折叠式iPhone面板研发计划. 如果三星与LG Electronics能率先量产单一屏幕的折叠式智能手机, 将可摆脱国内手机厂商的追击. 在后智能手机时代, 手机创新已经乏陈可数, 对于发展折叠式双屏手机的大幅创新成手机厂商不遗余力的目标, 其产品也确实让人惊艳. 今年10月中兴通讯发布的Axon M智能手机, 有单屏, 双屏, 扩展, 镜像四种操作模式, 可结合传统智能手机便携性和双屏设计拓展性, 屏幕可像书籍一样朝侧面翻开, 两个屏幕执行不同的应用程式, 中兴通讯将其称为折叠式智能手机, 但行业人士多半将其视为双屏幕手机, 并非单一屏幕的折叠式手机. 消费者在其发布后就一直在讨论双屏同步处理多任务的各种应用场景.

在中兴发布折叠式手机后, 华为也将要加入这一阵营. 据华为消费者业务总裁余承东则透露, 华为正在开发由两个屏幕组成的智能手机, 并已开发出了折叠屏幕智能手机的原型机, 但是目前这款原型机还需要针对一些机械设计相关功能进行改进, 预计2018年底前发布.

此外, OPPO则传出已申请屏幕上半部可折叠的智能手机专利, 或将抢先进军折叠式手机市场. 根据专利文件显示, OPPO搭载这项技术专利的设备顶部的25%至35%部分能够进行纵向上的弯曲, 折叠.

值得注意的是, 三星不久前分别在美国与韩国为折叠式智能手机申请专利, 从专利中的产品示意图显示, 在智能手机中间将有类似铰链(Hinge)的结构, 可让手机由上往下对折. 三星IT暨移动通讯事业部长高东真先前表示, 已将折叠式手机纳入产品技术蓝图, 目标是2018年问世, 但目前仍有一些技术问题必须解决. 另外, 业界亦传出乐金显示器已接获苹果有关折叠式iPhone的面板研发计划, 目标2020年前完成技术研发并商用化. 由于三星电子与LG各自拥有专门生产显示器的关系企业, 未来在开发单一屏幕的折叠式智能手机较为有利. 尽管折叠式智能手机的研发并不容易, 然在技术应用上有机会颠覆既有手机市场, 由于消费者会偏好大屏幕手机, 但又不希望体积过大, 携带不便, 这使得折叠式手机成为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可能发展方向. 一旦让面板显示技术做到量产需求, 折叠式手机将会在2018年打响. 除了外观惊艳外, 折叠式手机从手机功能面来看, 单纯传送讯息或使用社群软件时, 可使用小屏幕, 在观赏影片或玩游戏时, 才改用大屏幕. 若将屏幕对折使原本的后置主镜头来到前方, 便能以性能较佳的后置镜头拍摄自拍相片, 厂商也能省下装设前置自拍镜头, 将智能手机功能带来更大的发挥空间. 对于折叠式手机的零组件供应商而言, 由于折叠式智能手机从内部主机板, 电路, 电池等都得重新设计, 甚至必须开发先前没有的新零件, 将是一大挑战. 而单一屏幕的折叠式手机, 屏幕必须能够承受数万次以上的折叠与摊平, 对产品耐用度有很大考验. 目前中兴推出的天机Axon M折叠式手机采用双屏折叠设计, 并在薄薄的手机屏幕间设立转轴, 来解决单屏幕直接折叠的耐用性问题, 其转抽由供应商厦门华尔达提供.

华为, 三星一旦紧跟中兴天机Axon M的市场节奏, 甚至苹果, OPPO等都相继在2018年推出折叠式手机, 市场放量提升将让上游零组件供应商大为受益. 尽管目前有厂商对于折叠式手机前景仍存疑虑, 但面对智能手机逐渐缺乏创新的时代, 在生物辨识, 全屏幕, 无线充电等热潮过后, 2018年手机厂商或得寄望在折叠式手机的创新上抢占市场.

