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 德國權威質量管理機構德國質量協會和德國市場研究機構 'Innofact' 公布的一項調查研究結果顯示, 八成德國人認為 '中國製造' 是 '德國製造' 的對手;54%的受訪者認為, 來自中國的競爭者正加大步伐, 將超越德國品牌和德國企業的創新能力;約3/4的受訪者認為, '中國製造' 的質量20年後會更好.
在全世界都普遍認可 '德國製造' 時, 德國人卻說, 如今, '中國製造' 是 '德國製造' 的對手!這種 '自省式' 的危機意識, 凸顯出 '中國製造' 在短短的幾十年間實現了從小到大的艱難曆程, 也呈現出 '中國製造' 一步步從低端製造向高端製造的轉變, 讓人看到了近年來, 伴隨高鐵, 無人機, 智能手機等遠洋出海, '中國製造' 的國際影響力不可小覷.
讚譽之下, 國人還應保持清醒的頭腦, 正視 '中國製造' 所取得的成功和與世界製造強國之間的差距, 不要因為在某些製造領域處於全球領先的地位, 就忽視了存在的問題和毛病.
縱觀 '德國製造' , 有 '中國製造' 無法比擬的部分. 柏林經濟研究所提供的一份報告顯示: 目前, 在全球製造業領域居世界同行領先地位的德國企業超過2300家. 而 '中國製造' 在全球叫得響的品牌僅有華為, 高鐵等少數幾個品牌.
'中國製造' 在品牌建設上與 '德國製造' 存在的差距還比較大——這是中國以前不注重品牌建設所留下的 '後遺症' , 也是 '中國製造' 實現真正意義上騰飛與進步的巨大絆腳石.
品牌建設體現出一個國家整體的製造能力, 水平和效益, '中國製造' 要想在世界製造之林真正 '立' 起來, 需要經過幾代人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與奮鬥. 建立起品牌優勢與領先, 才能確保 '中國製造' 從低端製造向高端製造轉變, 從而樹立起 '中國製造' 真正的形象與企業的靈魂.
從行業整體利潤回報率來看, '德國製造' 都是利潤率極高的行業. 德國製造業產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21%, 在德國對外出口的全部產品中, 製造業產品佔到71%. 而相比之下, 近年我國製造業行業利潤率和資本回報率呈逐年降低態勢. 由於勞動力成本節節攀升, 加上國內外市場變化速度加快, '中國製造' 在轉型升級過程中, 研發和新品開發沒有把握住市場的脈搏, 造成了中國企業盈利能力減弱, 生產經營形勢趨於嚴峻, 產能擴張出現轉換拐點.
更重要的是中國製造業仍處於世界製造業產業鏈的中下遊, 我國出口的產品大多數是技術含量較低, 單價較低, 附加值較低的 '三低' 產品, 卻大量進口高技術含量, 高附加值和高價格的 '三高' 產品.
目前, 中國經濟80%是實體經濟, 傳統產業佔有相當比重, 存在著巨大的提升, 創新空間. 當別人為 '中國製造' '新四大發明' 羨慕不已時, 我們應當把注意力放到提高整體能力和實力上來.
德國力推的 '高科技戰略' 通過在大企業和科研機構間建立 '創新聯盟與戰略夥伴' 關係等舉措, 以較少的政府投入拉動數倍的經濟界研發投資;促進中小企業創新, 凡是中小企業研發項目, 經過政府相關部門考察, 通過, 均能得到政府提供的資金扶持, 補貼比例最高為45%, 最高單筆補貼可達35萬歐元;另外還可享受信貸等方面支援. 在政府政策的鼓勵下, 廣大中小企業捨得投入, 不間斷地創新, 研發, 許多企業做到了世界領先. 一大批德國製造企業諸如斯蒂爾, 費斯托, 海瑞克等, 成長為機械行業的 '世界冠軍' .
在這方面, 中國政府也在推動 '雙創' , 努力創造一個寬鬆有序的創新, 創業環境. 我們必須把注意力放到提高製造能力和水平上來, 既著眼大製造, 也要注意小製造;既實現 '中國製造' 在高鐵, 無人機, 智能手機等領域的快速進步, 也要實現 '中國製造' 在傳統製造領域的新突破, 在傳統製造行業培養出具有世界級能力與水平的企業和品牌. 屆時, 中國或將讓世界再一次驚奇與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