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額的利潤增長背後的另一面, 是移動業務的虧損—— LG 電子移動部門已經連續10個季度虧損, 成為LG 集團亮眼業績上的唯一黑點. 根據分析師的預估, LG 電子移動部門三季度虧損額大約為2000億韓元.
儘管目前在國內, LG 手機已經成為末流品牌, 甚至難得一見, 但是幾年前, 在智能手機爆發初期, LG 在國際市場上也曾有著強勁的表現.
當前大火的OLED 顯示屏技術上, LG 也一直在創新力上緊跟著三星的步伐, 與三星一起, 讓韓國製造成為顯示屏製造業的一線存在. 同時, 蘋果和穀歌也相繼傳出要注資LG , 協助其OLED 顯示屏的製造與生產.
LG 顯示屏幕生產基地
那麼, 實力如此強大的LG, 為何在近兩年的市場上, 表現得如此差勁?
如今沒落的LG 手機, 曾經站在世界第三的位置上
2007年, iPhone 一代發布, 手機市場開始形成了全新的格局. 到2011年, 智能機全面爆發的前夕, 在全球的手機銷量排行榜上, 諾基亞第一, 三星第二, 兩大廠商基本拿下了手機市場的半壁天下.
而當時的LG 位列第三. 直到2011年年末, 蘋果憑藉iPhone 4 系列產品, 才超越LG , 成為全球第三大手機製造廠商.
2011年, 蘋果首次超越LG 位列第三
隨後, 手機市場進入了快速洗牌的階段, 蘋果異軍突起, 冠絕全球; 諾基亞則迅速衰落, 不見蹤影; 而三星憑藉穩步的創新, 跟上了智能手機的浪潮, 依然穩居市場第二.
LG 也沒有掉隊. 當諾基亞迅速萎縮, 在智能手機的浪潮裡苦苦掙紮的時候, LG 守住了他世界第三的寶座. 直到2013年, 美國市場調查企業Strategy Analytics 發布的當年第一季度的手機銷售額統計時, LG 依然憑藉31.84億美元, 在全球手機上場佔有率上排名第三.
中國廠商崛起, LG 手機市佔率不斷下滑
中國古語說, 逆水行舟, 不進則退. 當蘋果三星穩坐智能手機頭兩把交椅, 並佔據絕對優勢的時候, 其他的各大廠商, 便進入了一場混戰.
而在這場混戰中, 中國廠商表現極為亮眼, 以華為, 小米為代表的國產品牌迅速突擊. 而在這場混戰中, 原本佔據優勢的LG, 卻因為產品策略不當, 沒能逆流而上, 反而逐漸被迎頭趕上甚至被超越.
短短一年時間, 2014年, 全球手機市場的排名就出現了變化. 2014年第一季度, 聯想憑藉收購摩托羅拉, 與同是中國的華為, 以4.7%的出貨量佔有率並列佔據了智能手機市場的第三位, 這也是第一次, LG 讓出季軍位置, 淪為其他.
這一現象一直延續到今天. 到今年的第二季度, LG手機全球出貨量1330萬台, 市場份額只佔3.6%, 排名全球第7, ,全球出貨量和市場份額已經被國產品牌華為, OPPO, VIVO, 小米遠遠甩開.
數據來自Counterpoint
曾經的季軍, 下落的速度如此之快. 從第三到第八, LG 就這樣迅速隕落, 直到前文提到的, 連續十個季度虧損. 也就是說, 從2014年下滑開始到現在, LG 還沒有過任何上揚的跡象.
持續衰落的陰影下, 是LG 對市場需求的茫然
那麼, 作為有著銷量基礎, 技術儲備的創新大廠, 到底是什麼讓LG 如此迅速的衰落?
機哥回顧了最近幾年的手機新品大戰, 發現, LG 與台灣廠商HTC 一樣, 在實力領先的基礎上, 卻因為產品策略的失敗, 導致滑鐵盧. 而產品策略的失敗, 反映的是LG 對市場需求的茫然.
在智能手機爆發的這幾年, 如果產品具有符合市場需求的強大亮點, 那麼, 無疑會佔據優勢, 形成銷量, 從而成為贏家.
蘋果的iPhone 引領了智能手機, 在先發性上佔據了優勢, 但是硬體上, 依舊憑藉視網膜屏幕, 雙面玻璃設計, 指紋識別等硬體創新佔據了產品優勢;
而三星, 則憑藉Note 系列率先引領了大屏幕, 同時, 蓋世系列手機近幾年的新品創新能力層出不窮, 除了S5 系列慘遭失敗外, 款款引領智能手機市場. 近幾年, 玻璃機身加曲面屏幕的設計, 更是成為智能手機市場的標杆.