同时, 从长远考虑, 折叠屏手机在未来的探索空间无疑非常大, 手机功能越来越多, 机身要越做越薄, 屏幕将可有更大的发展价值, 结合屏幕的创新也将是未来两年智能手机的创新趋势. 目前这一轮折叠屏手机厂商之间的较量已经开始, 2018年将可以看到更多折叠屏手机上市.

4, GfK: 5G, 全面屏推动创新, 'T' 型格局下中国手机市场展望;

GFK在最近发布的中国手机市场2017年第三季度报告《变中求新》中指出, '稳中求进' 聚焦年初对于2017年市场稳定, 增长放缓, 压力加大的预判, '进中求变' 基于中国手机市场以小米之家, 京东之家, 阿里新零售等第三次零售变革——大平台时代的到来进行深入剖析, '变中求新' 倡导在变革当中需要引入 '新' 思维, 从而形成差异化优势, 实现再次突破.

2017年中国手机市场零售量增长持续波动, 量稳价升

GfK中国手机零售监测数据显示, 2017年第三季度中国手机市场零售量规模1.19亿台, 智能机1.13亿台, 智能机同比增长仅为1.0%; 零售额规模为2507亿元, 智能机零售额2498亿元, 智能机同比增长18.3%, 市场仍然继续向高价位升级.

进入2017年, 中国手机市场零售量同比增长进入正负波动期, 增长乏力, 预计2017年中国手机市场全年零售量规模为4.74亿台, 同比增长仅为0.7%; 而零售额规模为1.03万亿, 同比增长16.6%, 智能机均价已达2250元, 中国手机市场呈现量稳价升的趋势.

'T' 型格局, 成长空间压缩, 压力倍增, 突破须引入 '新思维'

进入2016年下半年, 中国手机市场资源快速集中, 由原来的 '倒三角' 演变为 'T' 型格局. 上部品牌继续扩张产品线, 高中低价位全线洗牌, 中间品牌空间大幅压缩, 规模受限, 小品牌产品与消费者形成断层, 渠道难以渗透, 市场活力大幅减弱, 全市场压力倍增, 品牌破局需引入差异化 '新' 思维, 破除市场禁锢.

大平台时代来临, '新' 零售变革驱动, 线上/线下增长差距拉大

2017年低线消费升级红利消退, 线下增势削减, 而以阿里, 京东, 小米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集团发起 '新' 一轮零售变革, 借助资本, 数据, 物流, 电商节等优势资源快速落地线下, 从而驱动资源再一次向线上汇聚, 而线下渠道转型应对不及, 与线上差距快速扩大.

第三次零售变革——大平台时代已然到来, 行业大势之下只能顺势而为, 互联网集团的 '效率与数据' 成为先期胜出的关键要素, 而线下渠道如何阻击, 需要 '新' 模式的转变.

万物互联, 智能家居, 5G将催生以手机为核心的消费者 '新生态'

大平台时代来临, 厂商, 渠道商, 电商界限逐步消融, 进入无界竞争, 而以手机, 音箱等为中心的生态链接的逐步叠加, 将会逐步增加用户更换品牌的 '边际成本' , 就如同在更换手机号时, 联系人告知, 银行卡解绑, 账号电话更换等一系列的边际成本, 优质, 多元的生态链接体验将会成为未来大平台竞争的关键壁垒.

万物互联, 智能家居, 5G将会催生一系列的消费者 '新生态' , 而手机具备的随身, 便捷, 处理能力强, 交互体验优等天然优势, 将会成为 '新生态' 的中心, 如何快速有效的进行生态布局成为大平台每一个参与方必须面对的问题.

全面屏 '新技术' 极速爆发, 行业创新乏力, 加剧寡头格局

全面屏成为2017年中国手机市场 '新技术' 侧最火的一个概念, 多品牌多款全面屏产品于9月份集中上市, GfK预计2017年底全面屏产品销量份额将超20%, 三个月份额增长近20个百分点, 远高于双摄的普及速度.

