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泽夫: 做中国工业转型,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带头人

'因为自己造不了, 作为总承包, 我们采购了一些GE的设备. 结果项目揭牌仪式上, 他们把GE的标志也打上去了' .

他告诉中新社记者, 他当时就询问对方为什么要这么做, 得到的回答是 '当地人不知道你们, 只认识GE' .

对于第一次在巴基斯坦中标的经历, 中共十九大代表, 哈尔滨电气集团公司党委书记, 董事长斯泽夫至今难以忘记.

这样的尴尬场景是中国电力设备制造在相当长时间里境遇的一个缩影.

1983年7月, 从西安理工大学金属材料热处理专业毕业的斯泽夫进入东方电机厂. 他回忆说, 当时中国电力设备市场可以用两个 '全方面' 来形容:

一个是国内对西方技术的全方位仰视. '知识结构, 年龄结构不如人家, 国际贸易经验丝毫没有, 甚至懂外语的都不多, 更主要是技术上面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

斯泽夫回忆说, 当时中国大量电站的设备都是西方的, '我们只能干20万千瓦, 30万千瓦以上都是人家的' .

另一个是西方公司对中国企业的全方位压制, '打开国门后, 为获得技术, 我们接受了很多不平等的东西' . 他表示, 当时机械工业部老领导发出的 '中国装备, 装备中国' 的呐喊至今还回响在耳边.

不过, 通过引进, 消化, 吸收和创新, 中国电力设备的制造逐渐闯出了一条自己的路.

'我们刚走出去时, 很多海外市场都只认西方七国的电力设备, 有的设备比我们贵出快20%, 但他们还是愿意买' , 斯泽夫表示, 随着时间的推移, 中国制造的电力设备开始为海外接受, 并逐渐占据市场优势, '很多我们以前仰望的对象, 现在也开始和我们合作, 甚至给我打工' .

地位的变化源于技术的进步, 斯泽夫举例说, 通过多年潜心钻研攻克多项技术壁垒, 哈电集团研制的世界单机容量最大白鹤滩100万千瓦水电机组首台座环通过验收, '我们在该领域的技术已经进入 '无人区' ' .

不过, 斯泽夫也清醒认识到, 虽然单项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但从全方位看, '我们的研发比国外还差得远' .

对于十九大报告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的要求, 斯泽夫表示, 要实现这一目标, 哈电就必须去和业内巨头比质量, 比效益以及比技术创新能力, '过去我们在产业链上做配角, 做苦力, 做低端, 现在我们要升级传统产业, 并从产业链裂变成集群' .

在他看来, 完成这一变化的关键动力将来自改革. 首先是机制上的改革, 斯泽夫表示, 和其他企业相比, 哈电还背着大量历史包袱, 未来需要轻装前进, 退出效益低下, 不能创造财富的资产.

第二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他坦言, 不管燃气轮机还是核电, 中国企业走的都是引进, 消化, 吸收的路线, 还缺少很多原创技术, '这一方面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 .

第三是项目管理, 企业管理的改革. 斯泽夫表示, 东北人热情, 豪放, 勇敢, 不过在现代经营中仅仅有这些是不够的, '没有精细的技术和管理, 企业是无法站稳脚跟的' .

第四是着眼于国内外两个市场. 在国内, 电力设备要从传统能源向新能源领域转型;在国外, 要坚持向市场要效益, 只有走出去才能海阔天空.

斯泽夫表示, 成为制造强国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 更不是敲锣打鼓就能建成的. 未来, 哈电人将付出更多努力, 做中国工业转型,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带头人.

原标题: 中国新闻网: 从 '仰视' 到引领 哈电董事长谈制造强国路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