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製造醜聞正好給中國家電企業上了三課. 對於所有中國家電企業來說, 千萬不要 '沾沾自喜' : 以看熱鬧的心態關注頻發的日本製造醜聞, 而是應該 '未雨綢繆' 梳理過去30多年發展過程中懸而未決的軟肋, 伺機突破.
說句惹眾怒的話, 即便是剔除造假的那些數據, 中國家電的最高製造工藝也趕不上日本製造造假前的那些水平.
這就是很多家電人不願意正視的事實, 更折射出中國家電發展取得豐碩成果背後的軟肋還不少. 比如說在產品製造工藝, 製造體系和保障體繫上;比如說對待產品品質的態度和理念上, 還需要持續的突破和能力的提升.
壹
莫造假, 造假必被抓. 這天底下, 從來沒有不透風的牆. 對於日本製造來說, 不管造假因素和理由有多充分, 造假行為就是不對. 這不只會在短短几個月毀滅掉日本製造過去50年所積累的口碑和信譽, 而且會在未來徹底阻擋日本製造在全球市場發展和拓展的進程.
對於發展時間短於日本製造的中國家電來說, 更應該清楚地認識到, 過去30年在家電產業所取得的一系列成績雖然艱辛和不易, 更不應該懈怠和輕視. 因為造假本身可以在短期內帶給企業相應的利益回報, 所帶來的長期負面影響卻是深遠和持續的.
雖然很多中國家電企業, 在市場上只有短短20年, 30年的發展曆程, 卻因為在產品質量等核心競爭力上走過很多彎路, 比如 '輕品質重營銷' , '輕技術重炒作' 等上犯過錯識, 遭遇來自市場商家和消費者的信任危機. 從而讓日本製造, 德國製造的口碑在中國家庭和用戶中 '根深蒂固' .
任何造假醜聞, 不管是產品數據, 市場營銷, 還是售後服務, 都會引發一系列的上下遊連鎖反應, 從而形成 '信任危機' . 當前, 日本製造就是因為神戶鋼鐵, 東芝等一系列的造假醜聞而受到拖累.
那麼, 對於正處在從規模製造向品質製造, 智能製造轉型的中國家電來說, 更應該進一步汲取日本製造的經驗教訓, 堅定自己的方向和道路, 絕對不能因小失大, 更不能 '三天打魚兩天晒網' .
貳
莫輕敵, 時間是最大的敵人. 一大批日本製造的標杆企業, 之所以不惜冒著 '惹眾怒, 犯醜聞' 等負面影響和衝擊, 選擇造假. 顯然是受到外部市場競爭白熱化和內部規模和利潤增長等多重壓力, 特別是在 '所有權與經營權分割' 背景下, 操盤手們為追求短期利益而放棄長期的道德堅守, 看似合情合理.
不過, 這些都不是中國家電企業關注的重點, 而是應該警惕當我們同樣面臨來自日本製造的壓力和挑戰時, 是否會重蹈覆轍而 '走上日本製造同樣的造假道路' . 面對短期的經營業績和轉型升級等多重壓力, 中國家電又拿什麼來保障匠心製造, 品質製造的底線不被突破, 又靠什麼來推動中國家電製造的持續高品質, 精工製造?
僅靠所謂的商業道德, 企業家精神, 顯然都不足以支撐和保障. 畢竟, 中國家電的發展時間和沉澱遠遠弱於日本製造, 所面臨的增長, 發展和擴張壓力與日本製造相當. 在這種情況下, 除了依靠相應的企業健康可持續運營體系, 還要依靠來自外部的相關法律法規, 將單一企業的造假醜聞與行業的整體創新突破進行 '區隔' .
大量中國家電企業, 當前正處在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 對於產品的品質化, 精益化製造需求更為迫切. 更需要依靠持續, 穩定, 可靠的品質來贏得用戶的信任和口碑. 這既是優勢, 也是挑戰.
中國家電對品質的堅守比日本製造更迫切, 前者是處在大力發展質量形成口碑過程中, 而後者卻是利用口碑提升品牌溢價階段. 前者在發展, 後者在利用, 自然所帶來的影響就大為不同. 因此, 如何守住底線考驗著中國家電企業, 而時間則是最大的敵人.
三
莫驕傲, 驕兵必敗. 當前日本製造真正令外界感到可怕的, 不是造假這個行為和結果, 而是隱藏在造假背後的那個僵化而臃腫的體系和制度. 這也是不少中國家電企業在經曆30多年發展擴張之, 必須要警惕的大企業病, 大組織病, 找到一條可以快速滿足用戶需求, 市場競爭的差異化新路.
最近10多年來, 面對互聯網浪潮的持續衝擊, 身處傳統製造產業的大量日本企業, 早就陷入 '量跌利滑前路迷茫' 通道中, 卻遲遲沒有找到自救之路, 不得不採取造假的權宜之計應對. 真正令人可怕的, 正是隱藏在造假背後的日本企業經營管理團隊, 以及一個走向末路的僵化組織和體系.
很多中國家電企業, 當前動輒10萬左右的員工規模, 卻面臨著經營管理上的諸多挑戰, 比如說價值觀不統一, 執行力越來越差, 應對市場競爭的靈活性不斷變弱, 以及整個組織都在 '溫水煮青蛙中' 陷入低能. 如何走出大企業病, 在企業做大規模的同時做強實力, 這正是當前千億家電巨頭們必須要解決的難題, 也是大量中小企業快速做大規模和市值之後, 需要破解的問題.
當前市場營收增長的速度, 一直以來遠遠快於企業內部的組織創新能力, 員工培養進程, 甚至是相應的人力, 財力應對水平. 這也就是當前, 很多中國家電企業大而不強的根源. 規模做大了, 市場份額增加了, 但是行業地位, 市場競爭力以及品牌口碑和認知度, 還在一個緩慢的爬坡期.
對照日本製造的醜聞和教訓可以看到, 這些正是中國家電企業接下來應該要彌補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