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全球最大的单晶企业隆基股份公布其11月份最新单晶硅片报价, 一次性降幅达到0.4元/片, 180μm厚度单晶硅片由6元/片降到5.6元/片. 如此大的降幅, 相比多晶砂线硅片最新价格5.05元/片, 再次拉近了单多晶硅片的价差.
针对大幅调低价格的举动, 业内相关人士表示: '近两年, 国内光伏电站投资企业纷纷选择更为高效的单晶产品, 直接招标为单晶方案的项目越来越多, 单晶份额持续攀升, 但产能提升速度稍显滞后. 随着2017年下半年单晶厂商扩产项目的陆续释放, 目前单晶供给已不存在问题, 价格下调在情理之中. '
2016年的单多晶较量
其实单多晶的价格较量, 2016年就早已发生. 单晶路线较早应用的金刚线技术, 以及单晶拉制技术的全面突破升级, 竞争力迅速提升.
根据行业公开数据, 2016年上半年单多晶硅片价差最小时只有0.3元/片, 单多晶组件价差0.1元/W左右. 这一价差的变化, 不仅让终端看到了单晶路线的技术能力, 更是掀起了单晶替代的浪潮.
需求VS产能
近几年, 国内单晶份额持续快速攀升.
2014年单晶占比5%, 2015年15%, 2016年27%, 2017年上半年36%, 全年超过40%基本已成定局.
在需求快速提升的刺激下, 主流厂商也都加大了单晶硅片的布局力度. 以单晶龙头厂商为例, 隆基2017年同时在建的项目包括: 银川5GW, 中宁1GW, 云南10GW. 中环2017年四期项目, 也达到了15GW左右的规模.
这些新增项目, 基本都在2017年下半年开始陆续释放产能, 产能释放节奏是落后于需求增加速度的. 因此我们也看到前后两种不同的价格竞争局面.
上半年多晶硅片价格一路下行, 单晶硅片在供不应求的条件下却保持相对坚挺, 与多晶硅片的价差一度拉大. 而目前单晶硅片则主动较大幅度降价, 以为未来新增产能去扩大市场需求.
单晶替代趋势已明朗, 龙头厂商已做出选择
面对单晶的强势崛起, 多晶路线倍感压力, 也加速了自身的技术提升速度.
尤其是金刚线的导入, 已成为其最迫切的需求. 金刚线对砂线的替代, 将较大幅度降低目前多晶硅片成本, 被视为能与单晶继续竞争的关键因素. 目前整个多晶路线, 也在加速导入进程.
金刚线的导入, 到底会否让多晶重新占据优势? 众说纷纭, 未来局面似乎一时间难以看清.
但其实主流企业早已用行动做出了选择.
2015年, 协鑫, 宁夏10GW单晶项目 (已投产1GW) .
2016年, 晶科, 新疆3GW单晶项目(2017-2018年陆续投产).
2016年, 阿特斯, 内蒙古2GW单晶项目.
2016年, 天合, 云南5GW单晶项目 (与隆基合资)
2017年, 晶澳, 内蒙古3GW单晶项目.
2017年, 协鑫, 参股中环股份在建的四期单晶硅棒项目.
显然, 主流厂商不管嘴上怎么说, 但纷纷向上游单晶硅片延伸的战略调整, 都是实实在在对未来趋势的确认.
单晶竞争力提升
这种趋势背后, 则是单晶产品的绝对竞争力. 即使多晶应用金刚线后, 也无法反转局面. 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硅片环节——每片成本差距很小
单晶这两年的降本, 并不全是靠金刚线, 拉晶技术的显著升级则是另一半重要因素, 不管是投料量, 成晶率, 提拉速还是耗电量均大幅改善提升.
目前每公斤的拉晶非硅成本已不到50元. 与铸锭非硅成本相比, 每片差距0.3-0.4元左右. 未来, 铸锭成本已较低, 下降空间有限; 而拉晶保守还有30%的成本优化空间. 单晶龙头企业选择电价更低的云南地区布局 (据说当地水电用电成本有望将至1毛多钱) , 可以降低电力成本, 未来单多晶的成本差距只会进一步缩小.
在切片方面, 单晶企业率先导入金刚线切割, 经过3年多探索, 金刚线切片已日臻成熟, 而多晶企业则刚刚开始导入, 良品率还不够稳定. 设备方面多在原来砂线切片机基础上改造, 性能不如全面导入专用机的单晶企业. 从材料本身特性来看, 多晶的金刚线切割水平无论如何优化, 都很难和单晶达到一样的水平, 无论是细线化还是薄片化, 无论是切割速度还是用线量, 以及最终的良品率和出片数, 都会比单晶低一个档次. 因此在切片非硅成本方面, 单晶会始终领先0.1-0.2元/片的成本优势.
考虑到单晶电池, 组件效率差距拉大, 单晶每瓦成本竞争力凸显出来.
2) 电池组件环节——PERC技术拉大组件功率差
除了单晶硅片的技术和成本突破, PERC电池技术更是进一步加大了单晶路线的竞争优势.
PERC (背钝化和局部背电极) 技术是近年来最具性价比的效率提升手段. 与常规电池产线兼容性高, 产线改造成本低, 效率提升明显, 是未来3-5年内的主流电池技术. 目前主流企业都在加快PERC产能的建设, 预计2017年底PERC产能将达到20GW.
但是由于单多晶硅片材料性质的不同, 应用PERC技术, 单晶电池效率可以提高1-1.2个百分点. 多晶即使叠加黑硅技术只能提高0.6-0.8个百分点, 导致单多晶组件功率差进一步拉大. 因此PERC产能的建设大部分都采用了单晶路线.
同时在PERC电池的初始衰减问题上, 单晶已完全解决并量产应用, 单晶PERC企业可承诺首年不高于2%的衰减率. 根据中科院电工所研究员王文静的报告, 多晶PERC衰减不完全是由于硼氧因素引起, 衰减机理尚不十分明确.
随着PERC产品在未来的规模化量产和应用, 将进一步加大单晶路线的竞争优势.
根据新闻报道, 通威等电池企业主动将单晶电池和多晶电池价格调成一致, 假设单多晶电池毛利率一样, 每瓦单多晶电池成本则基本一致. 通威是国内太阳能电池行业的标杆企业, 9月电池产能已达5.4GW, 其中成都新建的双流3GW电池项目均是单晶电池, 这是一个风向标.
单晶产能急剧扩大, 未来份额将加速提升
正是因为在产品方面的优势已十分清晰, 一向低调的单晶龙头隆基和中环, 才会一改常态, 巨额投资迅速扩大产能, 以求迅速抓住机遇. 隆基在2018年将达到25GW的单晶硅产能, 中环也将达到23GW, 业界惊呼, 单晶将进入 '双寡头' 时代.
晶科, 协鑫, 阿特斯等企业, 也无一例外不在谋求建立或扩大单晶硅片的产能, 促使整个行业的单晶产能快速扩大. 根据各家的扩产情况, 到2018年底, 行业单晶硅片产能将达到60GW.
纵观未来, 单晶产品基于自身较强竞争力, 和单晶产能急剧扩张的前提下, 可以预见未来单多晶产品价差将不断缩小, 很难再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