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而复荣?日系家电在中国市场洗心革面

曾经日本家电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标识, 科技创新与技术迭代速度之快, 市场占有率十分庞大, 一度成为高品质高性能产品的代表. 风光无限的日本家电产品让多少国产品牌望其项背.

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 一度风光的日本家电企业在中国的市场上正走向颓败. 继海尔收购GE家电业务后, 中国海外收购事业动作频繁, 先有美的出手收购东芝白色家电业务, 三洋电视也被国内家电玩家长虹所接手, 加上最近鸿海收购夏普, 日本家电品牌的衰落也就成了一种趋势.

好一出 '日系家电品牌衰落' 大戏

1970-2000年长达30年期间, 日本家电可以说是称霸家电整个行业, 夏普, 三洋, 索尼, 松下, 日立那都是响当当的家电品牌, 在中国家电市场上的绝对领军力量. 不夸张地讲, 凡是带电的产品, 就有日系产品的影子.

但日企过度崇拜技术, 一味追求技术的完善, 导致技术创新节奏变慢, 在互联网的浪潮下, 无法紧跟市场变化步伐, 开始失去对市场的掌控权.

另一方面, 日系品牌对本地市场反应滞后, 没有针对本土化进行适配与创新, 售后服务没有及时跟上, 虽产品很优秀, 但不适合本土的市场需求, 没有及时的满足用户的真正需求.

2000年后, 韩国企业快速崛起, 以三星, LG为代表的企业则顺势而上, 一跃成为家电行业的龙头, 但也就三星, LG两家企业, 面对竞争其他国家在数量攻势和技术发展以及拥有竞争力的小企业的 '夹击' 时, 两大企业看上去特别的孤单.

中国家电军团都迅速崛起, 更是将日系家电厂商从家电神坛拉下来, 主打性价比的中国家电企业, 虽一开始活跃在中低端市场, 很多人觉得低价就是廉价, 意味着质量变差, 品控变差, 感受变差. 但这种低价确实带动了中低消费市场, 又让高高在上的大品牌不得不应对这种低价竞争.

中国家电企业一方面通过自主创新, 另一方面通过资本并购等, 不断提升核心技术能力, 实现资本快速积累, 并迅速杀入高端市场, 实现了一次华丽的逆袭.

甩掉包袱, 自我救赎

随着中韩家电企业的快速崛起, 在中韩企业的双重夹击下, 日企显得有点力不从心, 逐渐失去技术优势.

面对巨亏的尴尬, 日本家电企业应对措施出奇一致, 爱是砍掉不盈利的产品线, 对亏损的产品进行打包, 剥离企业主营业务, 转让出去. 而资金充裕, 又缺乏核心技术的中国家电企业自然是最佳的 '接盘侠' 的人选, 于是出现了一个日本家电牌子卖了N家, 美的收购东芝白电业务, 创维拿下东芝亚洲区域的映像类产品, 海尔在收购日本三洋, 还有闹得沸沸扬扬的鸿海, 夏普与海信 '三角恋' 的爱恨情仇. 除了索尼在中高端市场较稳定外, 其余厂家基本只专注日本本土市场, 海外则进行品牌授权.

远嫁中国, 满血复活

日本品牌家电不是败在了产品的技术上, 而是产品的经营理念上. 即使今天, 日本家电产品仍具有较强竞争力, 尤其在精细制造工艺方面, 中国企业与之还有一定差距, 在技术储备方面, 日本企业仍然优势明显.

以夏普为例, 投入鸿海怀抱后, 夏普已连续3个季度实现盈利, 而且是7年来首次在第一财季盈利. 夏普的液晶面板业务等的收益得到改善, 在被台湾鸿海收购后, 夏普的经营重建正逐渐步入正轨. 今年双十一更是攻势十足, 推出 '换购升级计划' , 迎来了一波销售小高峰, 夏普电视开始进行全面的反击.

总结:

虽然日本家电企业份额在减少, 但是其品牌效益仍在, 家电技术相对成熟, 更多是制造与销售的退出, 专注于上游阵营.

在强敌环伺的市场中, 日系家电企业想要重拾昔日光辉已不可能, 但凭借自身原有的品牌影响力与核心技术, 抢占市场份额,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除了保持自身原有的技术创新, 更多的是要融入中国本土化的市场浪潮中, 做到接地气, 年轻化, 时尚化, 互联网化.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