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PO华为VIVO中国手机市场前三并驾齐驱

1.三季度中国智能机排名: OPPO第一, 华为/vivo/小米 位列前四; 2.OPPO首款全面屏手机R11s发布, 吴强称OPPO是后中争先; 3.侠客岛: 谁在支持贾跃亭的骄傲放纵? ; 4.重磅! 360将借壳江南嘉捷回归A股; 5.苹果第三季度净利同比增19%,预期第四季营收大涨超六成; 6.揭秘: 华为竟然搞了3年自动驾驶!

集微网推出集成电路微信公共号: '天天IC' , 重大新闻即时发布, 天天IC, 天天集微网, 积微成著! 复制 laoyaoic 微信公共号搜索添加关注.

1.三季度中国智能机排名: OPPO第一, 华为/vivo/小米 位列前四;

集微网 11月2日报道

今日, 国际知名调研机构Counterpoint 发布了, 中国市场最新的第三季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情况. 报告显示, 与2016年三季度相比, 2017年第三季度中国市场出货量放缓, 整体出货量同比下降1% .

具体到厂商排名上, 第三季OPPO以18.9%市场占有率蝉联第一. 华为与vivo 本季度市场占有率持续都是18.6%, 位居二, 三位. 小米增长强劲, 以13.8%的份额位列第四. 本季度苹果份额同步提升, 不过依旧排名第五. 


Counterpoint Research研究总监James Yan 分析表示, '与去年相比, OPPO和vivo 本季度的增长虽然有所放缓, 不过整体速度增长依旧平稳健康. 其中OPPO R11 成为了本季度最畅销的机型. 华为季度的增长 (同比增长23% ) 比去年同期的表现强劲, 这主要得益于更多的不同价位段产品组合, 适应了不同的消费者.

对于小米本季度业绩, Counterpoint Research分析师表示, 小米强劲复苏主要是强化供应链, 获得了关键零部件. 不过, 小米销售的大部分产品仍然偏向低端, 高端机型小米Mix 2成功将可以拉动品牌价值.

2.OPPO首款全面屏手机R11s发布, 吴强称OPPO是后中争先;

集微网 11月2日报道

9月份开始全面屏大战打响, OPPO 今天也迎来了旗下首款全面屏手机OPPO R11s. 在前一代爆款产品R11的基础上, R11s在拍照, 外观设计和系统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升级. 据悉, R11s将于11月10日线上线下同步开售, 售价2999元起.

OPPO 副总裁吴强: 敢为天下后, 后中争先

发布会开始, OPPO 副总裁吴强首先分析了一些数据, 并阐述了OPPO对于自身和行业的一些思考.

据国内知名调研机构赛诺数据显示, OPPO R11在6月中旬上市后当月就取得了2500~ 3000元价位段单品销售冠军, 并在6~ 9月连续4个月稳居第一. 同时, 吴强指出, 在R11的用户中, 30岁以下的年轻用户占到80%以上, OPPO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的拍照手机品牌.

事实上, 我们发现OPPO 的爆款不是一款, 而是连续多款. 销量上看, 从2015年开始的R7, 到R9再到R11, OPPO R系列每款产品都是爆款. 为何OPPO 能做到持续爆款?

吴强表示, 'OPPO人思考问题的方式一直都从用户出发, 从产品出发, 将产品做到极致. ' 这就是说OPPO 持续爆款核心是以用户需求做牵引力, 用持续极致的产品赢得消费者认可.

吴强同时抛出一个观点, OPPO一个经营理念就是 '敢为天下后, 后中争先' . 比如这次, OPPO并不是率先采用全面屏的厂商, 但是在全面屏的基础上, OPPO赋予R11s红色版正面上下若隐若现的光晕效果, 就像融入了整片的星空, 这是独属于OPPO的 '星幕屏' .

'我们在进入某个市场或者打造产品时, 不一定非得做率先上市的, 也不一定非得率先使用最新的技术或者器件. 但是当我们进入这个市场的那一刻, 一定要在某些方面做到领先' . 吴强说道.

OPPO的 '后中争先' 底气来源是对研发投入. 据吴强透露, 目前OPPO已经在北京, 上海, 深圳, 硅谷, 东京等国内外科技前沿地带成立了研究中心. 尤其在影像技术, 5G, 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OPPO投入了更大的人力和资源. 除自主研发外, 还与供应链上游的龙头企业, 如索尼, 三星, 商汤科技等进行深度合作. 吴强表示, 未来会有更多技术成果逐步运用到产品中, 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

OPPO R11s三大升级: 全面屏, 拍照, 系统

外观上看, OPPO R11s采用了一块6.01英寸的18:9全面屏, 机身大小和上代R11几乎完全相同, 因此屏占比提高到了85.8% , 成为OPPO有史以来屏占比最高的机型, 在一众全面屏中也是相当出色.

R11s的全面屏将重心放在如何让用户更好地享受全面屏上. 沉浸, 简洁, 舒适是OPPO R11s全面屏的三个特征. 其中, 在R11s的红色版本上, OPPO首创的 '星幕屏' 设计, 让手机边框模糊了界限, 屏幕显得更大了, 视野也不再因受到边框的约束而戛然而止, 带来更为沉浸的视觉享受;

在简洁和舒适上, R11s正面可见的只有听筒和前置镜头, 简洁之美跃然屏上; 上下边框独特的月牙弯设计, 不仅将以往散乱的开孔收纳于一处, 在单手握持时也更舒适.

