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頻推資本運作董明珠一波三折圓造車夢

儘管還在 '緋聞' 階段, 但董明珠的造車夢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成為各大媒體的頭條. 據《南方都市報》報道, 有一汽集團內部人士確認, 董明珠及其團隊已兩次考察一汽夏利, 並表示二者合作造車的可能性很大. 不過隨後格力集團發表公告, 對入股夏利一事予以澄清, 聲明報道不屬實. 從格力收購珠海銀隆受挫, 到董明珠以個人名義投資珠海銀隆, 再到考察一汽夏利, 似乎董明珠的 '造車夢' 又向前邁進了一步.

造車夢的一波三折

和此前賈躍亭造車類似, 董明珠對 '造車 '一直很熱心, 但卻沒有得到認可.

去年11月份, 珠海國資委發布通知稱: 董明珠已於10月下旬被免除在格力集團的董事長職務, 此後僅擔任格力集團的子公司 '格力電器 '的董事長, 總裁及法人. 這在業界看來, 很大程度是由於董明珠受到了自己提出收購銀隆方案的影響.

然而從現在來看, 從當初收購銀隆被否到董明珠自己入股, 都是為了兩個字 '造車 '. 據公開資料顯示, 珠海銀隆是一家專門從事純電動汽車, 混合動力汽車, 增程式電動車驅動系統總成等的高科技企業, 並且在2008年正式進軍新能源汽車產業.

截至今年3月31日, 珠海銀隆註冊資本11.03億元, 董明珠個人持股17.46%為第二大股東, 且擔任珠海銀隆董事兼名譽董事長.

繼今年8月攜銀隆投資150億在洛陽造新能源汽車後, 9月15日, 董明珠再砸150億要在洛陽造機器人, 還將入股洛陽軸承參與國企改革. 這次格力電器 '牽手' 洛陽, 將共建中國洛陽自主創新智能製造產業基地, 全部建成後預計實現年產值超過300億元人民幣.

從想通過格力到最後自己掏腰包投資, 董明珠算是克服重重阻礙, 走出了造車的第一步, 儘管這與此前董明珠說 '收購新能源企業, 格力就是要造汽車' 有明顯差異. 此外, 從實際情況看, 珠海銀隆的優勢在鈦酸鋰電池技術, 在整車製造經驗上非常薄弱, 汽車生產線也不夠完善.

如果董明珠真的想要把造車納入正軌, 把格力電器在電控, 智能製造, 電機和精密模具的布局效益最大化, 還需要伺機進入乘用車領域.

從這個角度來看, 董明珠看上一汽夏利也不足為奇了.

一汽夏利半年報顯示, 2017年上半年營收為6.23億元, 同比下降37.9%, 淨利潤虧損8.68億元;報告期內銷量僅為1.15萬輛, 同比下降39.4%. 業界人士分析認為, 一汽夏利雖連年虧損, 技術相對落後, 但作為一家有幾十年造車經驗的老企業來說, 擁有成熟的整車生產線, 可以幫助董明珠布局產業上下遊, 早日實現新能源汽車的量產.

格力電器陷入成長困境

當然這隻是表象, 更深層次的原因是, 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 整個空調行業甚至傳統家電行業都面臨著疲軟和轉型的壓力. 海爾在2009年收購日本三洋之後, 又在今年收購了通用電氣GE的家電部門布局海外市場, 美的則收購了世界知名的機器人製造商庫卡, 進入高端裝備工業機器人領域. 格力電器在空調領域的領先也成為其轉型和多元化的桎梏.

在空調行業, 格力一直是領先者. 格力電器2016年年報顯示, 格力家用空調產銷量自1995年起連續22年位居中國空調行業第一, 自2005年起連續12年領跑全球.

但與此同時, 格力也被質疑業務結構太過單一, 大部分營收都依靠空調業務. 於是, 最近幾年格力先後涉足冰箱, 空氣淨化器, 淨水器, 電飯煲, 加濕器, 手機等眾多家電品類, 但營收上收效甚微. 據公開報道統計, 從2015年至今已經發布的三款手機, 第一款手機銷量在10萬台左右, 第二款手機上市一年多銷量大約在2.5萬台左右, 今年6月份發布的 '色界' , 還因上市首日被網友曝出近8台的銷量, 成為熱點一度引發幾千台的銷售額.

格力電器的營收依然大部分靠空調, 2016年空調營收仍然占格力電器總營收的83%, 僅比2013年下降了3個百分點.

這實際上也是格力最大的隱憂. 最近五年, 格力電器營收增長率從37.3%, 19.9%下滑到16.6%, 2015年下跌28.2%, 總營收跌破千億. 董明珠自己也承認, 格力已經觸到了天花板.

很顯然, 格力的手機失利, 多元化進展緩慢與其一成不變的工業時代的打法有關: 非常用功, 把手機當作耐用工業品來設計, 製造和營銷, 這與快消時代的節奏和文化格格不入. 但跨界是格力電器或者說是董明珠都必要要走出的路, 但接下來該怎麼走依然是個難題.

是夢想還是執念?

業界對於董明珠入股一汽夏利, 布局新能源汽車有兩種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董明珠棋行險招, 但卻離造車夢又近了一步, 畢竟不論是國內還是國際上, 新能源汽車都是一個趨勢;但另外一種觀點卻認為, 造車只是董阿姨自己不甘心的執念, 因為不甘心業界評價格力 '除了空調, 什麼都不成功 '.

事實上, 從希望格力收購珠海銀隆到最後自掏腰包再到如今的格局, 董明珠所走出的每一步都備受質疑, 外界認為正是因為其偏執, 才導致格力深陷漩渦的困局. 然而, 董明珠骨子裡一直有一種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偏執勁兒, 這也是董明珠排除萬難也要造車的原因所在.

然而, 儘管在造車路上, 董明珠將面臨著比空調, 手機更為長的產業鏈, 而整體配套技術也並非短期通過收購, 整合就能解決, 需要更長的時間和更多的資本以及技術積累和耐心. 但這對於已經60歲仍然心懷夢想, 披荊斬棘的董明珠來說, 是一個勇敢的壯舉, 我們仍然希望能夠將更多的祝福留給心懷夢想的人.

造車是夢想還是執念, 恐怕只有留給時間去評判.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