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各大厂商费力促销, 今年十一国内彩电市场的销售情况依旧难逃大环境影响, 据奥维云网监测数据显示, 十一促销期间国内彩电市场销量同比下降15.6%, 为292万台, 同时销售额同比下降11.9%, 为118亿元.
但是, 在一片疲软态势中, 关注度颇高的OLED电视却逆势而上, 中怡康数据显示, 黄金周期间, OLED电视销量为4967台, 销售额为8197万元, 同比也有200%以上的增长. 但是, 整个OLED阵营依然不及主打ULED电视的海信一家的零头. 数据显示, 海信ULED电视在黄金周期间销量达到17035台, 销售额达到1.36亿元, 同比均大涨71.5%.
有声量没销量, OLED市场启动缓慢
OLED一直是电视市场的话题王, 也早早被冠以 '下一代显示技术' 的名头. 随着索尼推出高端OLED电视A1, 以及苹果的iPhone X采用OLED屏, 对OLED的讨论从来没有停止过. 但是, 过高的声量与惨淡的销量形成鲜明对比, 这也证明了, 用人民币投票的市场远比用键盘来得理性.
阻碍OLED普及的原因, 从表面来看是价格. 但价格背后反映出的, 是整个OLED产业尚未成熟, 这也注定目前OLED电视只能走高端路线. 创维, 长虹, 飞利浦等品牌的OLED电视, 即使在十一促销期间, 价格也在万元以上, 更高端的索尼OLED电视的均价还维持在3万元以上, 是目前同尺寸液晶电视的2—3倍. 价格过高对消费者购买OLED电视热情形成抑制作用, 尤其在十一这样的促销季节, 众多品牌海量产品同台竞争, 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要比平时更高. 虽然有国产品牌通过补贴 '以价换量' , 但依然不能弥补供应链的整体薄弱.
价格过高与OLED面板产能不足存在因果关系. 以OLED电视面板主要供应商LGD为例, 其每月生产OLED面板10万片以上, 2017年产能在150万片至180万片之间, 2018年有望扩大至300万片, 2020年进一步扩大至600万片. 但这一产能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因为根据市场数据显示, 全球彩电一年总销量就达2.5亿台. 产能问题一日不解决, 价格就始终是OLED电视难以逾越的鸿沟.
得主流者得天下, ULED地位仍难撼动
任何一家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企业, 都一定把握住了主流产品. 电视市场同样如此,
目前55吋和65吋彩电是电视市场的销售主力, 中怡康第41周数据显示, 55吋和65吋彩电销量整体占比高达35.8%和19.5%. 其中, 海信份额独占19.8%和38.4%, 远超其他厂商. 更难能可贵的是, 代表海信高端系列, 也是利润空间较大的ULED电视的销售量和销售额都同比增长了70%以上. 这反应出海信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 不仅稳住了 '量' , 还增强了 '质' , 体现了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反观OLED, 在55寸市场中, OLED电视销量份额为2.18%, 而ULED电视销量份额达到了6.06%. 从销量数据来看, ULED电视是OLED电视销量的3倍多, 牢牢把握住了主流市场的份额.
技术持续发力, 更要专注用户体验
除了产能不足的原因, OLED电视在销量上的颓势与消费者的选择顾虑也有关系. 烧屏, 有残影, 寿命短等曾经困扰OLED的问题依旧在消费者心中难以挥去. 虽然OLED的技术进步有目共睹, 很多问题逐步解决, 但依然存在较高的技术门槛, 除了上游的几家, 很多整机厂商缺乏控制力和核心技术.
这些问题对于成熟的LCD行业则不复存在, 也使得厂商们能将注意力放在提升画质和音质的用户体验上. 以海信7系ULED电视NU7700影响力系列为例, 首创的 '空气声场' 技术, 在超薄电视的基础上带来了革命性的低音体验, 颠覆60年电视音响史. 海信十一取得的成绩得益于上半年密集的新品发布, 天玑, 璀璨, 7700以及88吋的激光电视在提升显示性能上有目共睹.
进入十月, 2017年也走到了最后一个季度, 接下来各家厂商的发力重点将集中在双十一双十二的线上渠道. 从十一并未出现大规模的价格战来看, 电视市场在走向理性的同时, 面对的销量压力同样可知. 瞄准高端大屏路线, 仍旧是各家未来持续发力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