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而複榮?日系家電在中國市場洗心革面

曾經日本家電可以說是一個時代的標識, 科技創新與技術迭代速度之快, 市場佔有率十分龐大, 一度成為高品質高性能產品的代表. 風光無限的日本家電產品讓多少國產品牌望其項背.

三十年河東, 三十年河西. 一度風光的日本家電企業在中國的市場上正走向頹敗. 繼海爾收購GE家電業務後, 中國海外收購事業動作頻繁, 先有美的出手收購東芝白色家電業務, 三洋電視也被國內家電玩家長虹所接手, 加上最近鴻海收購夏普, 日本家電品牌的衰落也就成了一種趨勢.

好一出 '日系家電品牌衰落' 大戲

1970-2000年長達30年期間, 日本家電可以說是稱霸家電整個行業, 夏普, 三洋, 索尼, 松下, 日立那都是響噹噹的家電品牌, 在中國家電市場上的絕對領軍力量. 不誇張地講, 凡是帶電的產品, 就有日系產品的影子.

但日企過度崇拜技術, 一味追求技術的完善, 導致技術創新節奏變慢, 在互聯網的浪潮下, 無法緊跟市場變化步伐, 開始失去對市場的掌控權.

另一方面, 日系品牌對本地市場反應滯後, 沒有針對本土化進行適配與創新, 售後服務沒有及時跟上, 雖產品很優秀, 但不適合本土的市場需求, 沒有及時的滿足用戶的真正需求.

2000年後, 韓國企業快速崛起, 以三星, LG為代表的企業則順勢而上, 一躍成為家電行業的龍頭, 但也就三星, LG兩家企業, 面對競爭其他國家在數量攻勢和技術發展以及擁有競爭力的小企業的 '夾擊' 時, 兩大企業看上去特別的孤單.

中國家電軍團都迅速崛起, 更是將日系家電廠商從家電神壇拉下來, 主打性價比的中國家電企業, 雖一開始活躍在中低端市場, 很多人覺得低價就是廉價, 意味著質量變差, 品控變差, 感受變差. 但這種低價確實帶動了中低消費市場, 又讓高高在上的大品牌不得不應對這種低價競爭.

中國家電企業一方面通過自主創新, 另一方面通過資本併購等, 不斷提升核心技術能力, 實現資本快速積累, 並迅速殺入高端市場, 實現了一次華麗的逆襲.

甩掉包袱, 自我救贖

隨著中韓家電企業的快速崛起, 在中韓企業的雙重夾擊下, 日企顯得有點力不從心, 逐漸失去技術優勢.

面對巨虧的尷尬, 日本家電企業應對措施出奇一致, 愛是砍掉不盈利的產品線, 對虧損的產品進行打包, 剝離企業主營業務, 轉讓出去. 而資金充裕, 又缺乏核心技術的中國家電企業自然是最佳的 '接盤俠' 的人選, 於是出現了一個日本家電牌子賣了N家, 美的收購東芝白電業務, 創維拿下東芝亞洲區域的映像類產品, 海爾在收購日本三洋, 還有鬧得沸沸揚揚的鴻海, 夏普與海信 '三角戀' 的愛恨情仇. 除了索尼在中高端市場較穩定外, 其餘廠家基本只專註日本本土市場, 海外則進行品牌授權.

遠嫁中國, 滿血複活

日本品牌家電不是敗在了產品的技術上, 而是產品的經營理念上. 即使今天, 日本家電產品仍具有較強競爭力, 尤其在精細製造工藝方面, 中國企業與之還有一定差距, 在技術儲備方面, 日本企業仍然優勢明顯.

以夏普為例, 投入鴻海懷抱後, 夏普已連續3個季度實現盈利, 而且是7年來首次在第一財季盈利. 夏普的液晶面板業務等的收益得到改善, 在被台灣鴻海收購後, 夏普的經營重建正逐漸步入正軌. 今年雙十一更是攻勢十足, 推出 '換購升級計劃' , 迎來了一波銷售小高峰, 夏普電視開始進行全面的反擊.

總結:

雖然日本家電企業份額在減少, 但是其品牌效益仍在, 家電技術相對成熟, 更多是製造與銷售的退出, 專註於上遊陣營.

在強敵環伺的市場中, 日系家電企業想要重拾昔日光輝已不可能, 但憑藉自身原有的品牌影響力與核心技術, 搶佔市場份額, 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除了保持自身原有的技術創新, 更多的是要融入中國本土化的市場浪潮中, 做到接地氣, 年輕化, 時尚化, 互聯網化.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