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受樂視危機影響的酷派集團看到一線生機. 兩周前, 香港上市的酷派集團發布公告, 其下屬公司已經向平安銀行還清所欠貸款, 另外, 寧波銀行也主動撤銷了訴訟請求. 日前的三宗銀行起訴中, 還剩浦發銀行數千萬的保證金訴訟待解.
知情人士透露, 在消解此前的金融借款訴訟當中, 作為潛在收購方的深圳地產, 科技公司所組成的收購財團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若無意外, 在不久的將來, 該財團也將接替賈躍亭成為酷派集團的大股東.
賈躍亭激進的目標和策略直接將酷派拖入泥潭, 脫身自救也在情理當中. 明星CEO劉江峰離開之後, 繼任者是酷派集團副主席兼執行董事的蔣超, 作為酷派集團的老臣, 蔣超掌管酷派財務體系多年.
值得注意的是, 即使在完成收購之後, 賈躍亭, 劉江峰始終未能全盤掌控酷派集團. 而近期也不斷有消息稱, 酷派集團的創始人, 仍然持股9%的郭德英計劃將回購酷派集團的股份, 甚至回歸酷派集團. 如果果真如此, 這位酷派集團的創始人, 在危機前夜高位套現, 而今又趁機殺回, 將是完美的結局.
知情人士透露, 在過去兩年時間當中, 郭德英確實仍對酷派集團具有關鍵的影響力. 只是不知道, 新晉的酷派集團買家們是否像此前的周鴻禕, 馬雲一樣, 進入郭德英的布局當中. 當年, 酷派集團和郭德英正是依靠著土地儲備, 通訊專利積累等誘惑打動了賈躍亭, 而今, 這些又成為了酷派集團吸引新買家的籌碼.
酷派虧損嚴重
無論在酷派內外, 此時的蔣超均躊躇滿志. 酷派內部人士則透露, 在過去一段時間當中, 作為酷派集團的執行董事, 副主席, 公司財務總監, 蔣超一直遠在美國遙控指揮. 而其個人微博上的內容, 此前也多數是在美國的內容.
蔣超為外界所知曉, 最早是在2015年. 在與360合作成立奇酷公司, 進軍互聯網手機市場之後, 郭德英再施財技, 悄悄引入了賈躍亭解盤酷派集團上市公司. 蔣超是在酷派集團尚是一家小公司時就加入了酷派, 並扶持郭德英最終上市. 而今, 隨著劉江峰的離開, 他升任酷派集團CEO. 而在郭德英出售了酷派集團控股權, 離開酷派集團董事會之後, 蔣超是唯一一個留任至今的執行董事.
知情人士透露, 作為劉江峰的接任者, 蔣超認為劉江峰是酷派集團衰落的原因, 明確提出來, 要掃清其在酷派集團的影響力.
如今酷派的難局當中, 酷派上市公司的主營手機業務虧損嚴重. 酷派的公告中透露, 2017年上半年, 業務收入下滑超過50%, 虧損在6億到8億港元. 蔣超作為財務出身的CEO拯救酷派集團的方案是CFO式的.
蔣超的方案是, 放棄虧損嚴重, 難有前景的中國區業務, 重點開拓美國市場為主體的海外業務, 改變以前多款手機的產品策略, 重點打造一款精品手機, 進入3000元以上的中高端市場. 同時, 出讓酷派集團的土地解決酷派集團的資金難題.
在接受外部訪談時, 酷派集團副總裁杜金彪透露, 到9月份, 酷派資金方面的緊張局面已經緩解, 其中, 蔣超的回歸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他作為酷派長期的首席財務官, 有很強的融資能力.
這一資訊的釋放背後, 供應商並不認可. 前酷派集團供應鏈人士就直言, 目前供應商的欠款仍然有十幾億之多.
