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 三星在印度诺伊达建成了新的手机工厂, 这也是三星在印度开设的第二家工厂, 按照官方说法, 这将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手机工厂, 将实现每年最高1.2亿台手机的产量. 在此之前, 三星曾在中国大陆等地投入过不少的生产资源, 但随着国内市场增长放缓, 三星同样将目光与战略重心放到了印度市场.
在过去一两年, 苹果与富士康以及一众国产手机都有在印度投资建厂的计划与行动. 早在去年, 苹果就重点钦点纬创在印度代工新一代iPhone. 一方面纬创正在扩大其位于印度新德里近郊的ODM手机工厂的产能, 除此之外, 纬创正在印度班加罗尔新建一座手机制造工厂. 在今年1月, 来自印度两位政府官员的消息称, 纬创(Wistron)即将与印度政府签署新的土地租赁协议, 新土地将主要用于建设新厂, 为苹果代工更多型号iPhone.
早在2016年, 富士康集团就已经和印度地方政府签署了协议, 将投资50亿美元建厂, 去年12月, 消息指出富士康计划在印度孟买附近的加瓦拉尔-尼赫鲁港经济特区 (JawaharlalNehruPortTrust) 投资600亿卢比 (约合人民币61.54亿元) , 建设一家200英亩 (约合1214.06亩) 的工厂. 富士康表示, 此工厂能够向当地提供约4万个就业岗位.
而从国产手机厂商来看, 几乎所有的中国手机厂商都在印度设立了工厂, vivo, OPPO, 小米, 金立等, 就纷纷在印度投资建厂, 其中小米已经拥有两座工厂, 今年4月份时表示, 将在印度再建三家工厂. 更多的建厂与供应链配套的建设均在规划之中.
国际大厂纷纷转移到印度, 印度迎来一波强化产业链地位的机会
从这些信号看出, 印度在未来几年可能将转移中国的部分手机制造产业链至印度, 从而使得印度制造的手机生产与组装, 研发能力得到强化, 这反过来可能会导致中国手机制造业的竞争力被削弱.
一方面, 手机制造业产业链的转移会有几个驱动因素. 一个是业务与需求驱动, 也就是说, 中国市场已经出现了饱和, 增量空间不大, 换机需求放缓, 但印度市场还有巨大的人口红利. 这使得众多手机巨头已经将印度列为必争之地. 而印度市场的手机存量与增量需求大, 为了业务在本土化快速运转以及降低成本, 高效提升出货的需求, 手机厂商基本会考虑将工厂设到印度. 为什么呢? 因为印度有13亿人口, 智能手机普及率才30%, 也就是说, 人口红利在哪, 需求在哪, 工厂与手机制造业相关的配套设施就会在哪.
其次是印度政策欢迎外商投资建厂, 解决印度就业问题, 而且印度政府为了吸引更多的厂商在印度本地化, 关键的策略就是对手机关键零部件进口增加关税, 这样电子厂商就有了更多直接在印度投资办厂的理由, 这样就可以为印度带来经济增长并创造就业. 而印度无论是土地租金, 人力成本, 设备成本均更为低廉, 而相反, 由于国内房价也间接推高了制造业的成本, 包括人工成本, 物流成本, 厂房成本等, 而且手机需求又在放缓, 因此, 原本属于中国市场的手机制造业产业链转移到印度或许已经是不可逆的大势.
这会带来哪些影响? 其一, 带动印度的手机制造业产业链集群. 这种手机制造业产业链集群在中国过去是经历过的. 因为代工制造商需要依赖庞杂的供应商产业配套来生产, 需求, 环境, 产业生态关联甚密.