硬件配置上, OPPO R11s搭载高通骁龙660处理器, 辅以4GB运存+64GB机身存储; 充电方面, R11s采用Micro USB接口, 电池容量为3205毫安时, 支持VOOC闪充. 后置汇顶科技指纹识别技术.

另一款OPPO R11s Plus则将屏幕升级至6.43英寸屏幕, 运存升级至6GB, 并配备4000毫安时容量电池.

除了全面屏, OPPO仍将重点放在了拍照上. 有别于传统的区分主副摄像头的双摄方案, OPPO R11s此次搭载自主研发的1600万+2000万像素智选双摄. R11s上的两颗镜头均为主摄像头, 同样强大, 均采用f/1.7大光圈. 1600万像素摄像头解析度高, 白天拍人更自然; 2000万像素摄像头会在暗光下通过像素聚合技术合成为2.0μm超大像素, 暗光拍人更清晰; 两颗镜头根据拍照时的光线智能切换, 结合全新升级的OPPO梯度虚化算法以及拍照优选技术, 最终实现拍人更清晰, 背景虚化更自然.

前置2000万AI智慧美颜, 通过采集人脸的254个特征点来识别五官信息, 进而从年龄, 性别, 肤色, 肤质等维度为不同用户提供差异化的美颜效果, 让美颜恰到好处, 让用户自拍美得更自然.

在系统上, 这次OPPO R11s还搭载了全新的ColorOS 3.2系统, 基于AI的智能相册能够建立用户专属相册, 并且可以更快速地查找自己想要的照片; 而独特的相册存储空间优化功能则大大降低了海量照片对本地存储的占用. 另外, 与高通共同推进了骁龙神经处理引擎 (Neural Processing Engine) 的终端应用. 在AI应用运行时, 充分发挥GPU, DSP的运算能力, 大大提升了R11s上AI应用运行时的处理速度, 并且功耗也得到了大幅度降低.

在发布会最后, OPPO公布了新品的发售信息: OPPO R11s将于11月10日线上线下同步开售, 黑色和香槟色售价2999元, 红色版售价3199元; OPPO R11s Plus将于11月24日线上线下同步开售, 售价3699元. 作为爆款产品R11的接棒者, 相信OPPO R11s也会再次刷新市场记录!

3.侠客岛: 谁在支持贾跃亭的骄傲放纵? ;

十月的最后一天, '千疮百孔' 的乐视网又一次占据各大财经头条. 据多家媒体报道, 参与乐视网IPO审核的多位前发审委委员近期被查, 他们被指包庇了乐视网IPO审批时涉嫌财务造假行为. 随之而来的, 是乐视网一系列的财务造假, 行贿官员的指控. 这一次, 再没有人关心贾跃亭何时回国, 接下乐视烂摊子的孙宏斌是否落泪. 所有人都在问, 乐视网会被退市吗? 乐视网还能挺多久?

事发

事件的发生颇有戏剧性.

10月31日, 多家媒体报道称, 在第一届创业板发审委委员中, 有3到4名委员在2017年7月底8月初被调查, 其中两名来自会计事务所.

据知情人士透露, 涉嫌此案件的最终人数将超过10人, '主要是涉及乐视网的IPO, 还不知道是证监会介入还是公安调查. '

已经上市7年的乐视网, 终于还是难逃作假上市的风波.

犹记2010年8月, 作为国内第一家登录资本市场的视频网站, 乐视网可谓是意气风发, 上市交易价格超过发行定价60%, 开盘价达到49.44元.

但这一辉煌背后的原因, 可能并不简单.

早在2016年, 乐视网就曾卷入虚假IPO的风波中, 并引起了各界的关注.

当时牵出的那条线, 在证监会投资者保护局原局长李量身上.

根据江苏省扬州市人民检察院指控: 2000年至2012年, 被告人李量利用担任中国证监会发行监管部发行审核一处处长, 创业板发行监管部副主任等职务上的便利, 为乐视网信息技术 (北京) 股份有限公司等9家公司申请公开发行股票或上市提供帮助, 并于2000年至2013年收受上述公司投资人所送财物, 共计折合人民币693.622654万元.

尽管在2016年11月, 乐视网发布公告澄清与该事项无关. 但在庭审中, 李量的当庭认罪, 还是让乐视网遭遇了不少信任危机.

值得关注的是, 2017年7月20日下午, 中纪委官网披露, 被带走20个月的中国证监会原副主席姚刚的案情有所进展:

耐人寻味的是, 在姚刚执掌发审期间, 其治下多人相继落马, 包括之前为乐视网等9家公司公开发行股票或上市提供帮助的李量.

显然, 乐视能够IPO和这些落马官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财务

不过, 关于乐视网造假上市这一指控, 公众其实早有心理预期.