展望2018年, 全面屏产品预计全年将超40%, 如何突破千元价位档的成本限制, 成为全面屏产品份额进一步增长的关键, 需要全行业, 全产业链的共同推动.

全线品牌高中低端全面聚焦全面屏一个技术点, 从另外一角度也预示着行业创新的乏力, 同时全面屏资源的紧张也会进一步加剧市场的寡头格局. 技术创新多元化, 才能再次激发市场活力, 百花齐放需要全行业每一个参与方的共同努力.

5, '赛龙事件' 再追踪: 同洲电子1.5亿注资款谜团;

表面上看, 争论已一周有余的 '赛龙事件' , 已随卷入事件的各方缄默而趋于平静, 但事实并非如此.

近日来, 第一财经1℃记者辗转共青城, 南昌和北京等地的调查显示, 时至今日, '赛龙事件' 背后仍暗流涌动, 关注此事的群体, 无论从地域或者行业来分, 也远远超出了网络上能够观察到的范围.

记者接触到了与 '赛龙事件' 存在千丝万缕联系的受访者, 综合各方表述来看, 这一事件之所以引发广泛的讨论, 在于它的空前复杂性和典型性.

共青城赛龙通信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下称 '共青赛龙' ) 生死之间, 跨越的不仅是长达数年的时间和它错综复杂的股权关系变化, 更是在经济转型期, 人们对北, 上, 广, 深之外小城市发展未来, 乃至招商引资环境的思考.

可以预料的是, 有关 '赛龙事件' 的诸多谜团, 仍将随事态发展而逐渐明朗化和清晰, 争议各方亦会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而仅从拯救一家企业究竟有多难——这一 '赛龙事件' 中最易忽视的小线头延伸调查, 寻找真相即已如大海捞针.

谜团前言

在网络最早流传的共青赛龙之死版本中, 从2013年年底开始的拯救赛龙行动, 仅失败的重组就有5次, 其中两次重组即分别涉及了两家上市公司——内蒙发展 (000611.SZ, 现已改名 '天首发展' ) 和同洲电子 (002052.SZ) , 共青赛龙与这两家上市公司发生关联的一名关键人物, 就是周铭磊.

就上述两次重组继续追索, 最吸睛的一处细节是——周铭磊找到了同洲电子董事长袁明, 赛龙与同洲电子达成协议, 共同出资设立猎龙科技有限公司 (下称 '猎龙科技' ) , 接着, 同洲电子, 当地政府及周铭磊找来的投资方, 共同注资猎龙科技8.8亿元.

按照重组协议, 猎龙科技8.8亿元重组资金到位后, 其中4亿元用于向共青赛龙购买相关资产, 而共青赛龙出售资产所得的4亿元用于偿还债务.

据最早流传版本, 8.8亿元中的4亿元由同洲电子注入1.5亿元, 由周铭磊控制的公司谦泰宝象, 星亿东方及意中联合分别注入1亿元, 1亿元和0.5亿元. 但遗憾的是, 周铭磊一方和地方政府始终未有资金注入, 只有同洲电子1.5亿元到位.

再后来, 同洲电子转至猎龙科技账户上的1.5亿元, 也未用于拯救企业, 而是被转至北京软财富科技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下称 '软财富' ) 账户.

据1℃记者拿到的一份疑似共青城官方材料显示, 2016年4月, 袁明以周铭磊涉嫌非法转出同洲电子1.5亿元的投资款向公安机关报案, 共青财投作为利益受损股东, 亦向公安机关报案. 公安机关已受理并立案侦查.

蹊跷的是, 2015年12月末和2016年1月初即已发生的转款事件, 为什么到2016年4月才报案? 而查证并不艰难的1.5亿元资金去向, 至今已一年多, 却仍然没有调查结果.

由于周铭磊始终未再站出来现身说法, 这1.5亿元投资款谜团仍未揭开.

