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 采棉大军还是一道社会风景线. 每到九月, 一列列拉着各省采棉农民的 '专列' 赴疆, 几十万采棉大军, 既解决新疆各地棉花采摘难题, 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来源.
这几年, 赴疆采棉大军越来越少. 采棉大军淡出背后, 主要是当地棉花基本实现了机械化采摘. 当地棉花业人士告诉记者, 现在除了南疆等少部分地块有棉花人工采摘, 新疆其他棉区基本都实现了机械化作业.
这几年, 新疆的土地流转速度加快, 规模化种植, 技术水平的提高, 让机械化采摘成为可能, 另一方面, 在各类金融支持下, 农民, 农资商, 农机社等资金环节打通, 一条 '金融+棉花' 的产业链条开始向上下游延伸.
九月上旬, 新疆的棉花已大面积绽放, 昌吉地区几十万亩棉田, 一片片棉花如雪花般铺在地上.
云南昭通人高世强, 18岁那年第一次跟随父母进疆采棉花, 如今他在新疆已呆了14年. '四年前我们这还是人工摘棉, 现在都实行机械化了. ' 高世强说, 如果手工采摘成本要2.5元每斤, 机器作业只需要160元每亩.
在新疆棉田打工多年, 渐渐有了积蓄的高世强开始承包土地, 他从承包40亩地起步, 经过八年的发展, 高世强现在在昌吉永红四队承包了800多亩土地, 全部用来种植棉花.
昌吉农机服务商李爱波, 目前有六台大型采棉机, 服务于当地十来万亩棉田, 每到采棉季节, 这些采棉机24小时运转, '强度非常大, 一个4人团队服务一台采棉机, 像司机工资都几万块钱. '
李爱波说, 农机服务是需要大量资金的行业, 从购买机器到服务, 一台棉机300多万, 另外我们还要配几百万的零件, 如果临时出问题, 一台车一天损失七八万. 这些年, 李爱波主要靠自有资金循环, 但是资金压力还是很大.
'到了采棉季节, 维修费, 油料费, 人工工资等, 两个月要三百多万. ' 从去年开始, 李爱波从农发贷处获得了授信, 100万的资金全部用于购买零件, 以备战即将到来的采棉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