早在2010年6月, 乐视网IPO获批的消息出来后, 在业内就引起不小反响. 当时, 华兴资本CEO包凡就曾调侃: '一个排名第17位的视频网站, 却有业内第一的财务指标, 变戏法啊. '

包凡何出此言? 不妨来看看乐视网的上市时的招股书.

根据其招股书, 乐视网的主营业务为网络视频基础服务和视频平台增值服务, 视频广告是收入中重要的一部分.

有多重要呢? 招股书写了:

2007年, 乐视网广告收入528万元, 占乐视广告收入的100%. 而这528万元均来自一家公司——北京新锐力广告有限公司;

2008年, 乐视网主要广告客户为北京新锐力广告有限公司, 北京中视龙圣广告有限公司, 广东省广告股份有限公司和民生银行, 四大客户的广告收入共计1735.34万元, 占比为99.95%;

2009年, 乐视网的客户包括北京新锐力广告有限公司, 北京激活广告传媒有限公司, 北京春秋天成广告有限公司, 北京中视龙圣广告有限公司和广东省广告股份有限公司五大客户, 总共为乐视带来了3472.68万元的收入, 占广告收入比重的94.02%.

看到这儿, 大家是不是已经开始有疑问了? 广告收入是视频网站收入的主要来源, 这可以理解. 但是乐视的广告客户是不是有点太集中了? 就靠着这么三四家公司, 就能撑起全网站的好几年的收入, 贾跃亭这做生意的水平简直要上天啊!

毕竟, 面对这样的业绩, 同期在纽交所上市, 2009年国内视频网站市场份额排第一的优酷, 可能也要大喊一声: '臣妾做不到! '

根据优酷的招股书显示, 虽然其广告客户数量在2007年时只有7个, 但到2008年和2009年就分别增长到141个和303个了. 而这三年间, 优酷来自品牌广告销售的收入占净营收的比例分别为65.2%, 89.0%和91.6%.

在经济学领域, 有个术语叫做Too good to be true, 也就是说, 如果一家企业的财报营收数字太好看, 那么它往往不可信.

真相的确让人难以相信.

根据2014年的媒体调查: 其最大的广告客户北京新锐力广告有限公司, 办公人员长期只有2位, 但发展出了千万级的广告业务; 另外两个广告客户北京中视龙圣广告有限公司和北京春秋天成广告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是同一个人, 名叫陈杰, 前者办公地为北京通州区县镇兴一街564号, 后者在北京怀柔区于家园二区甲1 号楼4 门, 两家公司的成立日期仅相隔三个月, 注册资本金同为50 万元.

报道已经说明一切.

质疑

那么, 乐视网会有今天的局面, 到底是谁的锅?

毫无疑问, 作为乐视的创建者和过去十几年内的经营者, 贾跃亭难辞其咎.

如果乐视网财务造假和贿赂官员罪坐实, 按照我国《刑法》相关规定, 当时的法人代表贾跃亭以及相关责任人必须付法律责任.

事实上, 假如我们仔细回顾一下近两年来贾跃亭的言行, 就会发现, 所有他 '为之窒息的梦想' , 都很有可能是一场帽子戏法.

2017年7 月, 就在乐视面临一系列资金链断裂, 员工讨债危机之机, 贾跃亭辞去了乐视网一切职务, 声称要去美国实现自己的汽车梦.

但他至今都没有再回国.

他在微博中公布了其美国汽车公司FF的工厂视频, 称 'FF91 高端工厂紧锣密鼓进行时. 未来, 正在打开' .

但据香港某投资人和一些科技媒体称: FF公司已经破产, 目前处于转手阶段, 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几千名员工. 真相虽然暂不得知, 但公众对于贾老板话语的信任度, 已经大打折扣.

更严重的, 可能是各方对其非法减持套现的指控.

媒体报道, 从2015年6月开始, 贾跃亭以均价68.5元的价格减持乐视股份, 共减持57亿元. 随后, 其姐姐贾跃芳也开启高位减持模式, 3次减持累计获利22亿元.

贾跃亭的钱去哪儿了, 没人说得清. 他说自己掏了100亿造车, 但谁也没见过乐视汽车的账本.

不久前, 一个叫 '顾颖琼博士说天下' 的公众号发文说, 贾跃亭要通过不可撤回的生前信托, 给自己的女儿留下7500万美元, 其他几个孩子也得到了金额相当的信托基金.

贾跃亭罕见回应, 起诉了顾颖琼, 理由是造谣诽谤. 但再无下文.

背后

一直以来, 贾跃亭都以山西 '苦孩子' 的励志形象示人, 声称自己成功的背后没有依附任何政府关系, 也一度因此打动了诸多投资人.

但这一点, 最近也颇受质疑.

有一个叫李军的人很关键.

根据乐视网首发招股书和相关年报, 这个人在2008年12月受让贾跃亭的200万元出资额, 占股3.36%. 此后, 从2009年2月起担任乐视网的副总经理, 2013年1月14日因任期届满离任.

这四年多发生了什么呢? 截至2013年9月, 李军一直占据乐视网前十大股东位置, 持股比例基本维持在2.52%. 2011年下旬以来, 随着深圳创投, 汇金立方等其他投资方的退出, 李军在股东中的排位由第六跃升为第四, 仅次于贾跃亭, 贾跃芳, 刘弘 (乐视联合创始人) 三人. 随后在2013年底, 李军减持17, 552, 060股, 退出前十大股东之列.

