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戴式装置产业进入盘整期 | Garmin看好进阶应用需求

全球穿戴式装置产业经过一波波的洗牌动作后, 正式进入盘整期, Garmin无意杀进低价穿戴式装置战局, 看好进阶应用穿戴式装置未来成长性可期, 持续执行分众化策略, 扩充产品的完整性. 尽管大陆品牌业者小米利用破坏性的价格策略来切入穿戴式装置市场, 推广低价小米手环一战成名, Garmin仍无意进行价格战, 认为专心做好进阶应用穿戴式装置, 找到 '加值' 的空间, 坚持走自己的路, 才是上上之策. Garmin亚洲区行销协理林孟桓表示, Gartner预测, 2017年全球穿戴式装置总出货量将高达3.1亿只, 总营收将可达305亿美元, 针对不同穿戴式装置产品观察, 发现具备多种进阶功能的高单价智能穿戴式装置(手表)市场, 在出货量与毛利率均持续上扬. 对此现象, 林孟桓观察, 穿戴式装置市场已开始进入盘整期, 技术门槛不高的基础穿戴式装置已过尝鲜期, 多数消费者不会重复购买基础穿戴式装置. 林孟桓分析, 真正想长期使用穿戴式装置的消费者, 需求却往往不同, 因此Garmin也提早因应消费者需求, 发展出不同族群需要的穿戴式装置生态系, 陆续发展出专业运动, 商务配戴, 时尚配件, 健康促进, 家庭亲子与穿戴支付等不同产品, 以贴近终端市场需求. 综观而论, 全球穿戴式装置战局因各家品牌业者竞相投入而显得热络无比, 品牌业者如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 苹果(Apple), 小米, 乐金电子(LG Electronics), 华硕, TomTom, Garmin, 小米, 中兴通讯, TCL通讯, Sony, 爱普生(Epson), 以及新创品牌业者Pebble, Fitbit, Jawbone, 运动品牌业者Nike, 爱迪达(Adidas)等, 均推出穿戴式装置试探市场水温, 但多数品牌业者旗下产品销售成绩平平, 也有不少业者传出坏消息, 如Fitbit下调出货量, 并全球裁员, 如Jawbone宣布退出消费者市场, 挥泪告别穿戴式装置战局, 提前停损出场, 显见穿戴式装置战局竞争激烈, 对任何一家品牌业者来说, 都是极大的挑战. 回顾过去, Garmin自2003年进入穿戴式装置领域以来, 耕耘穿戴式装置市场已经长达十余年时间, 期间多次化危机为转机, 近年不断推陈出新, 除陆续发展出不同应用领域, 更深耕如跑步, 单车, 高尔夫, 户外登山, 精品, 女性, 儿童等面向, 甚至发展出更多的配件与应用生态系, 提供消费者更好的使用体验, 让进阶应用穿戴式装置的使用方式与智能手机有明确区隔, 以增强使用者黏着度, 也规避产品开发上曲高和寡的风险. Garmin日前发布2017年第3季全球财报, 第3季营收约为7.43亿美元, 较去年成长约3%. 其中, 户外导航产品线成长高达31%, 成长动能最为显著, 主要成长动力来自于高阶户外产品fēnix 5系列, 在消费者评比上累积了不少口碑. Garmin除持续发展分众智能穿戴式装置与航空, 航海及车用产品线外, 也宣布在亚洲市场分众通路布局有了新突破, 预计至2017年底Garmin将完成约62家品牌体验馆布建, 可见Garmin加速穿戴式装置产品线推广的旺盛企图心. 值得一提的是, 由于看好分众智能穿戴式装置市场成长性, 加上航空, 航海市场有不错的表现, Garmin并上修2017年营收预估至30.7亿美元, 显示Garmin在穿戴式装置市场的布局已开始见到成果. Garmin全球总裁与首席执行长 Cliff Pemble表示, 依据2017前3季的营收表现, 因分众智能穿戴式装置趋势与航空, 航海市场持续成长, 我们调整营收预估数字增加至30.7亿美元, 预测EPS约为2.90美元. 此外, 从2017年前3季统计结果发现, 三大产品线更达双位数营收成长, 包含户外导航(34%), 航空(15%)与航海(10%), 给予我们在未来发展上更高的信心. 除提供进阶使用者不同产品, Garmin也同步顺应市场趋势, 陆续进驻不同面向应用通路, 让不同需求的消费者, 都能在习惯的通路找到自己需要的穿戴装置产品, 除进军3C通路外, 也陆续进驻钟表, 超商, 科技百货与美妆通路, 今年8月Garmin更成为首家打进医药通路的智能穿戴式装置业者, 新增包含屈臣氏, 丁丁连锁药妆等超过200间药妆通路, 锁定不同消费族群, 产品执行弹性的销售策略, Garmin拉高通路战力, 积极抢食精品, 平价, 3C消费者, 女性消费者等相关市场大饼, 有助于Garmin穿戴式装置产品线持续开拓3C以外的市场. 在全产品线经营, Garmin也透过贩售全产品线的 '品牌体验馆' 布建, 提供消费者一站式的体验, 购物, 售后等服务, 预计至2017年底, 全亚洲将有62家Garmin品牌体验馆, 包含大陆市场约38家, 台湾市场约8家, 马来西亚市场约6家, 菲律宾市场约5家, 印尼市场约2家, 香港市场, 日本市场与韩国市场各约1家.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