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澤夫: 做中國工業轉型, 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帶頭人

'因為自己造不了, 作為總承包, 我們採購了一些GE的設備. 結果項目揭牌儀式上, 他們把GE的標誌也打上去了' .

他告訴中新社記者, 他當時就詢問對方為什麼要這麼做, 得到的回答是 '當地人不知道你們, 只認識GE' .

對於第一次在巴基斯坦中標的經曆, 中共十九大代表, 哈爾濱電氣集團公司黨委書記, 董事長斯澤夫至今難以忘記.

這樣的尷尬場景是中國電力設備製造在相當長時間裡境遇的一個縮影.

1983年7月, 從西安理工大學金屬材料熱處理專業畢業的斯澤夫進入東方電機廠. 他回憶說, 當時中國電力設備市場可以用兩個 '全方面' 來形容:

一個是國內對西方技術的全方位仰視. '知識結構, 年齡結構不如人家, 國際貿易經驗絲毫沒有, 甚至懂外語的都不多, 更主要是技術上面的差距實在是太大了' .

斯澤夫回憶說, 當時中國大量電站的設備都是西方的, '我們只能幹20萬千瓦, 30萬千瓦以上都是人家的' .

另一個是西方公司對中國企業的全方位壓制, '開啟國門後, 為獲得技術, 我們接受了很多不平等的東西' . 他表示, 當時機械工業部老領導發出的 '中國裝備, 裝備中國' 的呐喊至今還迴響在耳邊.

不過, 通過引進, 消化, 吸收和創新, 中國電力設備的製造逐漸闖出了一條自己的路.

'我們剛走出去時, 很多海外市場都只認西方七國的電力設備, 有的設備比我們貴出快20%, 但他們還是願意買' , 斯澤夫表示, 隨著時間的推移, 中國製造的電力設備開始為海外接受, 並逐漸佔據市場優勢, '很多我們以前仰望的對象, 現在也開始和我們合作, 甚至給我打工' .

地位的變化源於技術的進步, 斯澤夫舉例說, 通過多年潛心鑽研攻克多項技術壁壘, 哈電集團研製的世界單機容量最大白鶴灘100萬千瓦水電機組首台座環通過驗收, '我們在該領域的技術已經進入 '無人區' ' .

不過, 斯澤夫也清醒認識到, 雖然單項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 但從全方位看, '我們的研發比國外還差得遠' .

對於十九大報告 '加快建設製造強國' 的要求, 斯澤夫表示, 要實現這一目標, 哈電就必須去和業內巨頭比質量, 比效益以及比技術創新能力, '過去我們在產業鏈上做配角, 做苦力, 做低端, 現在我們要升級傳統產業, 並從產業鏈裂變成集群' .

在他看來, 完成這一變化的關鍵動力將來自改革. 首先是機制上的改革, 斯澤夫表示, 和其他企業相比, 哈電還背著大量曆史包袱, 未來需要輕裝前進, 退出效益低下, 不能創造財富的資產.

第二加大技術創新力度. 他坦言, 不管燃氣輪機還是核電, 中國企業走的都是引進, 消化, 吸收的路線, 還缺少很多原創技術, '這一方面未來還需要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 .

第三是項目管理, 企業管理的改革. 斯澤夫表示, 東北人熱情, 豪放, 勇敢, 不過在現代經營中僅僅有這些是不夠的, '沒有精細的技術和管理, 企業是無法站穩腳跟的' .

第四是著眼於國內外兩個市場. 在國內, 電力設備要從傳統能源向新能源領域轉型;在國外, 要堅持向市場要效益, 只有走出去才能海闊天空.

斯澤夫表示, 成為製造強國的道路不會一帆風順, 更不是敲鑼打鼓就能建成的. 未來, 哈電人將付出更多努力, 做中國工業轉型, 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帶頭人.

原標題: 中國新聞網: 從 '仰視' 到引領 哈電董事長談製造強國路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