为什么要特意点出李军和几个投资方呢? 因为其中的关系很值得玩味.

大家都知道, 汇金立方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是乐视网早期发展时的重要投资方. 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 李军的姐夫正是汇金立方资本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诚, 而香港媒体此前则报道, 王诚为山西平陆籍商人令完成的化名. 令完成是谁? 大老虎令计划弟弟是也.

一直以来, 贾跃亭都矢口否认与令氏兄弟及山西商人圈的关系, 但乐视网背后的出资方实在是太值得深究.

事实上, 投资界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

包括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 协纵策略管理集团联合创始人黄立冲等在内的多位投资人, 都认为, 这次的调查, 一定程度上是令计划事件的发酵.

前路

所以, 乐视网究竟将走向何处?

用一位投资人的话来说, 遥不可期.

日前, 乐视网公布了倍受业界关注的季度财报. 今年第一季度, 乐视网首见亏损; 上半年乐视网亏损6.37亿; 而第三季度公司虽然完成更名, 但单季亏损却被拉升至10.15亿.

10月31日, 又有20家基金公司下调乐视网估值, 其中中邮基金和嘉实基金宣布调整乐视网的股价分别仅为7.83元和7.82元. 这个而数值与乐视网分红除权后15.33元的股价相比, 几乎腰斩.

此外, 乐视网还遭遇高管集体辞职.

10月27日, 2012年加入乐视网的总经理梁军宣布辞职. 当天, 乐视网副总经理高飞, 张旻翚, 蒋晓琳, 杨永强相继宣布辞职.

接替贾跃亭成为乐视网新掌门人的孙宏斌能拯救它吗? 此前在融创业绩会上, 孙宏斌被问及贾跃亭时, 流泪说贾跃亭没有王健林靠谱.

而最近, 孙宏斌本人也被媒体曝光正被集中排查资金风险, 甚至其上交所的100亿公司债也被终止发行.

而业内最关心的乐视网股票是否复牌问题上, 也是一个两难的抉择: 如果长期不复牌, 一旦乐视网IPO造假的传言被坐实, 必将引发大面积的投资者索赔; 如果复牌, 处于债务和经营双重困境的乐视网股价同样难脱暴跌的命运, 由此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 孙宏斌150亿投入和所作的努力也将可能付诸东流. 侠客岛

4.重磅! 360将借壳江南嘉捷回归A股;

文/腾讯科技 王潘

昨日晚间, 上市公司江南嘉捷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股票代码: 601313) 发布公告称, 360董事长周鸿祎(微博)及其控制的两家公司将联合收购江南嘉捷.

这意味着, 外界猜测已久的360回归A股的壳公司正式浮出水面, 接下来360将正式借壳江南嘉捷回归A股.

就在今天凌晨, 周鸿祎通过其个人微信朋友圈对团队表达了感谢, '谢谢大家几年来的坚持坚强坚韧' .

据悉, 周鸿祎控制的这两家公司分别为天津奇信志成科技有限公司和天津众信股权投资合伙企业 (有限合伙) .

奇信志成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为周鸿祎, 周鸿祎本人直接持有奇信志成17.38%的股份, 为第一大股东, 此外还包括红杉资本, 阳光人寿, 平安置业等36大股东. 天津众信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也为周鸿祎, 持股比例为99.1%.

本次交易中, 江南嘉捷将截至 2017 年 3 月 31 日拥有的, 除全资子公司嘉捷机电 100%股权之外的全部资产, 负债, 业务, 人员, 合同, 资质及其他一切权利与义务划转至嘉捷机电. 在划转重组的基础上, 江南嘉捷分别将嘉捷机电 90.29%的股权以现金方式转让给金志峰, 金祖铭或其指定的第三方, 交易作价为 169,000 万元; 将嘉捷机电 9.71%股权与三六零全体股东拥有的三六零 100%股权的等值部分进行置换, 三六零全体股东再将嘉捷机电 9.71%股权转让给金志峰, 金祖铭或其指定的第三方.

根据公告, 本次交易完成后, 奇信志成将持有江南嘉捷总股本的48.74%, 为江南嘉捷控股股东. 周鸿祎直接持有江南嘉捷12.14%的股份, 通过奇信志成间接控制本公司48.74%的股份, 通过天津众信间接控制本公司2.82%的股份, 合计控制本公司63.70%的股份, 为江南嘉捷实际控制人.

本次交易中, 拟置入资产的资产总额与交易金额数值为504亿元, 占上市公司2016年末资产总额28.17亿元的比例为1789.27%, 超过100%. 因此本次交易构成重组上市, 需提交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审核并经中国证监会核准后方可实施.

据悉, 360此前从美股退市的市值为93亿美元 (约合615亿元人民币) , 而外界舆论普遍认为, 根据当前美股和A股的PE差异, 360一旦回归A股, 市值很可能将实现数倍增长, 将成为A股名副其实的 '巨鳄' .