接近酷派集團的人士則證明, 平安銀行和寧波銀行資金糾紛的解決, 很大原因是來自於潛在投資者所釋放的信心, 這些公司所組成的財團出面, 幫助酷派集團在金融機構面前做了工作.
國際業務局限
就在劉江峰加入酷派前不久, 曾任廣東電信市場部總經理, 佛山電信總經理的杜金彪加入酷派. 此後, 運營商出身的杜金彪一直負責酷派集團的海外業務, 這一條線在酷派集團內部相對獨立, 劉江峰對此插手不多.
蔣超擔任CEO之後, 杜金彪留任酷派集團副總裁和酷派國際總裁. 酷派集團籌劃國際業務開始大費周章, 專門在2017年8月成立了一家新的公司平台來運作國際業務.
公開資訊顯示, 酷派國際控股(深圳)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是杜金彪, 該公司大股東是是一家外資公司Coolpad Global Limited, 酷派國際有一項對外投資是南昌酷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法人代表正是酷派集團CEO蔣超.
南昌金開資本管理有限公司和江西贛江新區開發投資公司分別持有該公司12.5%的股份. 南昌經濟開發區系金開資本的唯一股東, 贛江新區開發投資背後則是贛江新區管委會.
分析人士認為, 南昌政府一直想引入手機製造高科技項目, 因此推動南昌兩家政府旗下的基金, 投資了酷派國際. 工商資料顯示, 兩家投資機構各投資了1億元.
南昌政府在手機方面的投資此前就有先例. 航天通信旗下公司曾經聯合南昌工投共同投資了一家名為智慧海派的公司, 主要做智能終端設計, 酷派集團正是該公司的客戶之一. 除了酷派之外, 北京鎚子科技下屬有一家南昌鎚子的分公司. 據說其用意也在於與當地政府合作, 建立手機生產製造基地.
前酷派集團人士透露, 酷派國際正是酷派集團國際業務的運營平台, 這一操作的好處是, 酷派國際委身南昌, 可以從樂視和酷派既有的體系當中抽身出來, 作為一個獨立公司運作, 這樣可以避免收到兩家債務纏身的主體影響.
在近期的訪談當中, 杜金彪對外闡述了美國市場的優勢, 以及酷派集團在美國市場的良好表現. 他透露, 酷派集團在美國的兩款產品銷量在500萬左右, 目前供不應求, 只是因為此前受制於資金緊張導致物料備貨問題, 限制了這塊業務的發展.
熟悉酷派的人士分析認為, 美國市場真正的好處在於客戶一般不會產生拖欠, 這些美國運營商用酷派的低端手機去佔領市場, 對於如今困境中的酷派來說, 這一業務市場也算是一根救命稻草.
單問題是, 這些手機的利潤實在是太低了. 這些價格在600元-800元人民幣的手機, 每台的利潤也就是在十幾塊錢, 此項業務每年的利潤也不過是幾千萬人民幣而已.
杜金彪在訪談中, 否認了酷派集團放棄國內市場的傳聞, 蔣超升任CEO之後, 專門任命了一位負責中國業務的副總裁, 以顯示其在中國市場的存在.
杜金彪訪談當中還提及了酷派集團在通信領域的專利積累, 以及布局5G, 人工智慧等領域的計劃, 對於仍在死亡邊緣掙紮的酷派集團來說, 這些略微有些奢侈. 蘋果, 穀歌以及華為在人工智慧領域的布局已經早早開始, 酷派集團在人事爭鬥和重組方案中浪費的時間太多了.
劉江峰遺恨
在加入酷派集團之後, 劉江峰在自己的辦公室中掛了一副三國周瑜的畫像, 正是那位文採風流的三國時期東吳軍事領導人. 三國時的周瑜既能諳熟音律, '曲有誤, 周郎顧' , 又能以一人之力, 在大兵壓境之時逆轉取勝, 奠定三國鼎立局面.