为试图还原同洲电子这1.5亿元注资款去向, 过去数天里, 第一财经1℃记者采访到了周铭磊, 以及与1.5亿元注资款密切相关的其他涉事方. 固然在整个 '赛龙事件' 尚未全部明朗前, 无法判断受访对象所言真伪, 但从厘清整件事情的目的出发, 补齐此前缺失的涉事方发言, 或有助于最终彻底揭开迷雾.

1.5亿元从哪儿来?

在最早的 '赛龙事件' 版本中, 到位后的同洲电子1.5亿元注资款, 先后分两次被打入了软财富账户. 而在软财富的两个法人股东中, 其中一个为北京汇智荣盛信息科技公司 (下称 '汇智荣盛' ) ——工商信息显示, 它的投资方, 为周铭磊, 周铭娟两人的瑞安巴腾资产管理公司.

围绕软财富展开的1.5亿元资金的曲折注资, 或可揭开重组冰山的一角.

'1.5亿元是走了一个闭环, 而不是我们拿走了. ' 周铭磊对第一财经1℃记者说, '同洲电子前董事长袁明现在欠我们1.5亿元本金, 外加几千万的利息. '

就最早流传版本中所涉及的1.5亿元流向, 周铭磊补充说, 流传版本只知此1.5亿元资金流转的中间段, 却不知这笔资金从何而来, 又去向何处.

'1.5亿元是从华融信托出过来的钱, 华融信托借给中融汇金租赁有限公司 (下称 '中融汇金' ) 1.5亿元, 这笔钱再由中融汇金打给同洲电子, 同洲电子再把其中1.5亿元出资至猎龙科技. ' 周铭磊说.

周铭磊解释说, 之所以经手中融汇金给同洲电子, 在于中融汇金作为通道, 从中收了1%的利息差价. 此外, 中融汇金向华融信托拆借的不超过1.7亿元资金, 袁明夫妇承担连带责任.

周铭磊向1℃记者出具的书证材料显示, 在一份2017年10月30日由国浩律师事务所向袁明发出的律师函上写道: 2015年12月29日约定, 华融信托向中融汇金发放不超过1.7亿元信托贷款. 袁明及其配偶刘影对该笔贷款承担连带保证, 且袁明同意以其个人持有的同洲电子约1.26亿股权承担保证责任.

据上述律师函, 之所以在10月30日发出, 原因是2017年10月28日同洲电子公告称, 袁明正筹划将其所持有的1.23亿同洲电子股份转让给深圳市小牛龙行量化投资企业 (有限合伙) (下称 '小牛龙行' ) , 由于此前这部分股份已承担连带保证责任, 所以华融信托委托国浩律师事务所发出律师函, 要求袁明停止与小牛龙行的此项交易.

除了上述律师函佐证周铭磊所说华融信托是不超过1.7亿元借款的最终债权人, 1℃记者还获得了一份由共青城政府联络员程玮发给猎象资本方面的会议通知短信, 其中写道: 邀请周铭磊, 同洲电子以及华融信托共同商讨共青城赛龙重组遗留问题.

如上述会议通知属实, 将表明华融信托通过中融汇金借给袁明的不超过1.7亿元, 很有可能就是同洲电子用来向猎龙科技出资的1.5亿元, 而且与此事相关的各方很可能都已知情. '否则怎么会叫华融信托来开会呢? ' 周铭磊表示.

但在随后的采访中, 这一说法仍无法完全落地. 第一财经1℃记者致电前述联络员程玮, 程玮在电话中表示, 对上述会议通知没有印象. 记者又联系到了华融信托项目经办人孙威, 对方表示对此事不便回应.

1.5亿元又去了哪儿?

袁明向公安机关报案称周铭磊涉嫌非法转出1.5亿元, 周铭磊又对记者说, 1.5亿元是被同洲电子拿走的, 并且还有几千万的利息. 那这1.5亿元究竟到了哪儿?

在最早流传版本中, 这1.5亿元流向了软财富, 袁明同时报案. 至周铭磊这方, 除了对此事不满, 周铭磊对1℃记者讲解和展示了一个较为复杂的资产和资金交易流程.