就在今天凌晨, 周鸿祎通过其个人微信朋友圈对团队表达了感谢, '谢谢大家几年来的坚持坚强坚韧' .

5.苹果第三季度净利同比增19%,预期第四季营收大涨超六成;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1月3日凌晨消息, 苹果公司今天发布了2017财年第四财季业绩. 报告显示, 苹果公司第四财季营收为525.79亿美元, 比去年同期的468.52亿美元增长12%, 创下纪录; 净利润为107.14亿美元, 比去年同期的90.14亿美元增长19%. 其中, 大中华区营收为98.01亿美元, 比去年同期的87.85亿美元增长12%.

苹果公司第四财季每股收益和营收均超出华尔街分析师此前预期, 对2018财年第一财季业绩的展望也超出预期, 推动其盘后股价上涨逾3%.

苹果公司董事会宣布, 将向公司的普通股股东派发每股0.63美元的现金股息, 这笔股息将于2017年11月16日向截至2017年11月13日营业时间结束的在册股东发放.

详细业绩:

在截至2017年9月30日的第四财季, 苹果公司的净利润为107.14亿美元, 比去年同期增长19%; 每股摊薄收益2.07美元, 比去年同期增长24%. 2016财年第四财季, 苹果公司的净利润为90.14亿美元, 每股摊薄收益1.67美元.

苹果公司第四财季运营利润为131.20亿美元, 高于去年同期的117.61亿美元.

苹果公司第四财季营收为525.79亿美元, 比去年同期的468.52亿美元增长12%, 其中国际销售额所占比例为62%.

苹果公司第四财季每股收益和营收均超出华尔街分析师此前预期. 据雅虎财经统计的数据显示, 31名分析师此前平均预期苹果公司第四财季每股收益为1.87美元, 29名分析师平均预期苹果公司第四财季营收为507.9亿美元.

产品销量:

苹果公司第四财季共售出4667.7万部iPhone, 比年同期的4551.3万部增长3%; 共售出1032.6万台iPad, 比去年同期的926.7万台增长11%; 共售出538.6万台Mac, 比去年同期的488.6万台增长10%.

按地区划分:

苹果公司第四财季美洲部门营收为230.99亿美元, 比去年同期的202.29亿美元增长14%;

欧洲部门营收为130.09亿美元, 比去年同期的108.42亿美元增长20%;

大中华区营收为98.01亿美元, 比去年同期的87.85亿美元增长12%;

日本部门营收为38.58亿美元, 比去年同期的43.24亿美元下滑11%;

亚太其他地区营收为28.12亿美元, 比去年同期的26.72亿美元增长5%.

按产品划分:

苹果公司第四财季来自于iPhone的营收为288.46亿美元, 比去年同期的281.60亿美元增长2%;

来自于iPad的营收为48.31亿美元, 比去年同期的42.55亿美元增长14%;

来自于Mac的营收为71.70亿美元, 比去年同期的57.39亿美元增长25%;

来自于服务的营收为85.01亿美元, 比去年同期的63.25亿美元增长34%;

来自于其他产品的营收为32.31亿美元, 比去年同期的23.73亿美元增长36%.

业绩预期:

苹果公司对2018财年第一财季业绩作出了如下预期:

营收为840亿美元到870亿美元;

毛利率为38%到38.5%;

运营支出为76.5亿美元到77.5亿美元;

其他收入为6亿美元;

税率为25.5%.

苹果公司2018财年第一财季营收预期区间的中值为855亿美元, 超出分析师此前预期. 据雅虎财经统计的数据显示, 27名分析师平均预期苹果公司第一季度营收为853.1亿美元.

资本回报计划:

苹果公司董事会宣布, 将向公司的普通股股东派发每股0.63美元的现金股息, 这笔股息将于2017年11月16日向截至2017年11月13日营业时间结束的在册股东发放.

高管点评:

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 (Tim Cook) 称: '我们非常高兴地报告, 表现优异的2017财年有了一个非常强大的结尾. 第四季度营收创下纪录, 所有产品类别都实现了同比增长, 服务业务取得了有史以来最好的季度表现. iPhone 8, iPhone 8 Plus, Apple Watch Series 3, Apple TV等优秀的新产品加入了我们的产品组合, 促使我们期盼能在假期购物季节中取得优异的表现. 另外, iPhone X现在也已正式上市, 我们对此感到无比激动, 原因是我们可以通过这款振聋发聩的新产品来开始致力于实现对未来的梦想. '

苹果公司首席财务官卢卡斯·麦斯特里 (Luca Maestri) 表示: '苹果营收的同比增长率在第四季度中有所加快, 推动每股收益在这个季度中实现了24%的增长. 我们还创造出了157亿美元的强大的运营现金流, 并通过资本返还计划向投资者返还了110亿美元现金. '

股价变动:

当日, 苹果公司股价在纳斯达克常规交易中上涨1.22美元, 报收于168.11美元, 涨幅为0.73%.

在随后截至美国东部时间16: 58 (北京时间3日4: 58) 为止的盘后交易中, 苹果公司股价再度上涨5.45美元, 至173.56美元, 涨幅为3.24%. 过去52周, 苹果公司的最高价为169.94美元, 最低价为104.08美元. (唐风)

6.揭秘: 华为竟然搞了3年自动驾驶!

