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灘中小尺寸AMOLED市場, 中國大陸廠商要過三道坎

自2009年以來, 在短短七八年間, 中國大陸建成和在建的5.5代和6代LTPS AMOLED生產線有十多條, 接下來可能還有新的產線拔地而起. 繼LCD大發展之後, 中國大陸又將迎來AMOLED的新熱潮. 但是這一輪AMOLED熱是由韓國廠商主導, 特別是三星憑藉多年的技術積累和市場推廣, 壟斷著中小尺寸AMOLED市場. 中國大陸面板廠商雖然技術並不是落後很多, 但是產業化, 市場化的經驗匱乏, 一時很難跟上三星的步伐. 目前中國大陸面板企業最為重要的任務是提升良率, 產業界最為擔心的是產能過剩, 最大的挑戰是柔性顯示.

最為重要的是提升良率

發展AMOLED並不容易, 三星之所以有今天的成績與長年的積累有關. 三星畫素演演算法開發了很長時間, 為了提升這方面的能力還專門收購了一家研究畫素演演算法的公司. 三星在提升AMOLED技術競爭力上不遺餘力, 大富光電總經理高小平在2017中國國際OLED產業大會上通過FMM分析從三星Note3到Note8時表示, 三星每一款旗艦手機AMOLED顯示屏的像素點排列都不一樣, 這證明了三星從來沒有停止過AMOLED工藝的改善.

正因為AMOLED技術難度大, 國內面板廠商雖然建了幾條5.5代線, 但是由於良率還在爬坡當中, 產能還是有限, 只向下遊終端廠商供應少量的產品.

對於國內面板廠商來說, 現在最重要的是提升良率, 提高量產能力. 中國光學光電子行業協會液晶分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梁新清在2017中國國際OLED產業大會上指出, 國內現在投資了這麼多AMOLED生產線是好事, 但如果都能夠順利量產將釋放巨大的產能, 將打破韓國的壟斷;但如果無法攻克技術難題也是一種風險.

既然提升AMOLED量產能力這麼難, 中國大陸面板企業將如何應對呢?固安雲穀OLED項目負責人, 黑牛食品總裁張德強在2017中國國際OLED產業大會上指出, 維信諾的發展模式是先開展以量產為導向的基礎研究, 然後進入中試, 最後投入量產. 在基礎研究階段要從原理上看方向, 選對方向之後, 進行結構, 材料專利布局. 進入中試階段之後首先要確定工藝, 將路線打通, 驗證原材料, 培養供應商, 開拓客戶, 拿到客戶的反饋. 經過中試之後再量產, 這樣風險就小多了.

而和輝光電與維信諾不一樣. 雖然沒有很長的研發曆史, 但是和輝光電找到了一批懂LTPS的人才, 邊建廠邊進行機理研究, 中試, 同樣實現了量產. 天馬則是在原有LTPS的基礎上分為兩個團隊研究AMOLED, 一個團隊專門負責LTPS, 另一個團隊專門研究後段, 最終也實現了量產, 出貨.

最為擔心的是產能過剩

如果順利量產是第一道坎, 那麼產能過剩可能是量產之後的第二道坎.

中科院院士歐陽鐘燦預計, 2017年中國大陸AMOLED產能可能只有60萬平方米, 但是到了2022年將達到2589萬平方米, 增長率超過4000%.

與AMOLED產能的逐年上升相比, 手機市場增長已經開始放緩, 未來5年不可能增長40倍. 梁新清表示, 如果按照樂觀估計, 全球智能手機到2020年將達到25億部, 其中一半以上都採用AMOLED屏幕, AMOLED面板數量也超出智能手機市場的承載能力, 所以中小尺寸AMOLED產能是過剩的. 他希望中國大陸面板企業在增加產能, 增大投資的時候一定要關注市場. 台灣工研院顯示中心主任程章林在2017中國國際OLED產業大會上指出, 必須挖掘新的應用才有可能消化這些產能.

將柔性屏應用在手機上可能是消化產能的一個方式, 因為這樣一部手機可能需要3片5.5英寸的AMOLED. IHS顯示部門研究總經理謝勤益指出, 3片5.5英寸排起來的對角線是9.7英寸, 也就是說, 3塊iPhone面板排起來正好是一個iPad mini. 所以如果有一天手機面板需求變成9.7英寸, 而不是5.5英寸, 到時候產能可能就不是一個大問題了.

但是天馬市場總監劉慶全有不同的看法, 他認為, 現在需求情況是非常健康的, 只是從供給結構上看有很多玩家, 似乎會供過於求. 但是供過於求是產業起來必然要經曆的過程, 是促使產品更加商品化的一個過程, 如果LCD沒有經過過去二十幾個供給周期的轉換, LCD產業也很難有今天的市場局面. 目前, 對於面板廠商來說, 並不在乎供需問題, 更在乎的是怎麼提升技術, 服務, 滿足客戶的需求.

最大的挑戰是柔性顯示

與前兩道坎相比, 第三道坎——柔性顯示才是最大的挑戰.

中國AMOLED剛剛興起就需要去爭奪柔性顯示市場. 程章林指出, 為什麼業界對Flexible AMOLED有這麼大的期望呢?因為可穿戴產品讓人們對柔性顯示產生了很多希望. 現在顯示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 人們很難離開手機, 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手機. 未來隨著可穿戴產品的不斷演化, 柔性顯示可能成為人們身體的一部分.

但是發展柔性顯示並不容易. 程章林曾就職於柯達公司, 經曆過柯達與三洋合作研發OLED. 他表示, 當時三洋做下板, 柯達做上板, 中間經曆了非常多的困難, 這還是剛性AMOLED;研發Flexible AMOLED更是難上加難. 不要寄希望於採用現有的工藝, 技術就把Flexible AMOLED做出來. 他認為, 目前技術和良率都還沒到位.

柔性AMOLED最難的一點是使用的形態. 現在的柔性AMOLED能經得起10萬次, 20萬次, 甚至30萬次的彎折嗎?目前, 關於這方面的數據還非常匱乏.

現在大部分廠商都在展示柔性顯示的樣品, 但是從樣品到產品應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三星雖然做出了柔性塑膠基板, 但是並沒有準備好做柔性顯示. 從可以做出來到做得牢靠, 性耐度達到用戶的期待, 這中間還有很長的路要摸索.

柔性OLED確實是一個差異化的發展方向, 也炒了很多年, 但是面板廠商還在探索柔性OLED的路上. 謝勤益認為, 柔性OLED技術沒有前人的經驗, 只能通過不斷地探索來排除眾多的技術盲點. 首先要解決的是彎曲問題, 但是三星顯示公司認為實現柔性AMOLED並不難, 難點在柔性觸摸屏. 為此, 三星進行了很多光學膜整合的嘗試. 如果把Touch Sensor直接裝在封裝層上, 這有結構上的優點, 但也有結構上的缺點, 如果封裝沒有做好, Touch也就失靈了, 因為Touch Sensor是直接做在封裝層上.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