周铭磊表示, 华融信托借款给中融汇金, 中融汇金再将1.5亿元借给同洲电子, 同洲电子以投资款的形式将1.5亿元打入猎龙科技账户, 形成对猎龙科技的股权; 猎龙科技再将1.5亿元打入软财富, 形成对软财富的股权; 软财富再打1.5亿元到中融汇金的账上, 形成软财富对中融汇金的股权.

中融汇金是最终收到整笔投资款的公司, 它收到的1.5亿元投资款, 又从华融信托手中买下1.5亿元债权资产, 形成经营业务.

其中, 中融汇金借给同洲电子的1.5亿元, 以承接不良资产的方式, 从同洲电子获取了相应的应收账款保理资产.

'整个事情相当于同洲电子以一堆不知道能不能收回的应收账款, 换来一笔1.5亿元的真金白银, 既甩掉了应收账款的包袱, 粉饰了自己2015年年报业绩盈利, 又履行了对猎龙科技出资1.5亿元资金的义务. ' 周铭磊说.

知名科技自媒体人丁辰灵分析, 明眼人应该看得出来, 除了同洲电子可以避免戴上ST的帽子, 这场复杂的交易背后, 恐怕更重要的是为了同洲电子能够拉抬股价, 从而为重组方案的后续投入创造更充实的现金.

在周铭磊看来, 1.5亿元在整个重组方案中, 起到了合并资产的重要作用.

'重组方案是谈好的, 引进同洲电子1.5亿元, 是有条件的, 整个业务模型是, 供应链金融, 金融科技服务注入猎龙科技. 当时在深圳, 无论袁明还是代小权, 都就此达成了共识, 只想把这个事情做好. ' 周铭磊说. '1.5亿元这轮出资中, 真正出钱的是华融信托, 背债的是中融汇金. '

另外, 周铭磊还说, 中融汇金以向华融信托负债的方式给到同洲电子的1.5亿元, 从同洲电子换得的应收账款保理业务, 存在诈骗嫌疑. '同洲电子收到欠款方支付的应收账款后, 迟迟不按照合同约定支付给中融汇金, 也不按照合同约定向中融汇金通报应收账款的收款情况. 这件事情, 中融汇金方面已经准备追究袁明和同洲电子的法律责任. '

第一财经1℃记者通过天眼查查询发现, 同洲电子对猎龙科技的1.5亿元投资款, 已经形成工商登记的相应股权; 但软财富的工商名册中, 还没有猎龙科技; 中融汇金的股东名册中, 亦没有软财富.

对此, 周铭磊回应说: '后续其他几个股东, 包括共青财投这家股东没有出资到位, 各个股东之间对后续的重组方案发生分歧, 所以没有办理工商变更. 但当时的资金流水的付款凭证上, 明确写的是增资款. ' 不过1℃记者未能拿到书证.

令人疑窦丛生的一个线索是, 记者查询同洲电子相关公告时发现, 袁明准备将共青猎龙从上市公司转到自己名下的公司.

据2017年4月14日同洲电子发布的公告, 董事会通过决议, 将所持有的共青猎龙17.05%的股权, 以原价1.5亿元, 转让给深圳市同舟共创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而后者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即为袁明.

第一财经1℃记者试图联系袁明, 但他曾使用过的数个手机号码都无法接通. 此后, 记者又通过同洲电子曾经的监事丁年生找寻袁明下落, 丁年生对记者说: '我最近也一直打不通他的电话. ' 记者另从深圳证券交易所相关负责人处获得的信息表明, 深交所已将袁明列为重点监管对象.

另外, 代小权的代理律师谢民也表示已经接受最高级别媒体采访, 不再对重组相关情况接受采访.

谜一样的其他细节

针对 '赛龙事件' 最早流传版本中所提, 周铭磊前律师王坤向代小权说, 周铭磊已经承认其在共青城的非法诈骗行为. 第一财经1℃记者随后电话联系上了王坤, 但王坤在电话中表示, 上述说法纯属谎言.