出行行业正在人工智能的推动下剧烈变革. 这个年头, 不做自动驾驶的大公司不是好公司. 国外, 谷歌, 苹果从自己造车一路走到自己研发自动驾驶, 国内, BAT纷纷入局. 而不曾上市的华为, 也对出行行业虎视眈眈, 先是传出造车消息, 而后, 又以其强势的通信技术为基础, 杀入了自动驾驶领域.

华为如何在自动驾驶潜行, 手中捏着怎样的牌, 又选择如何打出? 车东西在此一一梳理.

1

造车还是自动驾驶: 走苹果老路?

在汽车电动化浪潮下, 试图涉足造车的新势力不胜枚举. 除了由国内外初创公司如Fisker, Lucid, 蔚来, 小鹏等掀起的新造车运动, 互联网科技巨头如谷歌, 苹果, 也曾有自己的造车计划. 不过通信巨头们, 倒是很少在造车活动上传出绯闻. 然而华为是个例外.

去年10月, 华为被传将于加拿大零部件制造商, 整车代工商麦格纳合作造车. 后者客户有宝马, 奔驰, 捷豹路虎等, 在车身, 底盘, 动力总成上较为突出. 而麦格纳曾经表示, '如果中国市场有需求, 可在当地直接购买工厂投产或者与当地整车厂合作生产. '

这句并无明确指向的话让人浮想联翩, 使得华为造车多了一分可能. 其实这并非华为首次被传出要涉足造车. 2015年, 荣耀官方微博曾经放出一张图, 荣耀Honor作为车标出现在一张奥迪车型的车头. 当时人们纷纷猜测, 华为将要和奥迪一起造车. 后来谜底揭晓, 不过是荣耀新机型上市的造势活动.

在2015年, 华为就对外反复强调, 不会自己造车, 而是以5G为核心提供车联网的一套服务. 但格力一个造空调的, 此前在汽车行业可谓是全无积累, 都敢平地起高楼. 而在汽车行业广泛结交合作伙伴的华为, 传出要造车的绯闻也就不难理解了.

在更具体的逻辑上,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 做通信出身的华为亲自上阵做了手机, 与其在通信行业的强势相互配合. 而随着移动互联网进入成熟期, 智能手机市场的存量市场已经趋于稳定, 汽车则被认为是下一代移动终端. 此时打造属于自己的汽车品牌, 将有助于占住互联网汽车这一市场. 一如华为曾经切入智能手机市场那样.

不过, 造车的技术难度, 成本, 风险都很大, 连苹果都选择了放弃, 转而进入打造自动驾驶系统的道路. 并且, 进入汽车制造行业就意味着与现有整车厂合作伙伴的利益冲突, 因此权衡之下, 华为在当下没有太大造车的可能, 吸纳汽车人才更多是为了协助自动驾驶技术开发——自动驾驶这一技术高点在华为的未来战略中占有相当的地位, 并且, 其布局比我们想象中更加广泛. 与也在研发自动驾驶的苹果相比, 其投入毫不逊色.

2

华为自动驾驶: 车联网为内核

1, 发力V2X, 搭建车联网 '云管端'

在自动驾驶风口未起时, 华为就已经开始深度介入汽车产业的另一大新方向——车联网. 2013年, 华为针对汽车推出了车载通信模块ME909T. 进军车联网, 为华为日后投注自动驾驶埋下了伏笔, 这是华为与自动驾驶的渊源.

2015年, 华为接连拿到了来自奥迪, 奔驰的通信模块订单.

在此前一年, 2014年10月, 11月, 华为先后与东风, 长安, 一汽签订了合作协议, 在车联网, 智能汽车领域共同开发. 当时没人会把 '智能汽车' 这个词和自动驾驶联系起来, 因为若只是推出一个简单的车载通信模块, 无非是让车辆有了在线数据上下行能力而已, 就是更靠近手机了.

1) 拉上高通, 力推C-V2X

在2015年初, 事情在另一端开始起变化. 这一年,3GPP开始启动C-V2X的标准化研究, 而华为是其重要推动者之一. 其中, C代表Celluar, 无线蜂窝网络; V2X即Vehicleto X, 车辆与各类终端的通信. C-V2X即一套基于无线蜂窝网络的技术及标准, 使搭载了此类通信模块的汽车拥有与其他车辆 (V2V) , 基础设施 (V2I) , 行人 (V2P) 进行直接通信的能力. 这将使得车辆可以及时掌握其他交通参与者的信息——例如哪个车要变道了, 哪个绿灯要变红了. 而对全局信息的掌握将有显著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 缓解交通拥堵. 基于蜂窝网络的通信能力, 驾车者将拥有超视距的环境感知能力. (想对V2X有更系统认知的读者, 可阅读智东西自动驾驶系列课: 一文读懂, V2X凭什么成为自动驾驶的千里眼)

不过, 在C-V2X诞生之前, V2X领域已经有了一个先驱——DSRC, 专用短途通信. 这套技术的原理与C-V2X略有不同, 而是与WiFi类似, 已有十余年发展历史. 由于发展时间长, 加之美国政府的力推, DSRC现在芯片方案已经成熟, 并且也有了应用实例. 在2017款凯迪拉克CTS上, 就搭载了DSRC通信模块, 能够向同样搭载此通信模块的车辆发出提示, 预警, 求救等信息.

