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性別主義, 也許解釋為無邊界主義(Borderless)更能表達其背後的深意, 因為其本質是一種打破固有界限的態度. 如同次文化已經不是叛逆精神的代名詞, 脫去固有的標籤, 在框架之外表達自我個性和個體主張才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訴求.
2014年開始, 一股名為Normcore的時尚風潮把人們的審美取向帶入樸素和極簡的性冷淡風格, 之後這兩年流行的 'Oversize' , '男朋友風' 等風格, 也可以看做是在此基礎之上的演化升級. 我們往往會認為, Normcore的極簡與當下許多大牌華麗複雜到無所不用其極的設計殊為對比, 但實際上, 兩個看似極端的設計風格背後, 有著一個共同的關鍵詞Unisex(無性別).
'無性別' 並不完全等同於 '中性' , 後者表述的是介於兩者之間, 沒有明顯性別特徵的設計風格, 前者則還多了各種設計師玩不膩的 '雌雄同體' 和 '性別轉換' . 在這裡, 種種性別特徵明顯的設計元素不再被框定在過去的性別選擇之中, 被重新組合, 融造.
近兩年開始, Gucci, Vetements, Paul Smith等眾多品牌都開始將時裝發布的男女裝進行合并. 2016年底的米蘭男裝周, 女裝數量幾乎佔據了所有新品的一半. 當下年輕潮牌的代表Vetements2017 春季時裝秀, 對於 '無性別' 的街頭風做出了定義般的展示: 女模和男模們統統穿著oversize西裝, 超長袖子的外套, 闊腿牛仔褲, 高跟鞋, 高筒靴……完全無法定義是男裝還是女裝.
再來看老牌奢侈品Gucci, 設計師Alessandro Michele從2015年起擔任創意總監以來, 便將蕾絲, 絲綢, 綁帶, 刺繡等這些充滿女性化色彩的設計元素引入全線產品, 大受市場歡迎, 一改Gucci往日下落的頹勢. 而當我們被這些精緻繁複的 '當代洛可可' 風格女裝, 包飾迷住雙眼的同時, 也許更需要留意的是越來越模糊了與女裝界限的男裝.
Gucci的新設計風格所針對的對象十分明確, 正是新世代(特別是千禧一代)年輕人. 從前的種種邊界在這一代身上正逐漸隱去, 他們毫不在意所謂的定義和規則. Gucci2015 年之後賺的盆滿缽滿, 時尚評論家們向我們解釋了 原因, 'AlessandroMichele 抓住了時代精神'
'無性別' 好像一夜之間就成為了潮流的代名詞, 而追根溯源, 也許女權運動, 後現代主義和解構思潮都功不可沒.
'Unisex' 這個詞首次出現在1968年的《紐約時報》在一篇關於 '怪物鞋子' 的故事中. 這一時期的百貨公司商品目錄開始增設 'his & her' 的新分類, 廣告中的男女模特皆身穿相同款式的蕾絲喇叭褲搭配紐扣襯衣.
從那時起, 無性別的風尚開始充斥美國社會活動的方方面面, 特別是60年代開始的 '孔雀革命' 口號(由時裝設計師哈代·艾米斯提出, 被視為啟動新男人衣裝風尚的重大事件, 指男性時裝漸趨於華麗的傾向. 因雄孔雀比雌孔雀更美, 藉此比喻), 徹底將無性別主義推向天橋.
而早在20年代, 無性別主義便已在時尚界有所表達. Coco Chanel曾將女性陰柔氣質同長褲這個極具男性化色彩符號相融, 推出挑戰傳統觀念的海軍制服長褲女裝.
在今天看來, 這其中當然伴隨著女權運動的情緒高漲背景, 恰好也揭示了無性別所反應的社會動蕩氛圍. 1966年 Yves Saint laurent 設計的女式吸煙裝(Le Smoking, 最初是指上流社會的男士在晚宴結束後, 脫下燕尾服坐在吸煙室裡抽煙, 換上那種黑色輕便裝, 也叫 '煙裝' ), 更是無性別主義的標誌性設計.
在新鮮事物出現之初, 無例外的會有人感到困惑和不安, 性別無差異化概念更是在極為基本的層面上引起了社會認知的混亂, 引發反感, 討論可想而知. 但 '正如中世紀社會通過上帝和魔鬼來建立平衡, 我們的社會是通過消費及對其的揭示來建立平衡(鮑德裡亞《消費社會》)' , 當人們意識到個體能夠脫離性別而存在, '有性別 '和' 無性別 '的對立便無法再消失.
我們遇到別人時, 總會習慣性地先去判斷對方的性別, 美國歷史學家Annie Woolhouse卻說事實並非如此, '我們最先注意到的是他人心理性別傳達出的外在表現, 只是假設這樣的表現是他們生理性別的準確表達而已' . 著裝作為個人外在表現的首要工具, 自然會和性別產生聯繫, 但服裝並非一直有著明顯的性別標識. 而透過含義豐富的著裝, 時尚從來都是顛覆性別身份的一項有力工具.
不要再以為無性別的審美潮流仍停留在T台之上, 大眾文化其實已經對無性別主義開始廣泛的接受, 不再局限於小眾人群之中. 而我們迎來的, 也許不只是一場審美革命, 性別可能會成為繼年齡之後的第二個個人隱私, 它只是每個人的個人選擇, 而不會被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