早在2014年, 一项以 '为什么苹果在中国生产iPhone及几乎所有的产品' 为题的美国研究, 《纽约时报》得出的结论是中国有更多的中级工程师, 有庞大的劳动力支撑和庞大的能立即提高产量的工厂, 中国也不缺一站式的高科技企业. 一名前苹果高管曾对《纽约时报》说: ' 整条供应链如今都在中国. 你需要1000个橡胶垫圈? 隔壁工厂就有. 你需要100万个螺丝钉? 隔街的工厂就有. 你需要对螺丝钉做一点小小的改动? 三小时就行了. '
但为何手机制造业供应链都在中国? 当然, 一方面是中国制造业本身的发展与配套设施的完善, 但不要忘了另一方面, 是源于在智能手机市场发展的早期, 中国由于经济发展与人口庞大, 是全球增量空间最大的智能手机市场. 正是因为需求庞大, 制造业成本手机厂商都需要争夺中国市场的人口红利, 因此在中国设厂, 在中国完善手机生产制造上下游产业链就成了必然要走的路, 可以方便顺畅的实现本土化生产研发, 出货, 销售与市场, 渠道扩展. 这使得苹果在中国市场大规模投入, 形成了以富士康代工厂为首的供应链集群.
但如今中国市场已经通过5~6年的时间的快速发展走到饱和, 已经没有太大的增量空间, 当前最大的增量空间在印度, 根据CiscoSystems的一项研究, 印度2021年将有7.8亿部互联智能手机, 而2016年则为3.59亿部.
因此, 手机大厂都需要将手机产业链的相关配套缓慢的转移到印度, 因为通过在全球智能手机增长最快的市场--印度市场建立基地, 使他们能够快速进入印度本地和出口市场的生产链.
据早前业内透露, 中国手机厂商进入印度建厂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生产, 加工, 销售一体化内循环, 建立稳定的供应商合作伙伴一起开拓市场. 另一种是手机ODM代工模式, 贴牌进入印度.
印度可能因此将迎来一波强化其手机产业链实力的机会, 数据显示, 目前在印度设厂的手机相关企业近百家, 未来3-5年, 手机核心部件厂商也将逐步向印度迁移. 印度也可能将复制中国此前走过的路, 将会逐步而缓慢的实现手机产业链集群.
数据显示, 富士康目前已在印度安得拉邦的斯里城拥有5座制造工厂, 为小米, 诺基亚, 金立, 富可视等厂商每年制造近1500万部智能手机. 富士康印度工厂还在为诺基亚代工智能手机和功能手机, 为其他厂商代工制造智能手机.
在现代经济中, 产业聚集决定着制造业的地位, 根据一份统计显示, iPhone原材料及零件供应链来自于31个国家, 其中中国的供应商数量最多, 达到349家, 苹果手机里面的摄像头模组, PCB线路板, 天线, FPC柔性印刷线路板, 扬声器, 触控马达, 玻璃盖板, 玻璃后盖, 金属结构件, 精密连接器等都有中国供应商供货. 这使得各大苹果供应链厂商都必须得在中国设厂. 比如台湾51家供应商有152家工厂, 其中114家在中国大陆. 美国47家供应商有217家工厂, 其中69家工厂设在中国.
在中国市场, 正是因为有一个一体化的手机产业关联的制造业集群, 提升了中国手机制造业在全球的地位, 这种地位在过去甚至是不可替代的, 但在未来, 这种不可替代的地位还会继续存在吗? 这值得我们思考.
在当前, 美国大喊制造业回流, 富士康苹果三星纷纷将工厂转移到印度, 事实上, 对于中国的制造业是一种预警.
制造业属于实体企业是中国经济组成不可缺少的部分. 与印度一样, 中国也是一个人口大国, 就业乃是经济稳定之保障, 而要制造业是一国就业之根本, 如果没有制造业中国经济会出现大面积资金外流. 在手机行业, 手机零部件的生产制造对整体制造业转型升级有着重要示范作用, 因为国内制造业一直被给人一种廉价, 落后产能, 低端血汗工厂的印象, 长期以来已被污名化. 当下中国的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流入制造行业. 娃哈哈董事长宗庆后此前也抱怨过: 实体经济税费比较高, 利润率很低也很辛苦, 很多人不愿意干实体经济. 而在智能手机行业,
对于印度而言, 尽管目前, 也面临着熟练技术工人的难题, 但各大手机巨头纷纷将重心转移到印度, 印度也有机会吸纳到更尖端的科技人才, 加快发展印度手机厂商自行组装, 研发, 制造智能手机能力. 比如我们看到过去富士康落户河南郑州之后, 就在郑州带动了整条手机生产线上下游的产业, 围绕郑州的工厂群的产业聚集缓慢成型. 对于印度来说, 当各大厂商落户该地之后, 印度也有机会参与到手机制造业的上游研发环节之中, 驱动整体创新力的提升, 带动手机生产研发的上下游的产业.