对于与这1.5亿元相关的地方政府关联方, 流传版本称, 资金的转出, 需由猎龙公司董事的签字, 签字的人就有共青城原副市长詹政指派的共青城政府两名董事, 张韬和黄益鹏. 据此, 詹政也牵扯进来.

此前, 詹政对多家媒体回应称, 同洲电子发布出资成立猎龙的公告, 并把1.5亿元打到猎龙科技的账上, 他有关共青赛龙重组的工作就结束了. 就此事, 他对第一财经1℃记者再次表示, 他的工作节点定在2015年12月30日就结束了, 而且黄益鹏是共青赛龙的财务总监, 也不是他指派的董事, 张韬则是代表共青财投的董事.

与詹政工作节点结束时间12月30日对应的是, 据流传版本, 分两笔转至软财富的1.5亿元资金, 第一笔所涉5000万元划转发生在2015年12月30日, 另外的1亿元划转则发生在2016年1月4日.

此前网络盛传的赛龙突死文章中称, 詹政邀请周铭磊加入 '指导' 这场 '资本盛宴' . 对此, 周铭磊表示, '代小权是我的一位孟姓朋友介绍认识, 时间点大概在2013年10月. 我是来了共青城才认识詹政的. '

另外, 第一财经1℃记者还在北京见到了猎龙科技供应链负责人刘纯.

在 '赛龙事件' 最早流传版本中, 涉及刘纯的部分如此说道: 2015年8月9日代小权与周铭磊的合伙人刘纯的通话录音中, 刘纯说: '富融永泰有50%的股份是给詹政 (副市长) 的. ' 这轮赛龙的资产处置环节中, 刘纯也许是因为没有分到预期资产, 怨气颇大. 刘纯在电话录音中提到, 詹政告诉他们: 代小权现在已经签字把所有资产都转让给他们了, 代小权什么都没有了, 他们可以分了. 此外, 刘纯还透露, 共青赛龙的股权有一半是给詹政的.

但坐在第一财经1℃记者对面的刘纯, 却完全否认了上述对话, '我连富融永泰是什么公司, 干什么的我都不知道. '

刘纯表示, 他在共青城时的工作, 主要有两点, 一是辅助猎象资本帮助共青赛龙对接供应链; 二是解决一些供应商及建筑商的工程款.

'这是我负责的两项工作. 其他的事情我没参与. 另外, 我肯定也没有说过共青赛龙的股权50%给詹政的话, 我也不参与重组. 他们有证据可以拿出来, 同时不排除后续采取法律手段追究他们对我个人的侵权责任. ' 刘纯说. (有同洲电子参与的这一版重组方案, 其实已被重组各方认可, 但最终仍然功败垂成, 至于具体详情, 敬请关注后续报道. ) 第一财经

6, 乐视网:贾跃亭姐弟发函称无力履行借款承诺 深表歉意;

新浪科技讯 11月10日晚间消息, 乐视网发布公告称: 2017年11月9日, 公司分别收到贾跃亭, 贾跃芳回复的函件, 贾跃亭, 贾跃芳表示已无力继续履行无息借款予上市公司的承诺, 亦无力履行增持上市公司股份的承诺. 深表歉意!

此前乐视网于9月20日和21日分别向贾跃亭和贾跃芳发送了《关于提醒并要求贾跃亭先生继续履行借款承诺的函》和《关于提醒并要求贾跃芳女士继续履行借款承诺的函》, 并于 10 月 26 日分别向贾跃亭先生和贾跃芳女士发送了《关于再次提醒并要求贾跃亭先生继续履行借款承诺的函》和《关于再次提醒并要求贾跃芳女士继续履行借款承诺的函》.