但DSRC要组建起来, 需要重新建网; 而C-V2X在立项之时, 直接就建立在现今发达的LTE网络 (就是4G网) 基础之上, 基站建设成本大大降低.

看到这种方向过后, 华为与本是竞争对手的高通一道, 在大力推进C-V2X的标准落地与测试工作. 2016年9月, 5G汽车联盟成立, 奥迪宝马戴姆勒皆在其中, 而华为, 高通也成为发起方, 意在推广C-V2X. 同月, C-V2X中的V2V标准也先行冻结. 而在2017年3月, 华为与高通一起, 宣布将在香港利用C-V2X系统打造智能移动系统 (ITS) , 帮助减少交通事故发生.

相对于纯粹使用传感器捕捉环境信息再做自动驾驶决策的方案而言, C-V2X一旦完成组网并投入使用, 将使得采取了这一技术的无人车可以获得数百米之外的局部信息, 即时传递交通参与者的意图变化——也就是说, 用上了C-V2X后, 无人车可以看得更远, 反应更快, 自然自动驾驶的能力和安全性就更高.

不过, 现有的4G网络在带宽和延迟上仍无法满足高速度的自动驾驶的需求. 因此, 华为在此基础上也直接瞄向了5G. 5G的理论下行带宽超过10Gb/s, 延时仅为几毫秒. 100公里时速下, 若云端下发刹车指令, 因为延时所造成的延迟距离仅为1.35米. 而在4G网下, 这一延迟距离则会超过10米.

2017年2月, 华为在其一向很活跃的德国开展5G自动驾驶测试. 其中一项, 便是车辆紧急协同制动——前方车辆刹车时立刻将信息在数毫秒内传递至后方车辆, 后方车辆即刻刹停. 而人类司机处理这样情况的反映时间, 快到极限可以达数十毫秒, 慢的就要1秒往上了. 在高速场景下, 超过1秒的反应延迟就意味着多开出了数十米, 这往往就是生与死的距离.

▲日本也在研发测试密集编队无人驾驶车队

也是依靠这种能力, 华为还测试了高速无人运输车队的超近距离编队行驶. 在技术成熟之后, 它很可能将支持无人车在高速上以不足5米的间距密集排布, 以利用前车的气流减少风阻, 节省能源.

2) 另一个维度的无人驾驶: 远程遥控驾驶

除了无人驾驶的密集车队, 华为还有一套另一个层面的 '无人驾驶' .

今年6月, 上海的世界移动大会上, 华为与上汽, 移动合作, 演示了一辆无人驾驶车. 准确地说, 是远程驾驶.

▲上汽iGS智能车

现场演示中, 驾驶员面对着三块屏幕, 如同在电玩城开赛车一样, 操纵着远在30公里外嘉定园区中的上汽iGS智能车启动, 加速, 减速, 刹车. 并且, 这辆' 无人车 '可以支持的安全行驶速度达到50公里/小时. 背后起作用的是依然是5G. 通过华为设计的5G通信模块, 上汽的这辆iGS在毫秒级的延时下与30公里外的驾驶控制中心收发着信号.

▲驾驶员在操纵30公里外的无人车

在有些人看来, 在自动驾驶吼着要解放人类的时候, 还让驾驶员坐在方向盘后远程操控汽车简直是多此一举. 但远程驾驶自有其用武之地. 其中, 很重要的一点便是, 当未来的车辆, 尤其是商用车进入真正无人驾驶的阶段时, 由于车上再无驾驶员, 它们将需要一种人工远程介入的方法, 以应对自动驾驶系统失效的情况.

即使是在当下, 我们也可以找到需要这一技术的案例. 比如危险程度高的特种施工区域, 可以使用这套技术远程控制汽车驾驶, 保证人类安全.

回顾一下即可发现, 无论是在V2X车联网, 还是在远程遥控驾驶, 华为基于的都是一套通信网络 '云管端' 的逻辑. 华为在其中承上启下, 为通信运营商提供通信设备, 为车厂提供通信模块, 将自动驾驶车辆与云端的实时通信管道打通, 让这种实时通信增强自动驾驶的能力.

2, 悄悄招人组建队伍 摸索新技术方向

然而, 就算有强大的5G加持, 仅仅凭借V2X仍然是无法完成真正自动驾驶的, 因为V2X永远无法检测到那些不属于其生态的交通参与者的动向——即便假设世界上所有人, 所有车, 所有红绿灯都接入了V2X, 道路上仍有一些不可预料的情景会发生——比如突然冲到路中央的狗. 而一条狗显然不太可能拿着接入了V2X的设备上马路.

此时, 当下自动驾驶初创公司所采取的依靠传感器感知方案的重要性便体现出来. 而华为并不愿意将这个领域完全拱手让人.

华为整体在研发上有数万人, 其如今技术上的优势来源于人力和财力的投入. 为了保证不在技术竞争中掉队, 华为建立了庞大的研发体系, 以2012实验室打头, 下有诺亚方舟实验室, 香农实验室等声明在外.

