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什麼, 比迷路還要可怕的事情了. 即便是業績下跌, 需求萎靡, 對於家電企業來說, 都是可以在短期內找到破局之道的. 一旦迷路, 甚至陷入長時間的迷途, 就不是可以在短期內能解決的事情了.
今年以來, 不只是大量實力較弱的家電經銷商, 實體店, 在一線市場競爭中頻頻迷路, 陷入找不到未來行走方向的泥潭之中. 就連不少的家電大企業也開始陷入新一輪的發展迷途之中, 因為過去大量的傳統經驗, 手段和模式, 根本無法適應當前及未來的市場競爭了. 但是新的手段和方法又沒有找到, 家電經營在新舊交替下面臨失衡.
迷路成為當前很多家電廠商在一線市場競爭中, 最大的困惑和挑戰. 因為, 面對下跌的市場, 低迷的消費, 除了高端市場還能一枝獨秀, 保持增長外, 中低端市場完全就處在一輪慣性下跌的通道中. 重要的是, 過去20多年來屢屢見效的低價格戰, 大規模促銷戰, 帶給企業的效果, 對用戶的吸引性正變得越來越差. 很多家電廠家只能眼睜睜看著這個局面, 在不斷的惡化, 卻絲毫找不到可以應對的手段.
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呢?是市場徹底不行了, 消費者徹底變了?對於當前很多家電企業來說, 早就忘記了當年進軍家電行業之初的那份信仰, 激情與初心. 不是家電的消費需求沒有了, 或者減少了, 而是需求變高了, 變複雜了. 而當前市場上的種種產品, 服務, 不能真正滿足用戶的需求, 才會在過去三五年間催生一批又一批企業跨界參與家電行業的市場爭奪, 而他們的初心正是提供更好的產品, 更好的服務.
現實的情況卻是, 規模越來越大的家電企業們, 如今早已忘了那份初心: 為用戶提供好的產品和服務, 為行業尋找最佳的樣板和標杆, 實現企業, 用戶, 行業等多方利益的共贏;轉而以追求規模的最大, 利潤的最多, 以及行業地位的最強. 這個方向並沒有錯誤, 但問題的關鍵在於: 當很多家電企業的體系和能力還不具備定義市場, 主導消費的時候, 就急於做大求成, 自然就會出現 '青黃不接' 的局面.
可以看到, 最近十多年來, 幾乎所有的中國家電企業, 都放棄了當初入道所選擇的專業化道路, 開啟一輪又一輪的多元化擴張. 有的家電企業多元化擴張, 是基於內部經營能力的提升和用戶差異化需求;有的家電企業多元化, 則是迫於外部規模化擴張和同行的競爭壓力;有的家電企業多元化, 則完全是為搶奪市場上階段性湧現的商業機會. 反正, 多元化已經全面取代專業化, 成為中國家電企業的新寵, 而在龐大的中國家電市場竟然找不到一家純正的專業化巨頭.
因為很少有家電企業的多元化, 是為了更好地滿足用戶, 推動行業可持續發展. 所以, 在大量家電企業的多元化擴張中, 就偏離了初心的跑道, 走向一輪被外界慾望綁架, 受外界業績期待的泥潭之中, 帶來的結果就是, 原本可以在專業化道路上做的更強, 更大, 更具競爭力, 建立起世界一流水平和能力的技術創新和產品競爭力. 但事與願違, 反正希望藉助多元化救贖.
其實梳理最近半個世紀以來, 全球企業的發展史, 可以清楚地看到, 無論是在德國, 美國, 還是日本, 除了那些巨無霸的企業, 市場上還有一大批的專業化巨頭和強龍型企業. 他們往往在某一個領域和行業建立起絕對的市場主導權和話語權, 可以定義並左右產業發展的邊界, 主導市場競爭的方向, 以及對需求的定義和激活. 這也是一條活路, 一種活法.
但是長期以來在大量的中國家電廠商眼中, 只有大巨頭, 大平台, 似乎離開了大, 一切都沒有了機會和方向. 所以整個家電產業過去30多年的發展曆史, 就是一部不斷規模擴張, 做大規模的發展史. 一窩蜂做大規模, 家家戶戶都要成為行業第一, 這成為中國家電企業共同追求的目標和方向, 卻忽視了到底應該為什麼而做大?
企業的做大與做強, 從本質上來看, 並沒有誰先誰後, 誰對誰錯的問題. 但是, 在眾多中國家電企業的眼中, 做大成為第一目標, 而做強只是水到渠成的收穫. 由此, 這也就造成了只有大才能強的商業擴張邏輯, 卻忽視不做大仍然可以變強的路徑選擇. 因此, 在千軍萬馬都做大的時代背景下, 迷路只是時間的問題, 不迷路才不正常.
眼下, 是時候, 家電廠商們必須快刀斬亂麻來理清方向和定位, 拋棄過去一窩蜂, 隨大流的發展路徑, 開始思考如何根據自己的差異化能力和水平, 走自己的路, 建自己的道, 活出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