當創新實力無法超越蘋果三星時, 能夠做到跟隨, 不出錯, 且根據自身的實力儘可能的創新, 這樣的品牌, 也足以在市場中佔據一席之地. 中國廠商正是看透了如此道理, 才逐漸在市場上站穩腳跟.
代錶廠商華為和小米, 無不是先跟隨蘋果三星的腳步, 打造配置出眾, 質量可靠, 且性價比高的產品而立足. 隨後, 在逐步穩固自身實力, 並且在技術儲備上形成足夠積累之後, 再用創新和技術試圖反超. 華為的雙攝, 小米的全面屏, 也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 協助兩家廠商逐漸成為行業標杆的.
反觀LG, 近兩年卻用毫無亮點的產品, 一步一步邁向墮落.
2015年, LG 發布了LG G4 這一中規中矩的機型. 縱然拍照質量極佳, 縱然請來了當年最紅的韓國明星李敏鎬代言, 縱然安排了中國作為首發國家, 也依舊無法填補, 塑料機身所帶來的廉價感, 以及指紋識別缺失形成的銷量阻力—— 這款手機, 像極了一年前三星發布的蓋世系列中最失敗的S5 .
而剛從S5 失敗的陰影中走出來的三星, 則發布了旗下第一款前後玻璃, 金屬中框, 以及配備了曲面屏幕, 被認為是當前三星逆轉的開山之作—— S6系列. 兩款產品在設計理念及質感上所營造出來的差異, 註定了LG 將在那一年淪為市場的炮灰.
而2016年的LG, 在如此慘烈的境遇下, 發布了旗下的又一款失敗旗艦機型—— LG G5 . 在這一款機型上, LG 依舊採用廉價的塑料機身, 使其在設計上落後競爭對手兩年. 作為最大賣點的可拆卸電池, 雖然反映出LG 在產品理念上的與眾不同, 卻並未被市場認可.
而三星發布的S7 系列, 則成為了當年備受讚譽, 甚至好評超越蘋果的完美機型. 若不是Note 7 的驚天一炸, 三星將會因為這一款機型而奠定自己在設計上的龍頭地位.
而這一年, 中國廠商也迎來了爆炸式的飛越. 小米發布了震驚全球的MIX 一代, 華為則憑藉徠卡雙攝, 自主晶片和品牌溢價, 達到了1.39億部的銷量, 穩坐第三把交椅, 同時與第二名蘋果的差距進一步縮小.
事實上, 但看這幾年各品牌拿出的旗艦產品, LG 失敗的原因已經足夠明顯了. 作為昔日的領先品牌, 在產品上能夠與競爭對手甚至是後來者, 產生如此之大的差距, 讓人費解的同時, 也讓人理解了, LG 衰落的必然性.
2017, LG 找到了方向, 卻仍然差點感覺
今年, LG 的全新旗艦G6, 一改往日的非主流形象, 逐漸開始向主流靠攏. 18: 9 的全面屏, 金屬機身, 以及低廉的售價, 讓LG G6 在媒體中開始收穫好的聲音. 然而, 遺憾的是, 多年的衰落, 讓LG 失去了供應鏈上的話語權. 高通將首批驍龍835全部供給了三星, LG G6 不得不妥協, 搭載了上一代驍龍821處理器.
這一關鍵步驟的妥協, 只能證明, LG 逐漸開始找到了方向, 但是卻仍然差點感覺, 甚至, 有一些苦苦掙紮的意味.
今年8月份, LG 終於迎頭趕上, 發布了搭載驍龍835的V 系列旗艦LG V30. 然而, LG 的境地, 只能用強敵環肆來形容. iPhone 8 / X, 三星Note 8, 小米MIX 2, 和即將發布的華為Mate 10, 每一款機型都是強勁的對手, 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 LG V30, 又如何憑藉自己平凡的肉身, 去和這些強敵火拚呢?
2017年的智能手機大戰即將進入尾聲, 2018年很快就要到來, 留給LG 的時間不多了. 如果LG 不能在短期內, 用足夠強大的產品扭虧為盈, 重新進入大眾的視野, 那麼, 或許在不久的將來, 它會真的從手機市場上消失. 到那時候, LG 與手機的唯一關聯, 或許只是作為屏幕供應商的存在了吧.
2018年, 必然是關鍵的一年. 而最近, 新品的消息也不斷開始傳出. 根據傳聞, 三星將在年初發布蓋世系列最新旗艦S9. 而對LG 來說, 悲劇可能再次發生—— 首批驍龍845將會全部提供給三星. 作為同期發布新品的LG 來說, 這會是它第二次, 迎頭和三星這輛銷量坦克撞車, 而一旦成真, LG 必然會被撞得粉碎.
LG 手機, 你到底將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