华为车联网研究创新中心, 隶属于华为2012实验室下的中央研究院, 在华为的研究体系中可谓嫡系力量. 近年以来, 这一研发部门在大量地招收车辆工程专业的硕士, 博士, 包括智能驾驶, ADAS, 车辆控制方向. 从招聘情况来看, 车联网创新中心虽然冠的是车联网的名, 但显然对基于传感器的自动驾驶也兴趣浓厚.

▲华为在网上公开的汽车, 自动驾驶相关招聘信息

然而, 华为虽然招人已久, 却在此领域十分低调, 一直罕有风声放出. 其与自动驾驶相关最清晰的泄露图, 也不过是一张连轮廓都模糊的车辆框架图片. 看上去简单到简陋的疑似测试车, 也不禁让人怀疑这究竟能否符合华为与清华大学 '合作成果' 这一身份.

华为在自动驾驶招聘上的大动干戈和产出上的哑火, 让人摸不着头脑. 而一位华为内部人士向车东西解答了华为这种做法的逻辑.

当下, 从华为的合作伙伴来看, 其在自动驾驶上主要面向的客户仍会是众多整车厂. 而整车厂们在自动驾驶的推进上相对比较保守, 更加看重安全, 因此其眼下最大的需求其实是ADAS. 华为与东风, 长安, 一汽等合作的智能驾驶, 首先的具体形态就是ADAS. 而华为会与ADAS方案的供应商合作, 由他们提供ADAS的主要能力, 而华为则通过其擅长的C-V2X来使视野有限的ADAS获得超视距感知能力, 进一步增强ADAS功能.

但另一方面, 华为也要保证自身不完全陷于被动, 成为一个在传感器方案上只能依靠他人的 '门外汉' , 因此华为也在基于传感器的自动驾驶上投入了大量资源, 同时进行前瞻性和工程性的研发.

3

通信公司全线进军自动驾驶

其实华为只是科技公司加入自动驾驶大潮的一个缩影. 与华为相似的, 同属于ICT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公司的中兴, 爱立信, 高通等公司, 也在非常积极地布局.

在国内, 中兴是华为在通信领域的老对手——无论是智能手机的通信, 还是智能汽车的通信. 中兴是在新能源车与自动驾驶上双拳出击, 不仅在珠海建立车厂, 自造新能源客车, 还要在自家的车上加入自动驾驶功能, 乃至进一步打造智慧交通城市.

▲中兴智慧城市交通模型

立足北欧的爱立信曾经在2g时代在手机市场上呼风唤雨过, 同索尼有过联姻的 '索爱' 这一品牌, 后来淡出了手机制造, 专心做通信. 在自动驾驶与5G呼之欲出时, 爱立信也同华为一样, 基于5G网络开发远程驾驶方案, 去年十月, 爱立信与瑞典公交公司合作, 用5G信号为EasyMobile打造的无人驾驶巴士EZ10提供支持, 进行了载人的试运行.

此前在汽车电子市场上缺乏积累的高通则通过收购全球最大车载半导体生产商恩智浦, 非常彻底地切入了汽车市场. 一方面, 高通与华为在竞争中求合作, 共同推动C-V2X标准的落地. 华为海思在两年前分别拿到了奥迪与奔驰车载通信芯片订单, 而高通则基于移动端的Soc骁龙820推出了可用于ADAS的骁龙820A. 今年9月, 高通还先于华为发布了首款C-V2X车载通信芯片组.

另一方面, 被高通收入囊中的恩智浦有着各类的车载半导体产线, 并且有尤为重要的自动驾驶车载电脑——第一代为主要用于ADAS的Bluebox. 随后为了满足自动驾驶的快速开发与安全需求, 恩智浦又于上个月推出了主打安全与可扩展的S32芯片平台.

除了他们之外, 思科, 诺基亚-西门子也针对自动驾驶, 或收购或研发, 预备在其中分一杯羹.

▲思科在2017MWC上展出的智能驾驶方案

▲诺基亚在2017MWC上演示5G进行车辆控制

在世界范围内名头响亮的通信设备商中, 只有摩托罗拉和阿尔卡特朗讯 (已被诺基亚收购) 相对沉稳, 没有在自动驾驶上搞太多大新闻. 可以说, 整个通信行业的核心终端中, 汽车的权重正在自动驾驶, 车联网的高速发展下逐渐增大, 作势要与智能手机并驾齐驱.

4

结语: 华为的新挑战

不上市但薪酬水平声名在外的华为, 总以一种闷声发大财的形象示人.

在几乎所有大公司都热切追逐的自动驾驶上, 华为也秉承了一贯的传统, 低调地筹措资源, 预备下一盘大棋.

而华为最强势的虽然是提供通信能力, 但其企业的边界, 早已经超越了一家通信设备商的范畴了.

不过涉足自动驾驶领域, 华为的对手其实是翻倍了——既有与其在手机市场上竞争的苹果, 三星, 又有在通信市场上和华为前追后赶的设备商巨头. 华为面临的挑战, 将比移动互联网时代更加激烈. 智东西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