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全球最大的單晶企業隆基股份公布其11月份最新單晶矽片報價, 一次性降幅達到0.4元/片, 180μm厚度單晶矽片由6元/片降到5.6元/片. 如此大的降幅, 相比多晶砂線矽片最新價格5.05元/片, 再次拉近了單多晶矽片的價差.
針對大幅調低價格的舉動, 業內相關人士表示: '近兩年, 國內光伏電站投資企業紛紛選擇更為高效的單晶產品, 直接招標為單晶方案的項目越來越多, 單晶份額持續攀升, 但產能提升速度稍顯滯後. 隨著2017年下半年單晶廠商擴產項目的陸續釋放, 目前單晶供給已不存在問題, 價格下調在情理之中. '
2016年的單多晶較量
其實單多晶的價格較量, 2016年就早已發生. 單晶路線較早應用的金剛線技術, 以及單晶拉制技術的全面突破升級, 競爭力迅速提升.
根據行業公開數據, 2016年上半年單多晶矽片價差最小時只有0.3元/片, 單多晶組件價差0.1元/W左右. 這一價差的變化, 不僅讓終端看到了單晶路線的技術能力, 更是掀起了單晶替代的浪潮.
需求VS產能
近幾年, 國內單晶份額持續快速攀升.
2014年單晶佔比5%, 2015年15%, 2016年27%, 2017年上半年36%, 全年超過40%基本已成定局.
在需求快速提升的刺激下, 主流廠商也都加大了單晶矽片的布局力度. 以單晶龍頭廠商為例, 隆基2017年同時在建的項目包括: 銀川5GW, 中寧1GW, 雲南10GW. 中環2017年四期項目, 也達到了15GW左右的規模.
這些新增項目, 基本都在2017年下半年開始陸續釋放產能, 產能釋放節奏是落後於需求增加速度的. 因此我們也看到前後兩種不同的價格競爭局面.
上半年多晶矽片價格一路下行, 單晶矽片在供不應求的條件下卻保持相對堅挺, 與多晶矽片的價差一度拉大. 而目前單晶矽片則主動較大幅度降價, 以為未來新增產能去擴大市場需求.
單晶替代趨勢已明朗, 龍頭廠商已做出選擇
面對單晶的強勢崛起, 多晶路線倍感壓力, 也加速了自身的技術提升速度.
尤其是金剛線的導入, 已成為其最迫切的需求. 金剛線對砂線的替代, 將較大幅度降低目前多晶矽片成本, 被視為能與單晶繼續競爭的關鍵因素. 目前整個多晶路線, 也在加速導入進程.
金剛線的導入, 到底會否讓多晶重新佔據優勢? 眾說紛紜, 未來局面似乎一時間難以看清.
但其實主流企業早已用行動做出了選擇.
2015年, 協鑫, 寧夏10GW單晶項目 (已投產1GW) .
2016年, 晶科, 新疆3GW單晶項目(2017-2018年陸續投產).
2016年, 阿特斯, 內蒙古2GW單晶項目.
2016年, 天合, 雲南5GW單晶項目 (與隆基合資)
2017年, 晶澳, 內蒙古3GW單晶項目.
2017年, 協鑫, 參股中環股份在建的四期單晶矽棒項目.
顯然, 主流廠商不管嘴上怎麼說, 但紛紛向上遊單晶矽片延伸的戰略調整, 都是實實在在對未來趨勢的確認.
單晶競爭力提升
這種趨勢背後, 則是單晶產品的絕對競爭力. 即使多晶應用金剛線後, 也無法反轉局面. 具體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 矽片環節——每片成本差距很小
單晶這兩年的降本, 並不全是靠金剛線, 拉晶技術的顯著升級則是另一半重要因素, 不管是投料量, 成晶率, 提拉速還是耗電量均大幅改善提升.
目前每公斤的拉晶非矽成本已不到50元. 與鑄錠非矽成本相比, 每片差距0.3-0.4元左右. 未來, 鑄錠成本已較低, 下降空間有限; 而拉晶保守還有30%的成本優化空間. 單晶龍頭企業選擇電價更低的雲南地區布局 (據說當地水電用電成本有望將至1毛多錢) , 可以降低電力成本, 未來單多晶的成本差距只會進一步縮小.
在切片方面, 單晶企業率先導入金剛線切割, 經過3年多探索, 金剛線切片已日臻成熟, 而多晶企業則剛剛開始導入, 良品率還不夠穩定. 設備方面多在原來砂線切片機基礎上改造, 性能不如全面導入專用機的單晶企業. 從材料本身特性來看, 多晶的金剛線切割水平無論如何優化, 都很難和單晶達到一樣的水平, 無論是細線化還是薄片化, 無論是切割速度還是用線量, 以及最終的良品率和出片數, 都會比單晶低一個檔次. 因此在切片非矽成本方面, 單晶會始終領先0.1-0.2元/片的成本優勢.
考慮到單晶電池, 組件效率差距拉大, 單晶每瓦成本競爭力凸顯出來.
2) 電池組件環節——PERC技術拉大組件功率差
除了單晶矽片的技術和成本突破, PERC電池技術更是進一步加大了單晶路線的競爭優勢.
PERC (背鈍化和局部背電極) 技術是近年來最具性價比的效率提升手段. 與常規電池產線相容性高, 產線改造成本低, 效率提升明顯, 是未來3-5年內的主流電池技術. 目前主流企業都在加快PERC產能的建設, 預計2017年底PERC產能將達到20GW.
但是由於單多晶矽片材料性質的不同, 應用PERC技術, 單晶電池效率可以提高1-1.2個百分點. 多晶即使疊加黑矽技術只能提高0.6-0.8個百分點, 導致單多晶組件功率差進一步拉大. 因此PERC產能的建設大部分都採用了單晶路線.
同時在PERC電池的初始衰減問題上, 單晶已完全解決並量產應用, 單晶PERC企業可承諾首年不高於2%的衰減率. 根據中科院電工所研究員王文靜的報告, 多晶PERC衰減不完全是由於硼氧因素引起, 衰減機理尚不十分明確.
隨著PERC產品在未來的規模化量產和應用, 將進一步加大單晶路線的競爭優勢.
根據新聞報道, 通威等電池企業主動將單晶電池和多晶電池價格調成一致, 假設單多晶電池毛利率一樣, 每瓦單多晶電池成本則基本一致. 通威是國內太陽能電池行業的標杆企業, 9月電池產能已達5.4GW, 其中成都新建的雙流3GW電池項目均是單晶電池, 這是一個風向標.
單晶產能急劇擴大, 未來份額將加速提升
正是因為在產品方面的優勢已十分清晰, 一向低調的單晶龍頭隆基和中環, 才會一改常態, 巨額投資迅速擴大產能, 以求迅速抓住機遇. 隆基在2018年將達到25GW的單晶矽產能, 中環也將達到23GW, 業界驚呼, 單晶將進入 '雙寡頭' 時代.
晶科, 協鑫, 阿特斯等企業, 也無一例外不在謀求建立或擴大單晶矽片的產能, 促使整個行業的單晶產能快速擴大. 根據各家的擴產情況, 到2018年底, 行業單晶矽片產能將達到60GW.
縱觀未來, 單晶產品基於自身較強競爭力, 和單晶產能急劇擴張的前提下, 可以預見未來單多晶產品價差將不斷縮小, 很難再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