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電市場低迷已持續許久, 今年上半年的境況尤其 '水深火熱' . 不過三季度之後, 下半年的 '暖冬' 正在接近.
截至11月2日, 除了港股的創維數位, 國內主要的彩電巨頭都公布了三季報, 廠商們可謂有喜有憂. 根據財報, 在今年前三季度中, 四川長虹, TCL多媒體, 深康佳, 海信四家的營收均迎來上漲. 其中, 深康佳營收為201.6億元, 同比增長37.94%, 增幅最大;TCL多媒體的營收上升19.3%至282.5億港元;長虹營收為544.5億元, 同比增長12.2659%;海信則實現營收237.5億元, 同比增長7.57%.
但是, 從前9個月的利潤數據來看, 康佳和TCL的淨利潤分別增長了390.65%, 4.2%;而長虹和海信則有所減少, 分別下滑了67.9724%和47.39%. 創維雖然沒有發布三季報, 但是7, 8, 9月銷量連續三月下降.
根據群智諮詢(Sigmaintell)《全球電視品牌出貨分析報告》數據顯示, 三季度全球TV市場出貨5860萬台, 同比下跌7.2%, 預計四季度需求將恢複至同比持平. 經曆了上半年的迅速下滑後, 三季度TV品牌廠商進入了 '多事之秋' , 仍面臨人力, 面板等成本壓力.
業績拐點來臨
'中國市場第三季度還是相對萎靡狀態, 主要原因還是成本上升. 從數據來看, 該季度彩電零售價格變化不大, 利潤比二季度好一些. 今年6月, 面板價格開始下降, 但是真正反映到整機上則還需要一段時間, 品牌商在採購上還是比較保守. ' 奧維雲網資深分析師崔吉龍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從廠商的成本來看, 由於面板佔據了電視整機60%以上的成本, 其波動對於品牌廠商的影響也最深. 同時, 上遊原材料的漲價也直接影響彩電的銷售. 此前創維董事局主席賴偉德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談道: '一方面國家對環保, 安全生產, 質量安全等方面加強監管, 管理成本上升;另一方面, 不少原材料成倍上漲, 也提高了成本. '
群智諮詢還在最新的報告中提到, 三季度彩電的海外訂單增加迅速, 客戶要求的交貨周期短, 使得一些長周期物料出現短缺和價格上漲, 也間接抑制了三季度整機廠出貨. 此外, 作為全球最大TV生產基地的中國, 生產旺季時, TV製造業需要的大量生產線工人短缺, 人工成本也隨之上升, 較嚴重地影響了出貨.
但是, 從庫存來看, 國內品牌商在第三季度基本恢複到正常水平. 群智諮詢品牌PSI(產銷存)研究模型顯示, 三季度末的國內TV品牌廠商的庫存周數降低到6周左右, 清理速度快於預期. 並且, 一部分品牌廠商的庫存在8月底就降至健康水平, 比如海信8月底庫存為6.3周.
隨著面板降價周期的到來, 彩電企業的成本壓力將進一步得到緩解. 進入第四季度, 雙十一成為國慶促銷季後的重要銷售節點. 崔吉龍告訴記者: '今年的雙十一, 不論是渠道商還是品牌商都在加大投入. 渠道方面原先主要是天貓在發力, 現在京東也強勢加入. 目前彩電出售的線上渠道佔比在30%左右, 我們預測今年雙十一彩電銷量增長14%左右, 但是增速不如去年, 去年同比增長了50%以上. '
在他看來, 強勢渠道的拉動, 上遊成本的下降, 以及彩電廠商的出貨動力, 將成為拉動四季度業績的三大關鍵因素.
深入轉型
根據群智諮詢的統計, 國內市場前三季度品牌的出貨佔比前三名為海信(15%), 創維(15%)和TCL(14%). 互聯網品牌也從佔比20%的最高點跌落, 其中, 排名靠前的小米電視佔比4%, 樂視TV佔比3%, 暴風TV佔比2%.
眼下, 廠商們一邊加速國際化, 拓寬海外市場, 一邊拓展自身業務對主業形成互補. 東南亞, 歐洲, 北美, 以及新興的巴西等地區都成為彩電企業搶奪的市場.
從業務拓展來看, 長虹和海信都在加碼2B業務, 長虹相關負責人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今年長虹正在進行國企改革, 接下來會加強2B板塊的建設.
崔吉龍表示: '彩電產業的2B業務主要在商用顯示市場, 包括電子白板, 拼接屏等, 這也是整個市場熱點. 2B業務利潤也更大. 根據我們的數據統計, 2017年商用電視的銷售額預計在59.5億元, 雷射投影為85.8億元, 電子白板為162.1億元. 海信, 長虹等公司都增加了投入. '
同時, 康佳集團正在逐步轉型成為投資控股平台, 創維正在進行5年轉型升級規劃, TCL則繼續進行公司重組和 '雙+' 轉型. 相比之下, 互聯網品牌更為艱難. 崔吉龍告訴記者: '今年互聯網電視燒不起錢, 去年樂視, 小米和微鯨達到了100萬台以上的銷量, 但現在樂視電視一月只有幾萬出貨量. '
在提升銷量越來越難的情況下, 如何讓電視屏幕增值, 就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 換言之, 當開機率減少時, 電視屏幕作為家庭的一大終端, 如何吸引更多的用戶?在崔吉龍看來, 今年電視廠商和騰訊, 愛奇藝等互聯網公司有了更多深入的合作, 不難發現傳統彩電企業轉型的決心, 以及內容商不願意放過客廳屏幕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