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李少婷 实习生 滑昂 每经编辑 文多
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在过去几个月内备受关注. 与此同时, 一些互联网巨头, 家电领域领航者等 '外行' 纷纷入局, 芯片行业风起云涌.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设计分会副理事长, 芯原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戴伟民认为, 芯片产业 '定制化需求' 在提升, 由于芯片产业的兼并和收购行为, 半导体供应商所提供产品的广度减少了, 互联网巨头等不得不亲自下场.
另一方面, 中国企业正加大对半导体产业的关注和投入, 但突破点在何方? 6月2日, 在 'DeepTech 半导体产业大势论坛' 上, 从业者将发展的大旗挥向AI芯片领域. 一位AI芯片产业从业者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互联网行业 '赢家通吃' , 而AI产业有着 '去中心化' 的特点, 目前中国与美国等技术积累较雄厚的国家差距不大, 但应用场景需求旺盛, 有着广阔的落地前景.
巨头瞄准 '芯片' 深挖护城河
不久前, 格力电器 (000651, SZ) 董事长董明珠表示哪怕投资500亿元, 格力也要把芯片研究成功, 随后康佳也宣布要入场芯片领域. 而引起更大行业震动的是互联网巨头的涌入. 阿里巴巴集团4月就宣布, 全资收购芯片企业杭州中天微系统有限公司, 而在此前, 阿里巴巴达摩院已经组建了芯片技术团队, 还投资了寒武纪, 深鉴科技等5家芯片公司.
BAT等互联网巨头的入局会怎样改变半导体产业竞争格局? '芯片可以分成上千个品类, 也就是说, 你投资到一两个品类里面, 在整个市场上只是非常小的一块, 很难对整个市场产生很大的影响. ' 眼擎科技董事长朱继志向包括《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内的媒体表示.
在BAT入局前, 国际互联网巨头如微软, Google, Facebook等也早已在半导体芯片行业进行了布局. 戴伟民认为, 这是互联网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 就其新设备提出了特殊的功能需求, 而行业兼并和收购行为减少了半导体供应商提供的专用产品的广度.
虽然有从业者表示互联网巨头的入局很难影响到芯片行业内的竞争, 但对于巨头间的竞争而言, 这无疑引起了生态反应. 富士康工业互联网(Fii)富华科总经理罗为认为, 企业通过向上游芯片产业延伸挖深自己的护城河, '其实他们做的芯片只在自身特定的一个产品里用, 但是可以让他们有一个非常高的竞争优势. '
这也是个利润再分配的过程. 深鉴科技创始人兼CEO姚颂表示, 利用系统来赚到更多钱的公司, 会养一个自己的芯片团队, 比如说IBM打造的Power系列, 甲骨文的Sparc系列, '直到这个时间点, 我们发现其实整个行业又有一点变化, 就是单纯做系统本身可能已经不那么挣钱了, 竞争又已经开始激烈起来. '
AI芯片全球同处一个起跑线
'全球半导体芯片前十大公司目前无一例外全是欧美公司……而这前十大占了全球58.8%的市场份额. ' 紫光集团全球执行副总裁兼紫光展锐CEO曾学忠介绍道.
中国大陆的半导体企业多起步较晚, 但在AI及由此延伸出的无人驾驶等领域全球各国起步时间相当, 这也被认为是中国芯片企业弯道超车的一个绝佳机会.
'其实AI带来的是整个工业行业巨大的变革. ' 朱继志认为, 在AI技术积累上, 中国与欧美国家的差距相对较小, 芯片产品依赖于整个AI产业的发展进程, 中国的工厂很多且需求强烈, 产业发展驱动性较强.
曾学忠则认为, 未来10年5G, AI将会迎来爆发, 会带来芯片产业的机遇. 台积电华北业务负责人陈文俊认为, 智能手机因为AI的出现, AR, VR领域的应用已不少, 再加上实时联网游戏, 健康监控, 移动支付等领域, AI已经造就了一个非常大的市场.
就目前的落地场景而言, 创立于国内的AI芯片初创公司包括寒武纪, 地平线, 深鉴科技等大多数选择了自动驾驶和安防等领域. 西安飞芯创始人雷述宇介绍, 这是需求所决定的, 绝大部分领域中国企业处于落后地位, 但在个别领域, 如激光雷达领域, 芯片级的解决方案尚未出现, 从这一角度而言, 大家还同处一个起跑线.
不过, 清华大学微纳电子系主任, 微电子所所长魏少军曾公开表示, AI目前尚未出现杀手级应用, AI芯片的发展很可能在未来2到3年遭遇一个挫折期, 今天以满足特定应用为主要目的的AI芯片需要思考何去何从.
对此, 朱继志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芯片是技术的载体, 即使销售失败, 技术仍然存在, AI产业尚处在落地实验期, 芯片企业也会随着产业发展而发展, 产业进步则商业模式也将随之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