劉江峰或許是在以周瑜自況, 希望自己也如周瑜一樣, 挽救下滑中的酷派集團. 他也確實曾經說過, 自己會在很短的時間內, 將酷派集團重新帶進中國手機行業的第一陣營. 在離開華為之時, 劉江峰相當高調, 公開的辭職信, 確實可見其文采. 接近劉江峰的酷派人士透露, 即使在樂視, 酷派陷入最危機的時刻, 劉江峰也不減其瀟洒做派. 但是, 在樂視手機和酷派的難局當中, 劉江峰難有作為.
酷派集團沒有留給劉江峰太多的時間. 2016年8月, 劉江峰確認出任酷派集團CEO. 一個月之後, 樂視危機即告爆發, 外部所傳的150億供應商欠款當中, 手機條線的欠款就有100億之多.
事實上外界對於劉江峰為何要加入疑問重重的樂視系有許多的猜測. 劉江峰稱自己當時並不了解賈躍亭的布局和酷派真實的經營情況, 這一說法就更讓外界難以理解其選擇.
在酷派集團的資金給付申請序列當中, 部門負責人簽字同意之後, 劉江峰會作為CEO來簽字同意, 但他並不是付款流程的最後一步. 其後, 還要財務部, 資金部還有首席財務官的審批.
而財務條線正是掌握在蔣超手中, 即使蔣超在遠避美國期間, 他也兼任著公司的財務總監的角色. 財務部之外, 酷派集團還有一個專門的資金部. 跟劉江峰相熟多年的人士分析, 劉江峰可能連酷派公司真正有多少錢都不是很清楚.
在產品和供應鏈方面, 劉江峰更多依賴的是一家名為眾思科技的公司, 樂視和酷派的幾款手機產品的研發設計均是由這家公司的完成的. 眾思科技的部分管理層, 本身也在酷派集團兼任職務, 樂視移動曾經是眾思科技持股49%的第一大大股東.
以酷派集團CEO之尊, 劉江鋒始終未能擺平酷派集團內部的人事和權力. 在宣布出走之時, 劉江峰稱酷派是捧著金飯碗要飯, 他透露有地產商對酷派手中的土地感興趣. 但是, 董事會不同意出售.
郭德英的影子
劉江峰離開之後, 蔣超迅速清理了劉江峰的華為, 眾思餘部, 董事會裡執行董事除了樂視系賈躍亭, 張巍之外, 只剩下了蔣超.
關於原創始人郭德英回歸的資訊也開始見諸媒體, 酷派內外猜測, 即使離開之後的郭德英仍然通過蔣超等人掌控著酷派集團. 此前, 曾經有酷派內部人士透露, 當劉江峰提出賣地拯救酷派時, 真正反對出售土地的是前老闆郭德英.
耐人尋味的是, 而當劉江峰出走之後, 蔣超的方案也一樣是賣地求生. 諸多媒體報道當中, 提及最多的是, 郭德英當年創業的風光往事, 創始人回歸所能帶來的成功效應.
有媒體援引郭德英身邊人士的話, 否認了郭德英回歸酷派集團的可能性, 他正忙於自己的旅遊項目的開工建設, 無暇顧及酷派集團.
熟悉酷派的分析人士稱, 郭德英家族擅長的運營商關係已經不複當年. 現在的手機市場的主流, 早已經變成了蘋果, vivo, oppo, 華為主導的公開市場, 郭德英當年也曾經在2015年嘗試過這個渠道, 非常不成功.
正是眼見於自己在公開市場的無力, 無法跟上這一波市場的大勢, 郭德英才最終選擇出售控股權. 而今看來, 當時是一個非常理想的出售時機.
一位前酷派集團人士也透露, 郭德英的回歸對於酷派集團未必是什麼好消息, 此前郭德英及其夫人楊曉控制整個公司, 其家族式管理作風頗受詬病. 對於酷派集團的感興趣的投資人來說, 最好能夠想清楚, 如何與這位酷派集團的創始人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