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中国科学院四川成都生物研究所 '一种基于导电纳米材料的电喷雾质谱装置及其实现电喷雾质谱分析的方法' 成功研发, 并且已经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 是以一级学科建所的中国科学院直属科研事业单位. 成都生物所公共实验技术中心具有多种共用实验装备, 拥有600MHz核磁, 高分辨质谱, 氨基酸自动分析仪, 多功能显微镜等各类先进仪器设备. 目前, 成都生物所已取得科技成果300多项, 其中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00多项. 一直以来, 成都生物所一直对于电喷雾离子化技术都有很深的研究.
电喷雾离子化技术于上世纪七十年代问世, 具有不易引发化合物碎裂的软电离特性, 是质谱分析领域应用最广泛的离子化方法. 但是传统的技术具有如不能直接分析含高盐的生物样品的缺点, 需要事先对高盐样品预先脱盐处理, 也不能与使用缓冲盐的液相色谱联用.
2017年的时候, 成都生物研究所主持承担的中科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 '生物质谱探针电喷雾离子源的研制' 就通过了结题验收. 成都生物研究所通过不断优化控制方式, 样品加载方式, 高压接通方式及离子传输方式, 使其具备了抗高压干扰, 耐盐, 抗基质干扰等特性, 在此基础上, 继续深入开发了液相接口, 使得该离子源可与使用高盐缓冲溶剂的液相色谱联用, 并且已经成功的研制出了设备.
在研发过程中, 成都生物研究所又遇到了新的问题. 电喷雾离子化过程通常在极性溶剂中完成的, 这种电离技术适用于中高极性体系的离子化分析. 然而, 许多化合物只溶于低极性溶剂中, 而这种样品难以通过电喷雾离子化, 从而使得ESI-MS在低极性溶剂体系的分析和部分有机反应的机理研究方面中受到限制.
针对遇到的难题, 成都生物所又提出了一种基于导电纳米材料的电喷雾质谱装置及其实现电喷雾质谱分析的方法. 该方法除了能够离子化溶解在极性溶剂中的化合物, 还能够较好地离子化溶解在低极性溶剂中的化合物, 同时满足极性和低极性体系的质谱分析需求, 并且方法简单, 成本低廉.