过去联发科也曾表达了对印度市场的期待, 表示系统整合芯片的主战场已从需求明显减缓的中国转移到印度, 东南亚等地. 因为该地的换机需求将带来很高的成长率.
而在中国市场, 则呈现了另一种趋势, 早前有从业人士坦言, 2016年以后的生产的手机机种, 从主控芯片, 内存芯片到摄像头模组和显示与触摸模组等核心器件, 都出现了性能与产能过剩的趋势. 而目前在印度与南亚市场上, 对这些核心器件有更深度的需求. 印度与南亚市场的模组售后采购订单比例, 几乎是手机组装工厂模组采购订单的1~1.5倍以上, 这个比例未来还会更高.
这对中国手机产业链而言, 并非利好消息.
早在2014年, 印度莫迪政府就在大张旗鼓地提出 '印度制造' 的口号, 打造世界制造中心是印度基于当前国情与未来战略目标. 在今天来看, 印度制造也在逐渐显露出成效.
从印度智能手机的市场份额来看, 包括印度本土的Lava, Intex, Micromax等品牌, 以及中国手机品牌厂商联想, 小米, OPPO, vivo等在内, 价格低廉的Android手机仍然是市场中的主力. 尽管印度本土手机厂商Lava, Intex, Micromax等品牌遭遇国产手机的蚕食, 但是其本土手机品牌与三星, 国产手机一起构成了印度市场出货的主力, 过去印度手机市场在与国产手机竞争中在技术与产品质量层面败下阵来, 也源于印度缺乏本土的供应链代工产业集群, 许多印度本土厂商比如Micromax都是依赖深圳代工厂代工再在印度组装销售, 但随着印度本土产业链的发展, 印度本土厂商还有机会.
对于苹果三星而言, 中国市场依然不能放弃的市场, 但是未来的战略转移或许会导致中国手机产业链受到损伤. 这或许值得国内反思, 有没有应对之策? 很难, 因为中国不像美国, 尽管美国制造业本身在衰落, 但在技术研发与积累以及产业链话语权层面, 一直处于顶端. 中国的制造业并非是美国那种自然发展到顶端之后顺理成章进行全球化扩张之路. 而是制造业的工业基础与科技发展水平尚处于发展阶段之时, 资本和劳动力与人才却正在加速远离制造业, 继而流向房地产与互联网行业, 金融行业等来钱快的领域.
手机产业只是制造业逐渐外流的一个信号, 有三个趋势值得注意, 一个趋势是三星, 东芝, 松下, 索尼等制造巨头都在考虑缩减在华资本, 将目光放到成本更低的国家上. 另一个趋势是美国也在喊美国制造, 抢夺原本属于中国的制造业资源, 值得注意的是, 美国人从来没有放弃制造业, 美国制造业一直是美国国民经济强有力的支柱, 数据显示近年来回流美国本土的制造企业一直在增长. 另一个趋势是, 国内大厂也在往外跑, 当然这也是基于开拓国外市场的需要, 展开全球竞争的需要.
但需要反思的是, 在制造业向工业4.0时代迈进的时间风口, 低端制造业外流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但目前的问题是, 我国的制造业土壤, 成本, 氛围和技术水平依然不足以支撑高端制造业的发展, 如果相对成本更低市场需求更大的国家而言, 国内又缺乏在上游技术层面的绝对主导优势, 那么未来或将有更多的优秀制造实体厂商跑向更具红利的国家, 这些国家制造业的供应链和产业生态一旦形成, 也就意味着形成了一个适配各大厂的新的 '产业公地' , 这相对也是在削弱国内的产业链集群的竞争力, 这留我们的不仅仅是反思, 更多的是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