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薄膜' | 背後的科技強國夢

近日, 記者走進了金湖縣金北工業區的淮安科潤膜材料有限公司廠房內, 只見幾位工人正在生產一種類似保鮮膜的產品. 不要小看這種 '小薄膜' , 每平方米價格高達6000元. 更不能小覷的是, 公司創辦人楊大偉年紀輕輕, 已經躋身國家科技創新創業領軍人才之列.

一切都要從頭說起. 2006年, 楊大偉從中國礦業大學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畢業後, 來到一家央企從事離子膜電解槽設計工作. 他在工作中發現, 離子膜電解槽的所有元器件幾乎都可以實現國產, 唯獨離子膜這一核心材料100%依賴進口, 而且價格昂貴.

很多人對 '離子膜' 很陌生, 但它跟人們的生活卻息息相關, 在氯堿工業, 新能源行業等領域應用廣泛, 是無可替代的關鍵部件之一, 但其進口替代率一直很低.

當時, 楊大偉23歲, 剛參加工作不到一年, 作為懷揣拳拳愛國之心的熱血青年和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年輕人, 自然而然產生了研發國產離子膜的想法. 說幹就幹, 2008年楊大偉辭職創業, 跟一位原同事和一位大學同學共同創辦了北京兆潤科技有限公司, 投身國產離子膜的研發之中.

然而, 國家組織攻關幾十年都沒有成功的產品, 豈能輕輕鬆鬆就研發出來?

2009年年底, 楊大偉和夥伴們終於依靠簡陋的設備研製出一塊巴掌大的離子膜. 這隻是半成品小樣, 無法進行工業化應用, 而此時研發資金已經用得差不多了, 夥伴們一個接一個離開了公司, 只剩下他一個 '光杆司令' . 又經過一年的苦熬, 楊大偉終於將巴掌大的離子膜做成了一平方米大小, 這意味著已經可以投入工業化應用了. 這時, 他做了一個決定, 回家鄉金湖創業. 於是, 就有了淮安科潤膜材料有限公司, 這也是國內第一家專業以全氟離子膜產業化為目標的工廠.

起步只是一間小作坊, 員工只有他和父親兩個人, 主要生產規格為60厘米乘以60厘米的離子膜, 供應給中小儲能電池廠家. 第一年賺了70多萬元, 第二年賺了100多萬元, 公司就這樣活了下來.

生存問題解決了, 作坊式手工製造的 '後遺症' 卻日益凸顯——產品質量難控制. 楊大偉意識到, 需要尋求新的技術和支援. 他與廈門大學的一個團隊建立了合作關係, 共同研究用流延法生產離子膜. 三年時間, 1000多個日夜, 楊大偉和他的團隊成員試驗了1800多個配方, 平均一天就要做兩個配方實驗. 就是依靠這樣苦熬 '試錯' , 最終找到了3個可以使用的配方.

2014年, 淮安科潤膜材料有限公司與廈門大學合作研發出國際首創的 '雙面輻射全氟離子交換膜流延制膜技術' , 設計製造出我國第一套流延法離子膜生產線, 應用該技術和設備生產的 '儲能電池用高強度複合全氟離子交換膜' 在電化學及力學性能方面均達到或超過同類進口產品, 填補了國內空白, 打破了美國, 日本大企業在該領域的技術壟斷.

楊大偉說, 自己堅持走到今天, 離不開政府關鍵時刻的雪中送炭. 最難熬的2014年, 公司要開發生產線, 又要研發產品, 非常缺錢. '當時有一家韓國公司要買我們的專利, 如果不是省裡600萬元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資金雪中送炭, 我們就把專利賣掉了. ' 楊大偉說, 正是這600萬元讓他頂住壓力, 把生產線建好了.

如今, 楊大偉的公司已是一家擁有5000平方米現代化廠房, 年產值超千萬元的高科技企業. 隨著科研成果的不斷轉化, 公司業績蒸蒸日上. 截至去年底, 公司淨資產已從成立之初的20萬元增長到2000餘萬元, 累計實現銷售額5000餘萬元, 創造利稅1000餘萬元.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