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200億的醫療器械市場, 要徹底崩塌了!

醫藥網10月9日訊 醫用膠片, 市場高達200個億, 但現在真是要徹底崩塌了! 至少半數企業要倒閉, 取而代之的是電子膠片.
過半數廠家要倒閉
據億歐網預測, 傳統膠片廠商50%-70%倒閉, 出現大批 '無膠片' 醫院 , 電子膠片 (或者叫數字化影像) 和數字化遠程應用更加普及.
傳統膠片領域四大家族KFAK其實早已在國際市場轉型數字化——本質是去膠片化.
歐美早已普及醫學影像的數字化傳播, 如果不相信你可以去看看歐美的大型醫院, 數字化傳播和數字化閱讀已是主流, 甚至柯達因為轉型過慢而破產, 其出售傳統膠片業務卻在中國市場繼續增長, 所謂 '中國特色' 的膠片市場包被詬病, 一個利益驅動下的所謂龐大 '需求' , 還有數十家紙膠片和藍光膠片替代廠家所謂 '創新' , 畸形繁榮的中國醫療膠片市場, 可能在2016年開始真正的顛覆.
喪失四大價值
作為檢查憑證的功能, 傳統膠片已不能滿足需求. 隨著各種高端CT, MRI, PET-CT, 四維彩超等設備的應用普及, 動輒數百MB容量的臨床影像數據 (包括其三維, 後處理彩色映像, 甚至視頻) 已不能通過幾張傳統膠片來傳遞, 專業影像醫生需要看到完整的基於DICOM傳輸的數字影像甚至VR映像, 而複製光碟和優盤完全沒有傳播的便捷性.....大型影像設備動輒數百萬數千萬, 忙碌的設備使用者也沒有時間等待USB介面插上隨身碟來'loading'.
作為閱讀介質的功能, 專業性上傳統膠片遠不如醫用豎屏的顯示層次, 方便性上, 傳統膠片不如到處都是電腦顯示屏, IPAD, 手機屏, 影像雲技術的進步讓多屏顯示, 隨時隨地成為可能.
作為傳輸和存儲的方式, 傳統膠片效率低下, 浪費了大量的病人等待時間和護士分工時間; 而數字化的DICOM映像, 有網路的地方就有傳輸, 跨越了時間和空間限制, 影像雲廠商的技術進步為傳輸和私密性提供了可能, 電子膠片 (或者叫數字化映像) 還促進了遠程諮詢, 診斷業務普及.
作為收費憑證, 唯一障礙是基於醫療保險和報銷, 大部分省份能報銷傳統膠片不能報銷電子膠片費用, 政府主管部門也是心中嘹亮, 上海已取消傳統膠片收費, 浙江, 北京即將出台政策, 靠潛規則生存的傳統膠片正在被行政收費手段回歸本位.
隨著技術的成熟, 2016年電子'膠片'必將橫空出世, 客觀分析, 以利益瓜葛較少的基層和民營醫院可能最為積極, 以資訊量大的高端檢查 (比如胎兒四維彩超, 三維處理映像, 腫瘤 映像後處理等等) 可能加速拋棄刻錄光碟的做法; 考慮互聯互通和軟體廠商平台的相容性, 價高的怕價低, 低利潤的怕免費送的, 預測網路初裝費免費+電子膠片按數據流量和增值服務收服務費的模式最終勝出.
技術領先的背後還免不了需要大量經濟投入培養用戶習慣, 但是一場數字化的革命終將無法避免的開始落地.
市場份額200億
春語者的歌公眾號分析, 2016年, 中國內地消耗醫用塑料膠片總額超過200億元.
醫學影像早已進入完全數字影像時代, 幾乎所有的醫院都已經具備PACS系統, '醫用膠片在我們醫院是不需要存在的' , 很多臨床醫生, 影像科醫生, 醫院領導都持同樣的觀點. 對膠片的依賴早已不是臨床醫生和病人, 而是傳統習慣和商業鏈.
雲膠片開始出現. 2015年3月, 明天國際首家發布, 累計已有至少二十家 企業 響應和推出雲膠片解決方案.
如今我國的膠片市場, 顯然已經到了市場後期, 價格越來越亂, 品牌越來越多, 本身也失去了原先的使用價值.
自從CT設備升級到十六排及以上, 病人每次CT檢查的影像少則三百幅, 多則二三千幅, 實質上膠片早已不可能承載足夠全面和有用的影像資訊, 電子化載體成為自然的需求和趨勢.
影像掃描技術日新月異, 各種後處理和分析技術突飛猛進, 影像工作者考慮的是, 影像序列是否完整, 掃描方法是否合理科學, 瀏覽工具是否快捷完善, 病情是否有發展, 是否確實有必要重新做一遍檢查.
藉助於區域PACS和雲影像技術, 影像醫生已經可以診斷和審核全區域的病人影像, 甚至遠在西藏, 新疆的病人會診請求. 在這樣的大環境裡, 自然不會有塑料膠片的生存空間!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