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进入投资新高峰 |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作为高附加值和高技术门槛的高端石化产品, 聚碳酸酯产能集中度较高, 科思创, SABIC和帝人等三家最大的聚碳酸酯生产企业产能占全球总产能的一半以上. 其中前两大巨头占比超过50%, 呈现寡头竞争格局.

中国作为最早开始PC研制和工业化生产的国家之一, 由于装置规模小, 技术水平落后, 产品质量差等原因导致PC产业前期发展缓慢.

我国是近年来PC需求增长最快的国家, 且进口依存度一直很高. 2016 年 中国PC表观消费量近170万吨, 国内产能为87.5万吨/年, 产量约60万吨, 进口量131.9万吨, 进口依存度达65%. 而且国内PC装置多为外企投资或中外合资, 这部分产能占到80%左右.

由于跨国公司在产品应用研究和市场开发方面具备较大优势, 预计未来较长时间内仍将占领大部分全球市场及我国市场. 但是, 随着我国本土企业(如大风, 鲁西, 万华等)逐步在PC领域站稳脚跟, 国产PC将逐步替代部分进口产品, 国内市场供应格局将逐步发生变化. 从2000-2016年国内PC供需情况见可以看出, 国内需求量逐年增加, 且产能和产量增速高于需求增速, PC 进口量有所减少, 自给率不断提升.

华东地区仍是主要生产基地

根据中国合成树脂供销协会聚碳酸酯分会8月初发布的《2018中国聚碳酸酯行业发展蓝皮书》, 过去5年, 我国PC产能高速增长, 从2013年的48万吨/年增长至现在的94.5万吨/年, 显著缓解了严重依靠进口的局面. 随着新装置投建, 预计到2022年国内PC产能将超过300万吨/年, 年均增速可能达30%, 产量也有望达到230万吨. 此外, 仅以在建装置统计, 至2020年国内PC生产企业将达到14家, 2022年将超过16家, 产能分布将进一步分散.

从产能布局来看, 我国 PC 生产高度集中, 华东地区占总产能的 93%以上. 除了中石化三菱化学聚碳酸酯(北京)有限公司一套6万吨的装置外, 其他装置分布在上海, 浙江, 山东, 尤其是上海的产能超半壁江山(占国内总产能的 57%). 作为国内第一大生产商, 上海科思创产能自 2008 年开始, 持续遥遥领先. 未来数年内, 上海依旧是我国最主要的PC生产基地, 货源辐射华东, 华北及华南市场.

目前, 山东已建成鲁西化工6.5万吨/年的PC产能, 在建及规划中的产能包括: 烟台万华总计20万吨, 鲁西化工二期13万吨, 利华益维远10万吨, 青岛恒源规划10万吨, 其中烟台万华一期7万吨项目年初投产, 其他项目投产计划多在 2018年. 届时山东PC 产能预计将达到60万吨/年, 成为国内 PC 的后起新秀. 泸天化中蓝新材料有限公司采用中蓝晨光院非光气熔融酯交换法工艺技术, 拟建设年产60万吨 PC 项目, 其中一期工业化示范 2×10 万吨/年PC工程已于2016年完成可研. 一期第一阶段的10万吨/年PC及配套8.6万吨/年碳酸二苯酯, 投资规模约12亿元, 计划2018年建成投产, 届时我国西南地区也将建成首套规模化 PC 装置.

国内自主技术产业化提速

PC的工业生产方法包括光气法和非光气法, 其中光气法产能占近八成, 而非光气法产能占比尚不足两成. 非光气法是在原料或树脂的生产过程中均不使用光气, 属于环保型生产工艺, 将成为今后PC生产工艺的发展方向. 特别是在国内环保要求逐步升级, 光气资源监管严格的条件下, 除烟台万华和鲁西化工以外, 未来国内新装置的规划及扩产多倾向采用非光气法技术.

长期以来PC生产技术高度垄断, 国内企业引进技术难度很大, 近年随着国内自主技术产业化, 国外技术转让开始启动, 山东利华益已经成功引进旭化成非光气PC技术, 正在建设10万吨/年装置. 目前全球装置中, 应用旭化成非光气法技术的产能在43.5 万吨/年, 集中在俄罗斯, 韩国, 该技术成熟度较高, 将为我国非光气法 PC 的发展带来新局面.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随着国内需求增速放缓和近几年的产能扩张, PC市场价格自2010~2011年达到顶峰之后, 价格持续走低. 2016年初以来, 受原料成本支撑, 部分 PC 产品价格拉升, 2016年全年平均成交价格为 1.7 万~1.8万元/吨. 主要原材料双酚 A 价格随油价走低, 与 PC价差不断扩大. 双酚A是PC生产主要原料, 占其原材料成本的比重约 75%, 因此双酚 A 价格的走势对 PC 生产成本的影响较大.

根据 2000~2016年PC-双酚A价差分析显示, 价差整体呈现缩小趋势. 但由于原料双酚 A 是一种大宗商品, 近几年其市场震荡下行, 与同期 PC 相比降幅更大, 使 PC 成本大幅下降. 因此, 2015~2016 年我国PC毛利水平较 2014 年有所提升平均毛利空间在 1500~3500 元/吨, 一些高端 PC 毛利空间更高.

企业要避免盲目跟风

我国 PC 行业开始进入产需 '新常态' . PC 是重要的工程塑料品种, 因其生产具有技术难度大, 进入门槛高的特点, 长期以来我国 PC 市场供不应求, 而且现有生产装置产能 80%左右为外企投资或合资企业所有. 自 2015 年国内本土企业经过努力建成两套PC装置以来, 多家企业跃跃欲试, 将采用不同工艺路线多种技术来源建设PC装置. 根据项目建设进展, 预计到2022年国内聚碳酸酯产能将超过300万吨/年, 年均增速可能达30%, 产量也有望达到230万吨.

未来我国本土企业的话语权将加强. 但企业需要注重内涵和外延建设, 新建项目要避免盲目跟风. 随着自主技术开发和技术引进的突破, 未来几年我国 PC 装置投资将进入新一轮高峰期. 但由于缺乏自主成熟技术支撑, 部分新增装置产品将以中低端料为主, 预计将出现低端产品过剩, 高端产品缺乏的局面, 市场竞争激烈. 生产企业除了要优化工艺, 降低装置消耗和生产成本, 提升产品质量外, 还应该重视PC改性及合金产品研发, 下游新领域市场开拓, 针对用户需求开发产品.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