贾跃亭在回函中表示, 近期收到了上市公司董事会发来的《关于再次提醒并要求贾跃亭先生继续履行借款承诺的函》, 要求继续履行借款承诺, 将原减持资金继续借与上市公司使用或者增持公司股票. 但因2016年下半年, 乐视非上市体系及本人出现资金危机, 至2017年上半年, 资金危机持续加重, 贾跃亭已将减持所得资金全部用于非上市体系以及本人所涉及的债务偿付等, 目前已无力继续履行无息借款予上市公司的承诺, 亦无力履行增持上市公司股份的承诺. 因此给上市公司以及投资者带来的不便与不利影响, 深表歉意!

姐姐贾跃芳的表态与贾跃亭大致相同, 称已将减持所得资金全部用于乐视公司业务发展及其所涉及的债务偿付等, 目前已无力继续履行无息借款与上市公司的承诺.

以下为公告原文:

乐视网信息技术 (北京) 股份有限公司 关于收到贾跃亭先生, 贾跃芳女士回复函件的公告

乐视网信息技术 (北京) 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 '乐视网' 或 '公司' ) 于 9 月 20 日和 21 日分别向贾跃亭先生和贾跃芳女士发送了《关于提醒并要求贾跃亭 先生继续履行借款承诺的函》和《关于提醒并要求贾跃芳女士继续履行借款承诺 的函》, 并于 10 月 26 日分别向贾跃亭先生和贾跃芳女士发送了《关于再次提醒 并要求贾跃亭先生继续履行借款承诺的函》和《关于再次提醒并要求贾跃芳女士 继续履行借款承诺的函》. (详情请见公司于 2017 年 10 月 27 日在巨潮资讯网上 披露的《关于向贾跃亭先生, 贾跃芳女士发送函件的公告》 (公告编号: 2017-134)

2017 年 11 月 9 日, 公司分别收到贾跃亭先生, 贾跃芳女士回复的函件, 函 件主要内容如下:

一, 《关于本人无息借款与上市公司承诺事项的回函》 (贾跃亭)

'2015 年为了缓解乐视网信息技术 (北京) 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 '乐视 网' , '上市公司' 或 '公司' ) 资金压力, 满足公司日常经营资金需求, 本人部 分减持自己所持有的乐视网股票, 并承诺将其所得全部借给公司作为营运资金使 用, 借款将用于公司日常经营, 公司可在规定期限内根据流动资金需要提取使用, 借款期限将不低于 60 个月, 免收利息.

本人后期追加承诺如下:

1, 已经减持所得资金将全部借予上市公司使用, 上市公司进行还款后, 还 款所得资金将自收到还款之日起六个月内全部用于增持乐视网股份.

2, 本人届时增持同样数量股份时, 若增持均价低于减持均价, 则减持所得 款项与增持总金额的差额将无偿赠予上市公司. 在减持之日至增持之日期间内发

本公司及其董事会全体成员保证信息披露内容真实, 准确和完整, 没有虚假 记载, 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

生派息, 送股, 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等除权除息事项, 所减持股票的价格与数量 将相应进行调整.

(交易均价=交易总金额/交易总股数) 本人两次减持所得资金净额合计 472, 252.55 万元, 减持后本人与上市公司签

署了两份《借款协议》, 根据公司运营所需, 将减持款项借与上市公司使用.

公司已在定期报告中公开披露了本人的关联借款余额及当期变动情况, 截至 2015 年 6 月 30 日, 2015 年 12 月 31 日, 2016 年 6 月 30 日, 2016 年 12 月 31 日及 2017 年 6 月 30 日, 关联借款余额分别为 156, 547.00 万元, 207, 060.07 万元, 250, 060.07 万元, 260.07 万元及 0 元. 2015 年至今, 本人减持资金借予上市公司 的最高额为 471, 647.00 万元, 累计发生额为 1, 134, 426.00 万元.

对于此笔借款资金的管理, 上市公司综合考虑借款使用对公司运营的整体影 响, 从最有利于上市公司及股东利益的角度, 综合考虑后采用的是动态的 '随借 随还' 模式, 上市公司根据需要借回资金作为经营使用, 也根据经营和财务状况 等暂时归还部分借款.

