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 (以下简称 '北京中心' ) 宣布在北京正式成立, 北京市政府和中国科学院, 军事科学院,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8家单位共同签署了《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建设合作框架协议》. 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饶毅教授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罗敏敏担任研究中心联合主任.
北京中心将成为中国脑科学研究项目的首批具体项目之一, 这是继欧盟的人类脑计划, 美国的大脑计划以及日本的脑/思维计划后的又一重要脑计划项目.
顶级神经科学家聚集, 动物模型供应充足, 国家脑精神疾病负担以及在脑成像设施构建等一系列因素加快中国脑计划的实行. '大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 欧洲人脑项目科学研究总监Katrin Amunts表示, '中国的工作有可能为其他项目提供重要的见解. '
计划正在进行中
罗敏敏负责带领大约50位将在北京中心设立实验室的主要研究者, 饶毅则负责外部资助, 用于支持全国约100名研究人员的费用. 罗敏敏说道, 北京中心的组织和科学范围与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所 (美国主要的脑科学出资者) 类似.
北京中心将成为北京首屈一指的生物医学机构, 它将支持使用最新生物医学方法的项目, 例如高通量单基因测序, 精确基因组编辑和大数据处理. 罗敏敏还希望能够开发更好的成像工具, 如可直接记录神经元活动的电压传感器和高速成像显微镜, 以便详细了解大脑活动.
今年, 罗敏敏计划通过北京市政府提供的1.8亿人民币聘用, 组建首批研究小组 (5-6个) . 他计划, 5年内完成50名研究人员的到位工作, 每年预计花费4亿人民币来保证国家脑科学项目的正常实施.
罗敏敏说, 这将是中国大脑项目的 '落实点' . 自从美国和欧洲启动计划以来, 中国大脑计划也一直在规划中. '十三五' 时期, 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就被纳入 '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 , 将以脑认知原理为主体, 以类脑计算与脑机智能, 脑重大疾病诊治为两翼, 搭建关键技术平台, 抢占脑科学前沿研究制高点.
人才配置是挑战
与此同时, 其他中心也正在积极支持中国大脑计划. 2015年, 上海率先启动的 '以脑科学为基础的人工智能' 项目, 组织科研人员开展以应用和产业为导向的协同创新, 并积极参与我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项目首席科学家, 复旦大学脑力激励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所长冯建峰介绍道, 他们的一个重点是使用人工智能 (AI) 研究脑部疾病. 他还补充说, 人工智能算法可以筛选图像, 比较患病大脑和健康大脑, 以形成世界上最大大脑数据库的一部分.
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 (Mu Ming Poo) 在中国脑计划中起着运筹帷幄的关键作用, 他设计的介观连接组计划也将成为中国脑计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所谓连接组是指空间分辨率达到个体神经元水平的脑中神经元之间连接的图谱. 这种 '介观' 或者 '微观' 层面的连接组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推送我们对脑中神经网络的理解.
组建人才梯队可能是个别中心和中国脑科学项目的最大挑战. 纽约大学上海分校的神经科学家Jeffrey Erlich说, 除了聘请顶尖的神经科学家外, 脑科学项目还需要资助博士后职位和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薪酬的职位. '这将促使大量神经科学的顶尖学生涌入, 5到10年后, 中国可能会产生一批顶尖的年轻科学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