近期, 本人收到了上市公司董事会发来的《关于再次提醒并要求贾跃亭先生 继续履行借款承诺的函》, 要求本人继续履行借款承诺, 将原减持资金继续借与 上市公司使用或者增持公司股票. 但因 2016 年下半年, 乐视非上市体系及本人 出现资金危机, 至 2017 年上半年, 资金危机持续加重, 本人已将减持所得资金 全部用于非上市体系以及本人所涉及的债务偿付等, 目前已无力继续履行无息借 款予上市公司的承诺, 亦无力履行增持上市公司股份的承诺. 因此给上市公司以 及投资者带来的不便与不利影响, 本人深表歉意!

本人作为上市公司大股东, 对上市公司的持续稳定经营一直保持持续密切关 注, 在此期间一直积极推动乐视非上市体系与上市公司的切割工作, 以此保障上 市公司的资产和财务安全, 同时持续推进乐视非上市体系的资产处置工作, 以期 尽快解决关联欠款问题, 上市公司持续稳定的经营, 为本人竭力所为之事. 在本 人后期财务状况允许的情况下, 本人愿意继续按照此借款承诺将以上减持资金借 与上市公司使用, 后期借款行为与本次借款承诺无关, 为本人自愿行为. '

二, 《关于本人无息借款与上市公司承诺事项的回函》 (贾跃芳)

'2014 年底为满足乐视网信息技术 (北京) 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 '乐视 网' , '上市公司' 或 '公司' ) 日常经营资金需求, 本人部分减持自己所持有的 乐视网股票, 并承诺将其所得全部借给公司作为营运资金使用, 该笔借款将用于 公司日常经营, 公司可在规定期限内根据流动资金需要提取使用, 借款期限将不 低于 60 个月, 免收利息.

减持后本人与上市公司签署了两份《借款协议》, 根据公司运营所需, 将减 持款项借与上市公司使用.

公司已在定期报告中公开披露了本人的关联借款余额及当期变动情况, 截至 2014 年 12 月 31 日, 2015 年 6 月 30 日, 2015 年 12 月 31 日, 2016 年 6 月 30 日, 2016 年 12 月 31 日, 2017 年 6 月 30 日本人关联借款余额分别为 101, 556.87 元, 170, 823.57 万元, 140, 173.57 万元, 140, 173.57 万元, 43, 373.57 万元, 0 元.

对于此笔借款资金的管理, 上市公司综合考虑借款使用对公司运营的整体影 响, 从最有利于上市公司及股东利益的角度, 综合考虑后采用的是动态的 '随借 随还' 模式, 上市公司根据需要借回资金作为经营使用, 也根据经营和财务状况 等暂时归还部分借款.

近期, 本人收到了上市公司董事会发来的《关于再次提醒并要求贾跃芳女士 继续履行借款承诺的函》, 要求本人继续履行借款承诺, 将原减持资金继续借与 上市公司使用. 但因 2016 年下半年, 公司出现资金危机, 至 2017 年上半年, 资 金危机持续加重, 本人已将减持所得资金全部用于乐视公司业务发展及其所涉及 的债务偿付等, 目前已无力继续履行无息借款与上市公司的承诺, 因此给上市公 司以及投资者带来的不便与不利影响, 本人深表歉意! '

基于上述函件内容及其现状, 公司董事会认为贾跃亭先生, 贾跃芳女士由于 个人资金, 债务原因已无力继续履行借款承诺, 并且目前也未提出新承诺以替代 原有承诺, 故贾跃亭先生, 贾跃芳女士已违反自身所作借款承诺.

公司持续关注相关事项的进展, 将严格按照《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 市规则》, 《上市公司监管指引 4 号——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 股东, 关联方, 收购人以及上市公司承诺及履行》等有关法律法规及其规章制度进行披露, 敬请广 大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特此公告. 乐视网信息技术 (北京) 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会 二〇一七年十一月十日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